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以看出那时的他还是打心眼里看不起篡夺汉室权柄玩弄汉室天子于鼓掌之间的曹氏的,
毕竟他司马氏世代受汉室天子的大恩,在汉时进一步发迹,千年世家的地位更加巩固。
再说他司马氏是高阳之子重黎的后裔,即夏官祝融。远古至商朝世代袭承夏官这一职位,
到了周朝,夏官改称司马,家世还是很显赫的,虽不是最顶流的家世,但也是中流偏上的了。
周宣王时,先祖程伯休父平定徐方有功,恩赐司马为族姓。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那大概是司马氏迄今为止最高光的时刻了,
现在回想起来,若是在高平陵那次自己把事情做成了,那司马家将迎来比楚汉之时更为高光的时刻,
如果将此事做成,这就不仅仅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荣耀,更将是司马氏的荣耀,足以证明他司马懿及他的子嗣是比十二世祖司马卬更优秀的,也能重现司马氏的荣光,
毕竟在这个时代只有站在最高处才能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哪怕是当初在大魏太傅的位置上,几乎已经处于大魏最高的几个位置之一了,
也不能将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还要把自己的命运交在大魏帝王像曹洪曹子丹曹爽这样的大魏宗亲手中,毕竟相对于他来说,
那个位子上坐着的人还是更相信自己人多一些,当然这当中曹丕除外,曹丕在时既能驾驭住他,当然对他的信任也是多一些的,
在他身后任命的辅政大臣其中也是有他的,而后面的曹叡任命辅政大臣之时,则是无人可用,才不得不用这样一个鹰视狼顾之辈。
司马卬称王时定都的河内,在汉朝时成为河内郡,之后的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毕竟这是他们的福地,司马氏可是在这里称过王的,怎可轻易舍弃。
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为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
他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虽算不得权倾天下,但是也算得上京师界面上的最高行政长官了,谁人到了京师都要给他几分面子,
连大汉天子亦是知晓他父亲司马防的名声,京师的高官世家也是乐于与他司马家往来,再加上他司马家千年世家的名望,
更是有不少人乐意与司马家交好,当时的太尉杨彪还与他司马家定有一门亲事,可惜后来也因衣带诏等种种变故而就此做罢了。
司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个达字,当时号称司马八达。
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为臣下的人,必会干预我们的家族之事。
但因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总是维护他,而得以无事,于是,司马懿勤于职守,废寝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讨张鲁,司马懿随军。
他对曹操说:刘备用诡计俘虏刘璋,蜀中之人还未曾归附他就又兴兵争夺江陵,这正是破刘的大好时机。
今若在汉中陈兵示威,益州(指蜀地)就会震动不安,再进兵威逼,蜀兵势必瓦解。趁这个机会,一定能大功告成。
圣人不能违时,也不能失时。但是曹操却说:人苦于不知足,已经得到了陇右,还想得到蜀地,这是人心无足。
所以没有听从司马懿的计策。既而司马懿跟从曹操南征孙权,大破孙权,正是因为曹操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才给了今日的丧家之犬河内司马氏一个栖息之地—蜀汉,若是当初曹操听从他的建议率先占了蜀地,
那他岂不是只能选择向南,去投效东吴了,虽然往南的路毕较好走些,毕竟南方多丘陵平地,而往西却是多高山,道路狭窄崎岖难行,
自己难行而曹爽追兵亦是难行,还有些机会躲过追兵,若是往南去,自己走的快,而曹爽追兵亦可走水路或是陆路骑兵追击,那很快便容易被赶上,
现在想来司马懿觉得自己当初耿直的献计取蜀地便是想坑自己,给他自己少一条退路,好在曹操最终没有采纳他的计策,才让他多了一条退路,
如若逃亡南方东吴便会多了几分波折,除非事先与吴主联系妥当,但是自己当时本以为已经稳操胜券,怎可能再去勾连东吴,留下把柄,让世人寻得他的短处。
大军回军之后,孙权遣使乞降,向曹操上表称臣,陈说天命,劝说曹操称帝。
曹操说:孙权小儿这是想要把我放在炉炭上啊!司马懿对答说:汉朝的国运将要终结,您十分天下而有其九,还臣服听命于汉。如今孙权称臣,是顺应天人之意。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佐助魏太子曹丕。当时司马懿每次参与谋划,都有奇策,所以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与陈群吴质朱铄并称四友。
司马懿转任军司马,建议屯田解决粮食问题,得到曹操的采纳。
他指出荆州刺史胡修粗暴,南乡太守傅方骄奢,都不应驻守边防,曹操未予重视。
同年,关羽围曹仁于樊城。当地霖雨水灾困住于禁七军(正史中,关羽并未决堤),关羽趁机进攻。
胡傅二人果然乘机降蜀。因汉献帝在许昌,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黄河以北。
司马懿和曹椽蒋济及时劝阻说:于禁被大水所淹,不是战守上的失误,对于国家的大局并没有大损失,为此而迁都,即是向敌人示弱,又会使淮河汉水一带人心不稳。
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如今关羽坐大,孙权必定不安,把这件事告知孙权,使他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公安,关羽被其俘杀。
之后曹操认为荆州遗民及在颍川屯田的军民逼近南方的敌对势力,想把他们迁走。
司马懿认为:荆楚之民大多轻脱,轻易移动怕是难以安定。如今关羽刚刚被击破,藏窜逃亡者也在观望时局。
如今将那里的人迁徙,既伤当地人的心意,也令想要回来的人不敢复还。曹操听了他的建议,没有移民。之前藏窜逃亡者果然都复出归化。
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朝野危惧,司马懿管理丧葬诸事,内外肃然,并奉曹操梓宫回到邺城。
同年,曹丕即魏王位,司马懿受封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
当时孙权正率军向西。朝臣们认为樊城襄阳缺乏粮,不能抵御吴军,请召守将曹仁回驻宛城(今河南南阳宛城区)。
司马懿则表示:孙权刚刚打败关羽,正是他想和魏国结好的时候,一定不敢为患。
襄阳是水陆交通要地,不能放弃。曹丕没听其建议,命曹仁放火烧毁二城。后来孙权果然没来入侵。曹丕悔之不及。
大病初愈的司马懿回想起那些年为大魏曹操所做的这一切,多是迫于无奈,但也是展现了一定的才华为曹操出了一份力,
亦是有些藏拙,不像杨修那般锋芒太甚,最后招来杀身之祸,如今从大魏洛阳逃亡到蜀地,又因水土不服染了疟疾,
但他并不后悔,如果自己在大魏不动手,先发制人的话,那他司马家将一直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处处受制于人。
现如今的他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还是不能现在走,兑现与杨修的诺言,告诉他现在走与那时走的不同,毕竟他的夙愿还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