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09章 朱标的变化
    上书房,御岸之旁,朱元璋和朱标两眼放光看着地图上的天竺地区。

    而刘伯温心中却是掀起了惊涛骇浪。

    天竺?那不是在唐朝就已经存在的古老国度吗?

    为什么朱元璋和朱标,会对那个远在十万里之外的地方感兴趣?

    而且听朱标的语气,好似还要将天竺给纳入大明的版图?

    “太子殿下,你说要把天竺给拿下?”

    刘伯温有些不确定的询问道:

    “可是天竺与我大明无冤无仇,怎么能无端挑起战火?”

    “难道只是觊觎别国的土地,就要发动战争吗?”

    刘伯温的眼睛瞪得老大,还是不相信这是从朱标口中说出来的话。

    要知道,朱标可是自小就受多位名士大儒的熏陶。

    而朱标也不负所望,成为了一名仁慈孝顺和蔼的储君。

    无论是宋濂还是刘伯温,都对这个性情温和的太子,抱有很大的期望。

    可是现在朱标,竟然不知不觉间,好似变了一个人。

    朱标还没回答,朱元璋就粗暴的打断了刘伯温的问话,反而询问起刘伯温,说道:

    “伯温,咱问你,你可听说过天竺这个地方?”

    刘伯温一愣,条件反射的说道:

    “自然是听说过。”

    “当年唐朝时期,就有玄奘法师,西游万里,抵达天竺,以求取真经。”

    “到了宋朝,由于海贸的发达,关于天竺的记载,也已经越来越多。”

    “好,既然如此,你给咱讲讲,天竺国的实力到底如何?”

    朱元璋眼神一亮,刘伯温知道天竺之地,那自然是最好不过,省的自己再跑一趟,去问李进。

    刘伯温若有所思的看着朱元璋,为了让朱元璋打消攻打天竺的念头,刘伯温说道:

    “天竺国传承悠久,国内承平已久,披甲之士,与我大明相差无几,有百万之众。”

    “那里的百姓,也是极为繁多,乃是西南方的一大强国。”

    刘伯温想要夸大天竺的实力,从而让朱元璋能放弃不切实际的念想。

    但是朱元璋听完之后,却是眼中光芒大盛,神采奕奕,大喝道:

    “好,太好了。”

    “这天竺能养得起这么多军队,再加上本土有这么多的百姓,国内必然有着极为适合耕种的土地。”

    “咱大明缺少的就是这种,能够让咱们大明百姓繁衍生息的地方。”

    “此地,咱势在必得!”

    刘伯温懵了,张大着嘴巴看向朱元璋,没想到事情竟然变成了这样。

    “皇上,到底是为何,让您变得如此贪恋别国的土地?”

    “咱们大明辽阔,疆土何止万里?”

    “如今更是遍地荒地,无人耕作,就算咱们占据了那天竺的土地,咱们也没有百姓过去耕作?”

    “又何必为此劳师远征,徒耗国力呢?”

    朱元璋瞥了一眼刘伯温,缓缓坐到了龙椅之上,向他问出了一个沉重的话题。

    “伯温,咱问你,为什么咱们华夏王朝,自周天子以后,再也逃不过三百年国运的宿命?”

    刘伯温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这种送命题,刘伯温实在是不想回答。

    涉及到大明国运的问题,刘伯温在朱元璋建国之后,就已经很少再提。

    因为刘伯温知道,朱元璋心中自有沟壑,自己说太多,只会招朱元璋不喜,最后很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

    不过此事朱元璋和朱标都是目光直直的盯着自己,眼看是逃不过这一次,刘伯温只能如履薄冰的说道:

    “皇上乃是天子,国运自然是由上天决定。”

    “只要皇上能够执行仁政,广布恩德,必然能够感化上天,延续国祚。”

    “呵!”

    朱元璋竟然被刘伯温这神神叨叨的话语,给逗笑了。

    “胡扯,咱看你就是想说,王朝的覆灭,是因为后世之君,残暴不仁,骄奢淫逸,这才导致百姓民不聊生。”

    “从而开始了造反,推翻了一个个王朝的昏君,就像咱一样,把蒙古的昏君直接撵到了漠北吃沙子。”

    “是与不是?”

    “皇上明鉴。”

    刘伯温吓得又赶忙躬身,不敢狡辩。

    不过朱元璋脸色却是一变,怒声道:

    “但是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一个王朝的覆灭,乃是因为王朝中的贵族,豪绅,士家以及大小地主!”

    “他们这些人贪婪无度,想方设法的兼并土地,将别人的土地弄得小小的,把自家的土地搞得大大的。”

    “结果,无数的百姓流离失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只能被活活的饿死。”

    “这些人如同蛀虫一样,尸位素餐,将天下搞得民不聊生。”

    “当流民积攒到一定程度,量变产生质变,最终一个王朝就会轰然倒塌。”

    “前朝如是,唐朝亦如是!”

    “日后,咱的大明甚至也可能也如此。”

    “既然如此,咱何不另辟蹊径,去抢占海外的土地?”

    “只要咱大明的土地足够多,哪怕是百姓再多,咱也可以将这些百姓传输到海外的土地之上。”

    “到了那时,就不会有流民,咱大明自然江山稳固。”

    刘伯温被朱元璋的话,吓出了一身冷汗。

    不为别的,因为朱元璋分析的鞭辟入里,直指问题的关键所在。

    刘伯温难道不知道,土地阶级的矛盾?

    这当然不可能,刘伯温博览群书,学习的更是屠龙之术,对这些东西了如指掌。

    那刘伯温为什么不说?

    因为很简单,刘伯温就属于这个阶级,他不可能背叛自己的阶级利益。

    他是利益的既得者,没有必要去打破这么一种阶级模式。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种原因,那就是即便是刘伯温即便说了出来,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因为想要统治天下,皇帝就必须借助士族的力量,而在这个时代,士族大都是地主阶级。

    寒门学子实在是太难了,家里本来就贫困潦倒,还要去花费金钱和精力,去读书学习。

    在寒窗苦读这十几年里,相当于家庭少了一个劳动力,而且还会增加读书的负担。

    所以,在封建社会中,寒门学子极其的稀少。

    还有一点是,这种寒门学子一旦入仕,对于金钱反而看的更重,这也导致了这样的寒门学子,往往最后还会成为地主阶级的一员。

    屠龙者终成恶龙。

    无论是寒门学子,还是世家出身的官员,都是最终会融入在地主阶级。

    当整个大明都被地主阶级所掌控,他们就不可能不去兼并土地。

    这是人的共性,贪婪是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的天性。

    所以说,王朝三百年的宿命,是注定的。

    不过刘伯温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竟然另辟蹊径,想要通过占据国外的土地,缓解这一个矛盾。

    就好似分大饼一样,大明这个巨大的大饼既然迟早要被分完,那为什么不去做一个更大的饼,然后继续分下去?

    只要海外还有土地,那么大明这艘大船,就不会沉没。

    即便是海外的那些流民造反,那也影响不到大明的本体。

    当大明的土地开始不堪重负,那么大明赈济流民的方式,也将发生改变。

    接下来,大明只需要将这些流民运输到海外各地,不仅能加强大明对海外土地的掌控,还能解决中原本土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

    不得不说,这一招的确是绝,让刘伯温都忍不住拍掌称赞。

    可是有一个问题却出现在刘伯温的心中,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其他再美好的展望,也不过是镜花水月,空中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