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你看看你,想英雄救美,却被人踩在头上当垫脚石!真是笑死我了。
那少年终于在张狂地大笑声中转过身来,并对格林嘲弄道。
格林此时才第一次看清眼前这位凶狠而强大的少年。第一个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张即使是男人,也会感觉有些惊豔的脸庞,他身穿斜跨半个右胸口的暗红色僧祇支,以及黑色的布质长裤,胸部露出的一部份肌肤则用白布缠绕著。
少年看起来大约十四五岁年纪,身高不高,只到格林胸口处。黑得发亮的长髮用布条繫成一个高马尾,垂及腰臀,脚下则踏著一履暗红色的木屐——想必那熊头上的两个凹洞就是这木屐造成的吧。令格林感到奇异的是,明明有著这么惊人的力量,这少年的四肢和身体却纤细得看起来比格林还要瘦弱。
你是在跟我说话?格林疑惑地使用听起来稍微近似华国粤语和闽南语的中古日文回问道。
格林根本没有没察觉到刚才那少女行为中所隐藏著的恶意,虽然即使察觉到了他也并不会在意,毕竟是他自己决定要帮助那个少女的。
得到了与期待中不相符的反应,那少年无语地摇了摇头,说道:你还是太年轻了,小鬼头。他转身挥了挥手:等你哪天看清了那些人类心中那片黑暗与污秽,可以来北边的群山裡找我。
他闻得出格林身上有著神明的气息,但是在他的目测下,觉得格林非常弱小,因此判断格林大概是某地的新晋小神。
哈?
少年右手抬高,拇指朝自己比了比:伊吹朱点,想通了就来找我吧。他耍帅似的头也没回地说道。
语毕,便直接离开了,只留给格林一个帅气的背影。
到底是他踹了熊的脑袋,还是熊踹了他的脑袋?难道其实是熊踹了我的脑袋?格林一脸懵逼的看著那少年自说自话地离开。
想不通的格林摇了摇头,自语道:算了,那儿都有那么一两个怪胎,继续去找村子吧。
格林顺著刚刚的方向继续向前,没过多久,便看到了不远处升起的的袅袅炊烟。
终于到啦——
格林哼著小曲,摇摇晃晃地走进了小村庄,按照莉亚的说法,这小村庄一共似乎才只有二十四个人居住,但若大略算算房屋的数量,却会发现明显不应该是这样。
莉亚,你说这村子才二十四人,可房子却都超过二十四座了,这村裡的人难道没事就爱盖房子玩儿吗?格林歪著脑袋轻声问著莉亚。
本机表示提示,经过精密的逻辑推演,本机判断此地的人类很可能受到了,如棕熊等外来因素,而导致人口意外减少。莉亚想起了刚刚的那起意外事件,如果没有格林的到来,那少女此时的确已命丧熊口了。
嗯,有道理。格林搓著下巴,继续往村内走。
村庄裡面异常的安静,别说人声了,就连鸡鸣犬吠都几乎听不见几嗓子。
不过这裡的确像格林想像中的乡下小村那样宁静祥和,他深吸了一口新鲜的空气,愉快地边跑边跳著往裡行去。
那裡有人,咱们去瞧瞧。格林看见前方有几个村民正在小声地谈话。
凑上前去后,赫然发现,其中一个正是刚刚那位被熊袭击的少女。
这么说,西边真的有头吃人的凶兽?
这可怎么活啊?前脚来了掳人的狂徒,后脚跟著吃人的恶兽
老天可开开眼吧!难道我们的日子还不够苦吗?
几人说话的声音很小,就像害怕被谁听到似的。即便是怨天尤人的话,那音量也跟自言自语没什么两样。
嘿!姑娘没事儿啊?格林轻鬆地跟那少女打了个招呼,然后向其馀几个中老年人问道:老同志们,你们有没有食物和淡水?
格林愉快的声音却像突然响起的雷鸣一般,吓了几人一大跳。
啊!你没死我是说谢谢您刚刚的帮忙,少女脸上闪过一瞬间的惊恐,但观察了半晌格林的脸色后,压下了自己的恐惧,故作镇定地向格林介绍道:你可以叫我香,村裡的裁缝。——‘香’音同‘香织’。
这位是我刚刚跟你们说的,从熊口中救下我的壮士。
听见香的介绍,她身后的身形魁梧的男人走上前来说道:我是平田匠,香的父亲,村裡的田都由我看管。这位则是村长福寿丸。他指向旁边一位拄著拐杖的老人,还有井男,打井和掘穴等工作的负责人。以及一位双颊凹陷,一脸惨白憔悴的乾瘦男人。
格林已经大致上了解,自己现在应该是在日本古代的某个地方。但他仍然对这些人的称呼方式感到一阵怪异——他们明显是没有姓氏的,甚至可以说连真正的名字都没有,这些人就只是用自己在村中的职能或年龄来作为称呼。
按照格林的对日本历史粗浅的认识,鎌仓晚期时,平民百姓就已经开始有了田中井上山口,这类略显随便的姓氏了。平民没名没字的情况应该只存在于西元一千两百年之前。
我是李格林,你们可以叫我格林。格林介绍道。
哈——??
几人对李格林名字的奇怪发音感到莫名其妙,看来这些人并没有接触过西方国家的人。
平田匠等人面有难色,还是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称呼格林。
大人,您的名讳?老村长福寿丸则有些迟疑地问道,他似乎听说过这种发音的名称。
老爷子,您听说过遣唐使不?格林试探道。
——遣唐使,顾名思义,由日本政府派往大唐的使节,主要任务除了加深两国关係外,更多的在于吸收学习唐朝的制度与文化。
恩——是有这个词儿不过那已经是咱们祖辈的事了,上百年前就已经没有遣唐使啦!我甚至听人说过,西方的唐国都已经没了!福寿丸捻著鬍鬚回忆道。
啊,现在叫宋朝!我就从那儿来的!格林拍掌笑道。
几个村民面面相觑,只有福寿丸若有所思地回答道:宋朝,好像确实听行商提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