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五百七十三章 华夏之歌响彻大地
    “如济公高僧,出身富贵,后来家道中落,受尽了世间的苦,成为了他宝贵的财富。”

    “后有我的好友曹端。”

    “他本是河南大户子弟,从小有神通之名,家庭富裕,可以做他想做的事情。”

    “十五岁开始农耕,已经有了自己的道,从心之道,到了十七岁,学问已经无法让他满足,开始博览世间所有的书籍,建立自己的书室。”

    “随着大片井制度的兴起,传统地主受到影响,曹端的家族也开始了败落。”

    “可穷困并没有阻碍他在道上的探索,游历天下,睡桥洞每日一顿。”

    “生活的磨砺,不但没有打败他,反而让他精益求精,学问一道上,惊为天人也。”

    “五百年后,必有曹端之大贤之名,我能为他好友留下薄名,何其有幸焉。”

    ……

    北平社会报刊登了姜宾知的文章,满篇的马屁,看得朱高炽眼角直跳。

    曹端之名。

    朱高炽自然知道。

    从百草到百谷,从百谷到五谷杂粮,从五谷杂粮到南稻北麦。

    农业社会的发展,让社会的物资大大增加。

    为什么中国没有像欧洲那样分成无数的国家,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很快结束了。

    生产力是核心。

    西方1:2的粮食收获率,注定了西方无法形成长期大一统的国家,只能保持贵族封建制度。

    而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支撑了富余的粮食,养活更多的非农人口,支撑了大一统国家的根基。

    越来越多的非农人口,养活了庞大的工匠,学者等非农职业群体,孕育出发达的文明。

    到了宋朝,发达的文明,后期却因为外部的失败,引起了社会的反思。

    人们开始要求社会严谨起来,认为正是因为社会的太开放,导致了诸多的问题。

    犹如后世的法国。

    法国在很多人眼里是文明之光,绅士之国,结果是正在被换种,并且因为战场上的笑料,成为世界的笑柄。

    宋朝在当时也是如此。

    宋朝的先贤们,从北宋到南宋,社会风气开始改变,这是自我发展的一步。

    而宋朝的海贸,更是抵达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到了明朝。

    开始恢复生产。

    结束了许多元朝留下来的糟粕,例如殉葬制度,奴隶制度等等。

    思想上也开始了大发展。

    曹端就是明朝初期培养出来的新时代思想家。

    以德服人,知行合一,探索宇宙真理,反对一切虚浮、巫觋、风水、时日等愚昧活动。

    结束了南宋以来的从宽到严的儒家思想,开始追求探索,为心学的发展打下了根基。

    然后就是王阳明。

    再然后就是李贽,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最后是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提倡百姓的权利和自由。

    这就是明朝思想的发展历程。

    从明初到明中期,从明中期到明晚期。

    当然。

    这些发展,随着中华文明的被征服,陷入了倒退,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

    不但恢复了殉葬制,还恢复了奴隶制,历史的大倒退。

    而清末民初的读书人们,他们活在几百年的黑暗时期,本身认知不足,奴才思维严重。

    把他们自己当下的社会,加上西方的大先进,于是有了批判为主的思想。

    批判思想是对的。

    但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把清朝的社会风气代替到整个中华文明的社会中,就显得愚昧。

    正确的认知历史,才能清楚根本,做出正确的选择。

    才有了后世提出伟大中华文明的复兴。

    说明了后世的生产力和思想高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清末民初时期。

    朱高炽很兴奋。

    看到了如此拍马屁的,有吹捧之嫌的文章,朱高炽不但没有反感,反而很高兴。

    后世西方经过长期的发展,生产力的大增长上,同样诞生了新的思想。

    生产力变化的每个阶段,思想也在发展。

    乃至到了后世,开始有了对社会的理论研究,证明了西方社会已经达到的高度。

    那么随着明朝的发展,朱高炽迫切需要符合时代的新思想。

    只有这样,才说明了大明的工业化的文明,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不会有人亡政息的风险。

    “这曹端是大户子弟,还受到大片井制度的波及,导致家道中落,就怕对殿下心存不满。”

    郭彩莲担忧道。

    朱高炽笑了笑。

    郭彩莲是传统女性,有家天下的思想,自然希望全天下都忠心耿耿,是忠君之人。

    皇帝肯定希望如此。

    朱高炽也希望如此。

    可是他经历过许多事,知道禁锢思想和科技,带来的大危害。

    清朝统治者知道外界的发展,他们的根基不是汉族,自然以自己的统治为重。

    明朝的皇帝当然也是家天下。

    可是他们违抗不过大势。

    这就是本质的区别。

    朱高炽从来就没有指望,天下人对自己忠心耿耿,更不会禁锢思想和科技。

    他这代人可以做到,自己的孩子却做不到。

    因为汉人皇族的基本盘是汉人,汉人的文明发展,形成的思想,代表了天下意愿,那么哪怕是皇帝也无法反对。

    正如清朝统治者,非常不满本族子弟贪婪享受,可也无能为力改变,但是他们可以用本族子弟监督天下。

    天下的满城,就是中华文明的牢笼,没有人可以突破。

    直到太平天国的兴起。

    南方的满城消亡了,汉人头上的禁锢扫之一空,带来了新思想的大发展。

    “只要天下富足,国泰民安,强盛辉煌,这才是我们的根基,而所有推动文明发展的人,无论他的心如何,可作出的事情,都是有利于我们的。”

    朱高炽笑道。

    郭彩莲不懂国家大事,见到夫君自信,也就不再多言了。

    儿子学会了跑,女儿也自己能走了。

    郭彩莲只看着自己的儿女,心里就很满足,谁也动摇不了自己儿子的地位。

    朱高炽对于曹端带来的学问,非常的期待。

    不知道在北平的新社会环境中,原本历史达到的高度,又会走向何方呢。

    会不会提前带来明中末期的思想,朱高炽不得而知。

    但无论是曹端历史上提出的人心向善,还是探究宇宙真理等先进思想,都会让自己希望的大明未来社会。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社会,求知世界真理等等,带来新的社会风气。

    毕竟大明才从前元解放三十多年,历史上连殉葬制度都还未消除。

    破坏很容易。

    可建造太难了。

    明朝的国力,如果加上宋朝的文明,恐怕中华文明有可能脱离农业社会。

    可元朝和清朝,仿佛上天给中华文明专门制造的障碍,让这个领先时代数千年的文明,经历一段未有的磨难。

    朱高炽并不认为全是坏事。

    正如万世有利有弊。

    这前所未有的磨难,也铸造了更坚韧的民族之魂,只要散发出来的那天,将是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力量。

    交趾。

    这片离开中华四百余年的土地,当收复的消息传开后,整个大明上下喜气洋洋。

    南北一统,交趾收复。

    大明之伟大,再创华夏之辉煌。

    中华重工的力量开始涉足交趾。

    交州府安州。

    “轰隆隆。”

    蒸汽抽水机把洼地的水,源源不断抽入到挖建的沟渠中,丛林被一片片推倒。

    十几万流民被组织了起来,形成了一块有一块的工地。

    每块工地上插满了旗帜。

    大明旗。

    中华重工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组织这么大的开荒工程,不过各项经验并没有遗忘。

    工地上。

    临时搭建的舞台,从北平与应天府抽调来的无数的歌舞团,为交趾的百姓们歌唱。

    “江河只在我梦中。”

    “中华已多年未靠近。”

    受到邀请,大明最有名的歌唱家,戏剧家七妹,来到了交趾,满眼感情的歌唱。

    她太爱大明了。

    孩子们已经上学,她开始奔赴大明各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是无论如何也改不了。”

    “我的中华心。”

    ……

    “哗啦啦。”

    交趾的工人们满眼激动,他们是无地的流民,被组织了起来,在工地上最卖力的干活。

    吃喝由大明朝廷供应,开荒出来的田地,都会分给他们。

    正如工地上的宣言。

    大家是同一个血脉啊。

    一家人也会有争吵,可是血脉是无法改变的,面对困难的时候,最无私帮助的,永远是同胞。

    “吾的祖先早已把吾的一切,印上华夏心。”

    “长江黄河。”

    “泰山长城。”

    ……

    数千人的工地,在每旬一日的休息日里,听着中华之歌,每个人感受到了温暖。

    “哗啦啦。”

    天空下。

    掌声一次又一次的响起,一次盖过一次。

    交趾的百姓们手都拍红了。

    眼睛里散发着希望之光。

    他们要为大明打仗,要成为大明的军户,每个人都觉得很好。

    历史上。

    朱棣在交趾施行卫所制。

    卫所制初期是好的。

    现在卫所制上发展的片井制,更是激动人心。

    有希望就有动力。

    “呜~”

    码头上,两艘蒸汽轮船驶入,带来了又一批的物资。

    “无论天涯。”

    “无论海角。”

    “流淌同样的血。”

    工地上的歌声,响彻了大地。

    今天下午六点的更新提前发出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