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六百一十一章 宗藩天下
    哪怕是要当带路党,普通人也没有资格。

    例如后金时期的汉奸洪承畴,他的投降,对于大明和后金的局势,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因为此人是政治大佬,熟悉大明上下和朝堂,发挥的作用,远远大过了边地投降的将领和官员们,为后金制定了种种针对大明朝堂短板的方针。

    灯下黑。

    沙迷查干告诉朱棣,要防备东察合台都司境内,西南一角,哈实哈儿的忽歹达。

    此人不显山不露水,看起来只是普通的首领,其实控制了许多的人口,乃至沙迷查干的父亲黑的儿火者,名义上原东察合台汗国的大汗,实际上还是此人扶持起来的。

    朱高炽也想起来了此人。

    历史上此人在永乐十四年受封于大明,明朝对此人的记载并不多,可见要么因为太过遥远,要么因为此人一向低调,的确没有重视此人。

    此人一边受封于大明,一边和帖木儿眉来眼去,并且晚年亲自去过帖木儿汗国,最终老死在麦地那。

    不光是黑的儿火者受此人扶持成为大汗,包括现在的沙迷查干,如果他不是选择了大明,还有大明如果不是成立了东察合台都司。

    未来的忽歹达,还会扶持沙迷查干继承其父亲的汗位。

    不过呢,沙迷查干和大明的关系深厚,不但帮助大明攻打鬼力赤,还想借着大明的国力,西征帖木儿,在这方面与忽歹达没有保持一致。

    “亦力把里虽然被拆分为亦力把里行省和东察合台都司,其实两地的情况很不一样,需要区别对待,特别是东察合台都司。”

    朱高炽根据脑海里不多的记忆,结合沙迷查干带来的情报说道。

    “帖木儿汗国已经不是蒙古人,而是突厥人控制,包括察合台汗国分裂东西,西察合台已经消失,成为了帖木儿汗国的核心领域。”

    “而东察合台的中部和东部地区,主要属于传统的蒙古人统治,而像西部地区,主要势力是突厥人,例如忽歹达,他就是突厥人。”

    “沙迷查干说的不错,拉拢当地的蒙古人,对抗当地的突厥人,才是最有效的手段,否则当地绝对不会心向大明。”

    众臣恍然大悟。

    原来那里的已经不是蒙古人了。

    沙迷查干和忽歹达先后病逝。

    他们的后人继续争斗,最后是忽歹达的后人靠着实力胜出,掌握了东察合台汗国的大权,突厥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东察合台都司的主要势力龟缩在阿里玛图城,以阿里玛图为核心,周边建立卫所,离哈实哈儿有上千里的距离,中间还隔着天山。”

    兵部的齐泰指着舆图。

    金忠前往了西域行省,兵部的主要事务由齐泰打理。

    齐泰的才能还是不错的,虽然靖难之役属于输的一方,但是他的建议往往都没有被采纳,反而证明他的建议才是正确的。

    此人如果是庸人,也不会被朱元璋看重。

    这些年的表现也不错,所以仍然被重用,兵部司务杨荣,也被提拔为侍郎,与齐泰两人合作管理兵部,保证兵部的稳定。

    “与帖木儿汗国的战争,既要快,也要稳,五十万军民每日消耗巨大,可带来的威力也大,应该趁此机会,让整个东察合台都司境内的势力归服王化。”

    齐泰认真的说道。

    东察合台都司,将会是明军西征的大后方,无所的粮草都会堆积在东察合台都司,所以必须要保障东察合台都司的稳定。

    “会不会节外生枝?”

    杨荣有些担忧。

    无论哈实哈儿的忽歹达是什么想法,实力差之下,又隔着上千里,还有天山这样的天险,无论是他敢攻打大明,还是大明去攻打他,都非常的艰难。

    一个主张打,一个主张抚。

    朱高炽盯着舆图。

    肯定是打下来最好。

    地图开疆嘛。

    哪个国家不是如此,只要能一直稳的住,地图开疆也就成为实际的疆域了,而如果稳不住,别说地图开疆,现在的国土都会变成别人的。

    例如巴。

    XXXXXX

    不反抗?

    今日侵吞你一步,他日侵吞你一步,让别人最顺利的吃掉而已。

    也别想着人家吸收你,把你当做他们自己的国民。

    西方人可不是东方文明。

    人家施行的是换种。

    以接纳了巴的百姓吗,把侵占巴土地上生活的百姓,当做自己的国民了吗?

    美洲,非洲,澳大利亚,新西兰都是如此。

    只有儒家才讲究仁义道德,讲究教化的治理理念,认为读了书懂了理就是一体了。

    所以大明的地图开疆,朱高炽也没有认为是自欺欺人的手腕。

    东察合台都司,实际上的控制范围,的确只有阿拉玛图一带,也就是北部地区,南部地区因为天山山脉和距离等原因,并不属于大明直接控制。

    “把朝廷分析出章程发给父皇,让父皇决定吧。”

    无论是打还是抚,需要的是前线将士,朱棣在前线的作用是什么?当然是根据前线的局势,最快的做出决定,朱高炽非常清楚。

    打仗的决定,应该交给朱棣,他才是最适合拿主意的人。

    无论朱棣下任何决定,朝廷都会全力以赴。

    此时。

    帖木儿汗国的都城一带,乃至东北部塔什干,东南部的巴尔赫等地方的军力,主要势力人物等等,已经被朱棣打探的明明白白。

    整个地区的兵力,最多不过五万人。

    大明不需要出动全部兵马。

    而帖木儿已经告知了都城,他和大军东归,可大军的行程不是那么快的,至少也要半年的时间,这半年就是明军最好的机会。

    无数的粮草和物资,运送到了阿里玛图。

    几十万的军民,挤满了这个小城,城外满山的军帐。

    “忽歹达只派了他的儿子来见朕,看来朕的威望,并不能让他服气啊。”朱棣感慨道。

    刚刚抵达阿里玛图,朱棣就下旨,要求忽歹达等首领亲自来拜见自己,忽歹达不来,许多的首领也跟着没有来,对于此人的影响力,朱棣有了更清楚的认知。

    “臣愿意独领一军,剿灭此人。”

    朱能说道。

    “你去吧。”

    朱棣毫不拖泥带水,打仗要么不动,动就要快速。

    朱高炽派来的人还未到,朱棣已经做了决定,他亲征的意义就是如此。

    朱能是左路大军的总兵官。

    朱棣不怕朱能会失败,也相信朱能不会失败,才把重任交给了他。

    朱能也不敢大意。

    虽然只是偏师,可却是大军的首战,而且看起来哈实哈儿距离遥远,又有天山之隔,威胁不到大明,可大军远征后,此人要是反叛,等于断了明军的后路。

    第二日。

    朱能带着赵安、蒋贵,蒙古将领火真等,合计两万骑兵出发。

    忽歹达辖有两万四千户,十余万人口,户户皆兵,理论上可以凑出两万四千骑,但是考虑生产,两万四千已经是此地的极限。

    两万大明骑兵,已经足以荡平。

    最艰难的是供给和翻越天山。

    请了几名当地的向导,他们一路告诉翻越天山的困难,士兵们上下都做好了准备,可真的开始翻越天山的时候,才知道语言有时候并不足以让人警醒。

    虽然还是夏天。

    原本是绿意盎然,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大山上变成了白色,一座又一座的山峰,是那么的高不可攀。

    向导们也不是熟悉每处的环境,寻找可以通行的道路。

    士兵们牵着马,无尽的荒凉与磅礴的自然风光,没有一个士兵有心情赏看,哪怕是山脚下那蜿蜒的河流和翠绿的草地,也无法让士兵们忘记山巅之上的雪峰和冰川。

    真是让人奇怪的景象。

    十九岁的伍长王大炳,靠在石头上大口喘着粗气,他的战马乖乖的围在他的身旁,为了减轻战马的负担,王大炳把自生三眼火铳背在了身上。

    休息了一会。

    伙房营的伙夫和民夫们,挑着担子为每处队伍送去热水和肉汤,补充士兵们的体力。

    还有战马所吃的精料。

    也就是豆料、苜蓿和高粱等带籽混合的草料。

    “如果喜妹在,她一定很喜欢。”

    王大炳开始想自己的媳妇。

    国内行军的时候,乘坐火车不但不累,还能观看一路的风景,去陌生地方的兴奋感,自从进入了东察合台都司,一切又变得辛苦了起来。

    连他都如此,其余的士兵更不用提。

    队伍不光出现了病患,战马也开始有了问题,民夫同样也大量的生起病来。

    “军队所带的草药也不够了。”

    大夫找到朱能。

    打仗不只是打仗那么简单。

    一路万里。

    后勤大于一切。

    朱能让人通知负责粮食的文官们,拉着将领们一起商议。

    “两万人太多了。”

    “这么走下去,战还没开始打,军中先伤病了一两成,加上消耗的物资和死去的战马,付出的代价太大,所以本兵决定,集合全军的精锐,本兵亲自带领。”

    朱能说道。

    “可是改变军事计划,就算打了胜仗,陛下会不会内心不满。”

    “我的主意,要是陛下事后责罚,我一力承担。”朱能不相信朱棣会责罚自己,现在的情况,皇帝是一定会理解的。

    既然如此,其余人也无话可说。

    人少有人少的好处。

    最后。

    朱能抽掉五千精锐的精锐,包括各队的伍长,王大炳也在其中,一人三马,备齐物资和军火,保障半个月的用度,亲自带领急行军。

    图噜噶尔特山口。

    普通的一天,牧民们突然看到了一支骑兵,打着明军的旗号,一路秋毫不犯,只扑哈实哈儿。

    没有人会想到,有大军会翻越天山。

    忽歹达也没有想到。

    示警的号角声响起,忽歹达匆忙的组织了本部才千余的青壮,和自己的儿子们骑上战马开始与陌生的敌人作战,这支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军队,浑身的精良,一看就不是庸辈。

    牧民们拉弓射箭。

    对方士兵身上穿戴甲胄,游牧弓的杀伤力不够,除非是专门的重弓手。

    “砰砰碰。”

    自生三眼火铳,一连三发。

    新的研究的连发枪,目前技术上并不成熟,许多工艺达不到要求,所以并没有推行,还在研究之中,至少要等弹簧的技术过关,以及生产力的大进步才能实现。

    如此密集的火力,立刻倒下了诸多的牧民骑手。

    然后对方又扔出了一连窜的“石头”,然后爆发出了火花,惊天动地的声音,吓的牧民们剩下的马匹失去了控制,反观明军身下的战马却没有受到影响。

    除了最开始的拉弓射击,几个回合下来,忽歹达一方完全没有了还手的能力,处于被动挨打的一方。

    马术上明军也不弱。

    常年的战术训练,反而配合默契。

    只用了不到半个时辰,朱能就结束了战斗,包括追歼溃逃的敌军。

    “你就是忽歹达?”

    明军士兵抓住了一名首领,送到了朱能面前,听到朱能询问,那人却一言不发,只是低着头。

    “哼。”

    朱能没有在意,让士兵们拉出去辨认。

    这场战争来的太快。

    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忽歹达被灭了,听到消息的人,每个首领都满脸的不可思议,忽歹达家族能在控制东察合台汗国的西南部,手里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被打败不算什么,可是败得如此干净利落,却无法让人想通,到底是谁啊?我们该该怎么办?”

    报仇?

    谁愿意为忽歹达去报仇。

    忽歹达又不是他们的老子。

    谁拳头大谁老大而已。

    更何况对方如此厉害,疯了才会去报仇,如何自保,要么要带着部落迁移逃遁,才是主流的想法,每个部落首领都在商议。

    “难道对方是天兵天将不成?”

    “很有可能。”

    “他们突然的出现,又如此的厉害。”

    “果然是天兵天将。”

    收到了使者的通传,其余的首领们才知道,竟然是大明的军队。

    这不是天兵天将是什么。

    众人不在商议,大家本来是受封大明的土官,不过忽歹达不识趣,他不去,众人也不敢去,毕竟大明离的运,而忽歹达离的近。

    如今大明的军队来了,就在众人的身边,而忽歹达又被明军灭了,那老大自然就是大明了。

    朱能在交趾呆过两年。

    虽然交趾和哈实哈儿情况不一样,倒也有许多借鉴之处。

    所以朱能不光会打仗,还会安抚和拉拢地方。

    消灭了忽歹达就是最大的立威。

    而大明又在此地有法统。

    名器都有。

    所以朱能召集了首领们,来的会被热情接待,不来的就是敌人。

    多数的首领只能硬着头皮前来。

    “忽歹达对皇帝陛下不敬,威逼尔等不去觐见皇帝陛下,犯了大逆不道治罪,因此兴兵伐之,尔等当引以为戒,内心保持恭敬。”

    朱能不讲客气。

    这样的地方,拳头大才是硬道理。

    众人的确很服气。

    既然服气,各人就乖乖的前往阿里玛图。

    对于那些没有来的首领,朱能不讲儒家的那一套,直接兴兵讨伐,得到的物资和人口,分了一部分给当地的部落,立马获得了支持。

    许多的部落主动加入,随着朱能荡平一切。

    朱能也很大方。

    所有的人口他一个不要,全部分给了跟随他打仗的部落,缴获的物资也是五五开,朱能只需要军队的补给,不贪图其他的利益。

    这般大方的将军,谁又不爱他呢。

    人们亲切的称呼朱能为天将军。

    短短的两三个月,朱能领着数千兵作战千里,手里的人马却越打越多,剿灭了所有不服的部落,越来越多的首领前去拜见朱棣。

    ——

    先锋大将王真已经抵达俺的干,在俺的干为大本营的到来打下根基。

    各部的物资和军队,也在源源不断开赴俺的干。

    阿拉木图将会成为内地物资运输到前线的中转站,而俺的干则会成为西征大军的粮草大本营。

    金忠月余未见朱棣,亲自押送物资前来禀告诸事。

    一路上热闹非凡。

    亦力把里许久没有这么繁华过了,仔细算来,还要在千年前的唐朝时期,亦力把里各地和大唐贸易,经济兴盛,人口富足,才有如此的景象。

    那时候的亦力把里国家虽然也多,但各自并不兴讨伐,不像如今你方唱罢我登场。

    “稳定才是一切啊。”

    金忠感叹道。

    只有具备了稳定,才能发展生产,有了生产就能养活更多的人口,从而促进商业的兴盛,最终带来社会的富裕和文明。

    还有朱高炽的亲笔信。

    信中告诉朱棣由他决定打不打,朱棣忍不住笑了笑,他早就打了,还需要儿子来教他不成,朱能的捷报也已经接连传来。

    要是等儿子的主意再来做出决定,黄花菜都凉了。

    不过说起朱能,朱棣忍不住笑骂道:“这家伙做事,越来越特立独行。”

    如此的作战方式,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朱能是蒙古人呢,不过就算如此,总算还是比较文明,没有兴屠戮。

    “也算是以战养战,不过呢,朱能总兵也没有把事情做绝。”

    金忠跟着笑道。

    朱能的战事,为大军开了个好头。

    后方的物资稳定,也让大军放心,一切看起来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既然朱能总兵收拢了那么多人,浪费了也很可惜,但是跟随我们作战的话,我们还要承担物资,又得不偿失,臣有个提议。”

    “你说说看。”

    朱棣好奇的问道。

    “帖木儿汗国太大了,就算打败了对方,也很难直接治理,不如利用这些人。”

    金忠根据朱能打下的局面,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

    “我们的作战计划,是首先拿下撒马尔罕,也就是帖木儿的老家,也是帖木儿汗国最稳定的地区,断了帖木儿的根基。”

    “然后大军一路向西,止步于布哈拉,坐等帖木儿大军,以逸待劳,首先力求消灭帖木儿和他的主力军队,最后图谋土地。”

    “陛下请看。”

    金忠指向舆图上,撒马尔罕南部千里之外的喀布尔、白沙瓦地区,说道:“这些地方,可以诱惑哈实哈儿各地的首领去攻打,打下来的土地给他们治理,封他们为当地的国王,归属于大明藩国。”

    “约定向大明的税赋,以及其余方面的要求,大明则给予他们保护。”

    朱棣沉吟。

    金忠的想法的确不错。

    大明最大的短板是人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北平行省和应天府,以及浙江行省,乃至金州地区,上海县,广东沿岸地区,已经出现了大量的人力缺口。

    特别是铁道以及大基建的工程计划,围产兴起的产业链,犹如无底洞般的吸收人力。

    南下仍然是朝廷的主流想法。

    利字当头而已。

    那么如何真正的治理中亚,乃至西亚,成为了战争之外的最大难题。

    宗藩体系。

    认可当地的国王们,让他们尊大明为宗主国,归服王化,学习儒家,受文明教化,稳定地方,互相通商,通过移民来加强大明的影响力。

    二十年后,又会是别样的光景。

    反之。

    就算打败了帖木儿,大明需要迁移多少人口,才能真正的治理地方。

    想要恢复亦力把里的生产,都需要要移民上百万人口,何况偌大的中亚与西亚,难道从国内移民千万人口?大明当下暂时付不出这样的代价。

    “成立都护府,承认当地国王,分封为大明藩国。”

    朱棣采纳了金忠的意见。

    十年二十年后在中亚西亚的治理,就是老大朱高炽的责任,现在的自己负责打下来,并且加强大明的影响力,为未来提供条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