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在杀死丁原,投奔董卓之后,他的确获得了他想要的财富、权力。”
“可是同时他也失去了一些东西,那就是名。”
许霄接着道:“丁原是吕布的义父,又是吕布的主公,吕布杀死丁原便是不忠不孝之人,即便他有再大的权力,再多的财富,也会被人看不起,三姓家奴这个名号不正是这个时候来的吗?”
“其他诸侯势力嘲笑他,在董卓麾下时,又不得不与那些西凉势力彼此争斗。”
“吕布是并州人,代表的是并州势力,而董卓麾下又是以西凉势力为主的。他们之间的争斗几乎是必然的。”
“董卓执掌一切时,还能镇得住场面。可是后来,随着董卓贪图享乐,一切也就变得不可控了。”
“势单力孤的吕布势必会在争斗之中落于下风!”
“吕布在董卓麾下也是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便有了之后反叛董卓,投奔司徒王允或者说是大汉之事。”
“他想的是只要这样做,他便可以摆脱之前的骂名,重新开始。”
“但是,在这世上许多事情做了就是做了,不会因为另外一件事情而抹除。”
“吕布的这个绝对不仅没有达成他想要的目的,反而更加加剧了人们对他的偏见。”
“吕布想改变,可是他无力改变,只能一步步地随波逐流,一直到了我的麾下,这一切才终于了有改变。”
说完,许霄重新给自己倒上一杯茶水,润了润有些干燥的喉咙。
对面的陈宫微微皱着眉头,目露思索之色。
“所以……吕布或许做错了许多事,但是他的心中其实一直都想着改变,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改变……”
“是了,我听人说当初刘备的三弟张飞大骂吕布是三姓家奴之时,吕布几乎是瞬间就变得无比恼怒起来,当时我便应该猜到,吕布对名望其实是非常看重的。”
“在他的心里也期望着改变,所以……丞相成为了那个最懂他的人,给了他解决的办法。”
许霄点了点头:“正是如此。”
“要知道一个人究竟想要什么,要听其言,观其形,更要看他为何要这么做,这么说。”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看清一切!”
“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陈宫恍然大悟。
许霄是必然还是没有说出究竟给了吕布什么,但这些要比直接说出来,还要更加深刻百倍、千倍!
这么推算下来,许霄对他又何尝不是一样。
他当初不是也是宁死不降么?
到了后来还不是心甘情愿地为许霄做事了。
因为许霄真正看懂了他,又给了他想要的东西。
而现在,许霄又将这一切交给了他,可见对他的看重。
“多谢丞相指点,此番在下来到倭国,一定会完成丞相交代的之事,不会出现任何疏忽,请丞相放心!”
说完,陈宫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地对着许霄行了一礼。
许霄也连忙起身,将陈宫扶了起来。
“公台兄何必如此客气。”
“你应该知道的,在我心中从未将你们当成是我的下属,你们是我的好友。”
“有旁人在世,碍于身份也就算了,如今只有你我二人在此,何必如此客气?”
陈宫道:“丞相能这么想,是在下之福。”
“可是,尊卑有别,在下万万不能失了礼数。”
“更何况,今日丞相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解了在下这些年以来内心最为困惑之事。”
“丞相当得起在下的这一拜。”
许霄有些无奈,不过也可以理解。
来到这个世界这么久,他真的经历过太多次类似的事情了。
两人再次坐下,以茶代酒,相谈甚欢。
其实,陈宫的这一步是他想了许久的。
以个人的能力,学识、谋略水平来看,在他身边那么多出色的先生之中,比陈宫高上一筹的不多,但是。
不过,有一件事是一定要注意的。
这是在倭国,而不是在大汉。
面对大汉的州郡、百姓,他们可以采取怀柔的政治策略来应对。
即便有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吗,最多不过多费上一些功夫罢了。
但是在倭国不同。
这是在异国他乡,周围的环境与在国内相比也更为恶劣。
这就要求,许霄所选之人除了拥有超高的能力水平,能够统管一方之外,还得有十分重要的一点。
心得足够狠,该杀的人就要杀,不该杀但是可能会对他们造成威胁的人也要杀。
这之中可能会包括一些平民、老人、儿童,可是都不能手软。
正是兼顾到了这些,陈宫才成为了最好的选择。
两人促膝长谈许久,夜很深了,陈宫才从许霄的营帐里离开。
次日,许霄与陈宫一同在倭国走动了一番。
与他们一起的还有倭国女王卑弥呼。
在与卑弥呼暂时达成一致之后,大汉与倭国之间的关系自然要发生改变。
总不能让倭国的民众依然对大汉抱有敌意。
否则,之后的行动也就难以施行了。
在这一路上,卑弥呼公开露面,解释说之前的一切都是误会。
大汉与倭国之间是友好、互助、彼此交流的关系。
大汉的人来到倭国不是为了剥削和掠夺,而是为了帮助他们。
当然了,这些话并没有人真的相信,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汉人刚刚到就把他们整个国家给亡了,现在又说这是帮助他们,哪怕是个孩童也不会相信吧。
甚至,有不少人猜测说卑弥呼女王是找到了汉人的威胁,这才出来说了这些话,其实根本不是女王的本意。
但起码在明面上,在被汉人攻破后短短几天之内,倭国便再次落入到倭国人的掌握之中,一切似乎都与过去一般无二。
唯一不一样的,可能是在倭国人的土地上忽然多了一些汉人。
这些汉人又往往都与他们的官府有一些联系,时常出现在他们面前。
没过多久,这些汉人便开始在倭国各个地方办下私塾。
不限年龄和性别,只要想学就可以来。
有些地方甚至只要去上私塾,就有奖励。
在私塾上课之时,如果考试的成绩好也同样会得到奖励。
倭国各地的官府对此也大为推崇。
于是,去私塾,学习汉语文学很快就在倭国境内掀起了一股热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