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进入1960年11月。
几乎所有阿美莉卡人民都被当下的选情牵动心情。
事实上在整个总统选举期间,苹果唱片公司的员工们都非常关注着肯尼迪与尼克松两位候选人在各州得票的情况。
他们利用每一个空闲时间去关注有关选举的新闻和数据,讨论着两位候选人的优劣势。
并且针对各自支持的候选人进行激烈的辩论。
当尼克松在加州得票率落后于肯尼迪时,公司里的气氛马上变得轻松欢快起来。
一个支持肯尼迪的员工则非常高兴尼克松在加州的得票率下滑。她向身旁的同事热情洋溢地解释道,这意味着肯尼迪很有可能会赢得总统大选。
同时,她也开始谈论着肯尼迪将如何推动国家变革和进步。
随着选举的发展,公司里的气氛变得越来越紧张和激动人心。
无论最终的结果如何,员工们都时刻关注着各州的投票结果,不论是通过报纸电视机还是收音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获取信息的渠道。
总的来说,苹果唱片公司的员工大多数都是肯尼迪支持者。
首先像是电影和唱片等娱乐产业员工,通常都比较接近时代潮流新思想,他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也不能接受象党的保守策略。
其次自家老板也早就做出了表态,苹果公司明显是要站队驴党候选人肯尼迪。
所以他们这些手下员工也都心领神会的跟随。
除了少数几名年纪大的员工,他们更喜欢保守党派的尼克松,只不过他们在苹果公司里成不了气候。
这一点在讨论两位候选人得票情况的时候显得尤为明显。
你们听说了吗?肯尼迪在纽约州的得票率高达60,这简直是个好消息!
一位支持肯尼迪的员工站在椅子上,激动地向公司里的同事分享着最新的选举消息。我感觉肯尼迪能带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他的政策和理念真的很符合我的想法。
尼克松的那几名支持者马上焦急不得了。
其中一人甚至站起来,试图要争辩这只是暂时的落后,其他州还有很多邮寄选票没有开启。
不过还没轮到他们说话反驳,马上就有人打断了这种无谓的争论。
可是不要忘了,尼克松在南部和中西部的支持率一直很高。如果他能够在那些地区赢得更多的选票,很可能会逆转整个大选的局势。另一位员工提醒大家要保持冷静,不能因为自己支持的候选人暂时领先就过于乐观。
当下媒体报道的大选消息,每几个小时,乃至每几分钟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两位候选人的得票数量非常的接近。
这让双方的支持者都感到很焦灼。
尽管员工们都表现出了对不同候选人的支持和忧虑,但是他们也都认识到了选举结果的不确定性。只有等到选票全部统计完毕,他们才能知道自己支持的候选人是否能够赢得总统大选。
嗨!苏西早啊!
嗨!琼,你今天真漂亮。
在这种大选氛围下,乔尼施施然地走进自己办公室。
跟其他人坐立不安的样子截然不同,他根本就没有看报纸或电视上有关大选,就算不小心看到了也是毫不在意。
没有经历过真的不了解,以前乔尼只在报纸上读到过阿美莉卡大选。
那时他还以为只有关心政治的人才会紧张大选,没想到进入了11月后,几乎人人都在谈论谁的得票率更高,谁能够最终胜出。
不是说阿美莉卡人不在意大选,甚至有将近一半人不投票吗?乔尼暗自嘀咕,不知是否自己的后世记忆有误,还是相关信息本就不准确。
他这种置身事外的做法,让身边人看了不由得感到奇怪。
琼哈里斯就不说了,她本来就是英伦人。
早两年移民阿美莉卡拥有了投票权,却也非常积极行使投票权力,对本次大选更是非常的上心。
每天有空就会看相关新闻消息,还跑去跟其他员工讨论大选时事。
即便是还未年满18岁的苏西,连投票权都还没有,同样也很关心此次大选结果。
平时看到乔尼若无其事的样子,两人心中都很是奇怪。
每当她们想要跟乔尼谈论时,总会看到一脸懵逼的表情:你在说啥?我怎么听不懂?哦,什么时候大选结束了就告诉我!
此时此刻,她们不由得深感敬佩:
内心真的太强了,居然连如此重要的事情都不毫在意,始终专注在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上,换成其他人根本无法做到呢!
琼哈里斯和苏西是距离乔尼最近的人。
两人自然十分清楚跟公司有关的内幕消息,非常明白本次阿美莉卡统领大选对现实的意义。
若是肯尼迪大选失利,必定会影响苹果公司的今后发展。
别的不用说,最近乔尼投资的白日梦想家就遭受到了重重障碍,朱罗和谢泼德动用尽一切人脉关系,都无法将《音乐之声》剧组给顺利建起来。
好莱坞的业内人士都在观望,没有人想要得罪福克斯和其他大公司。
尤其是那些从业多年拥有丰富经验的电影人,无论是导演摄影师化妆师还是演员们,他们都在刻意跟《音乐之声》剧组保持距离。
要是肯尼迪胜出的话,可能今后情况就不同了。有人分析道。
反之亦然!
道理很简单,不管福克斯怎么无限施压。
总会有不怕死的人冲着大项目大投资而来。
只不过能够完全无视压力的都是少数人,大多数人更希望能有长远的发展。
万一本次大选乔尼押错宝了的话,不仅白日梦想家要继续遭受福克斯打压,恐怕苹果公司今后发展同样会处处受限。
没有人愿意跳上快要沉没的船,不论是大船还是小船都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不仅朱罗和谢泼德关心大选结果。
就连苹果公司员工们也都每天都在谈论,琼哈里斯和苏西更是时刻关注着,甚至凯特和汤姆这对父女也时不时跟乔尼聊上几句。
人人都关心大选,但是乔尼自己除外。
若只是在公司谈论也就罢了。
可是就有人不分时间段打电话过来跟他聊大选问题,其中除了汤姆菲利普斯之外,就连父亲罗伯特也忍不住要关心一下。
毕竟阿美莉卡大选结果不仅影响世界格局,还会影响苹果公司在北美的发展,到时候乔亚斯船舶公司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此外,通过电话聊选情最多的就是玛丽莲梦露。
乔尼经常在夜里接到梦露打电话过来,说是肯尼迪在哪个州的票数超过了尼克松,又或者被尼克松给反超过去等等。
遇到这种情况,他就只能通过拔电话线来解决。
因为他知道这种情况肯定会反反复复的出现,新闻媒体就是靠这样的手段来吸引眼球,不到最后一刻绝对不会公布竞选结果。
最为过分的是琼贝兹,有一次乔尼跟她约好要学习外语,结果人家偏要开着收音机来了解竞选情况,弄得一点学习气氛都没有了。
事后乔尼也渐渐回过味来了,肯尼迪和尼克松的竞选之所以如此受人关注,一方面是由于高新科技产品的普及,比如电视机收音机等走进千万家,所以比以往要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
其次是阿美莉卡人还未对大统领选举感到失望,人们仍旧对这种制度充满了信心,加上外有强敌苏联的威胁,所以人人参与政治可不是一句空话。
正因为如此,才会在六七十年代有轰轰烈烈的平权运动和反战运动。
而琼贝兹作为其中的领袖人物,自然会对选举极为关心。
也正因为有那么多思想先进的年轻人参与到其中,才能让肯尼迪出乎意料地以微弱优势胜出。
幸好这种全民参与的真人节目秀没有持续下去,随着11月第一周过去后,各州选举投票统计也渐渐结束。
根据各方面数据来看,肯尼迪比尼克松总共只多出了十三万张票数。
这跟原历史上的十万张票数差距差不多。
《》在1960年11月8日午夜前官宣当时的参议员肯尼迪胜选。nbc新闻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才发表了自己的官宣。
当晚,刚刚在舆论市场得势的全国电视网预测肯尼迪领先,但认为这是一场势均力敌的竞选,不分伯仲。
更有趣的是,当时的nbc内部的情形非常混乱。
大家都六神无主,有人认为肯尼迪胜出,但也有人坚信尼克松赢的了选举,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最终nbc是靠新的计算机技术来决定胜负的。
大概是美国东部时间凌晨2点,nbc开始认为肯尼迪可能会从僵局中露头,然后,彼时非常笨重的计算机开始显示:
肯尼迪赢了,肯尼迪赢了!
实际上,东部时间午夜过后,尼克松阵营的人开始说,情况看起来相当糟糕,然后,肯尼迪阵营的人开始说,还不错。
整个选举中,肯尼迪和尼克松之间的竞争一直很激烈。
在8月下旬的盖洛普民意测验中,候选人打成平手,但肯尼迪在那次历史性的电视辩论后,以3个百分点的优势领先。
可在大选日前夕,尼克松的势头却有所增强。
在大选四天前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把肯尼迪的领先优势降低到一个百分点。
最终在选举团计票时,肯尼迪以303比219的优势击败了尼克松。换言之,从选举人票的角度,肯尼迪似乎优势很大。
但在普选中,肯尼迪只在6800万张选票中领先132万张,领先尼克松的差额只有023。
可见,关键州的选战是这次大选的焦点。
在1960年11月9日星期三下午,尼克松正式承认在选举中败给肯尼迪。他告诉他的朋友记者厄尔·马佐,我们的国家承受不起宪法危机带来的痛苦。
最终,肯尼迪在1960年的总统选举中获得了胜利。
当选结果公布后,苹果唱片公司的员工们欢呼雀跃,他们感到非常兴奋和激动。
一位支持肯尼迪的员工高兴地说道:肯尼迪赢了,这是绝对的好消息!我相信他会带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另一方面,那几个尼克松支持者则表示失望和沮丧。
但是公司里的所有员工都知道,肯尼迪当选意味着老板乔亚斯先生押注成功,今后能够阻碍苹果唱片发展的因素大大减少了。
大选结果出来后,福克斯总裁史柯拉就明白,自己试图一棍子打死白日梦想家的做法失败了。
不过他相信,好莱坞各大公司还会站在自己这一边
那么就意味着稍有名气和能力的电影人,仍旧会对《音乐之声》敬而远之,只有少数人才敢向乔尼他们靠拢。
哼!我倒要看你这次亏不亏本!史柯拉觉得照这样下去,乔尼的电影就算不胎死腹中也大概率要难产。
可是他却没有料到,乔尼从来就没想过要找成名演员和知名导演来拍这部电影。
甚至就连有电影经验的演员都比较少。
朱罗和谢泼德在乔尼的要求下,他们不是在好莱坞圈内找人,于是很快就找齐了大部分演员。
原本乔尼认为最为难搞的女主演,朱莉·安德鲁斯也被他们给说服。
也许是人家看到《蒂凡尼的早餐》导演亲自上门,然后作为百老汇歌手的她,对福克斯公司没有太多顾虑的情况下,很快就跟白日梦想家签订了一系列合约。
除此之外,比较难办的就是影片中七位儿童演员。
乔尼当然不会找原版电影中的小演员们,他们此时年龄相差了四五岁,就算找到了也未必能够饰演同样的角色。
即便是在人才济济的好莱坞,他们想要找齐如此多合适人选也很困难。
更不用说现在福克斯正在拼命施压。
导致众多童星父母和经纪人对他们避之不及,唯恐跟白日梦想家牵扯上半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