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惠文王时,得楚国之和氏璧。
秦昭襄王听闻了这件事,就派人给惠文王写了一封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来换取和氏璧。
惠文王于是与群臣商议: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被秦人所欺骗;要是不给,就恐怕秦军马上来攻打赵国。
赵国庙堂没有商量好对策,想要找一个能够派往秦国回复的使者,也没有能够找到。
宦者令缪贤,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秦国。
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呢?
缪舍表示,臣曾经犯过罪,私下打算逃往燕国,我的门客相如阻拦臣,,‘您怎么知道燕王肯定会收留您?’臣对他‘臣曾跟随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里捂住我的手,,愿意跟臣交个朋友。因此臣知道他能收留,所以想要到他那里去。’相如对我,‘赵国强,燕国弱,而您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想要与您结交。如今您是从赵国逃到燕国,燕国畏惧赵国,这种形势下燕王必然不敢收留您,而且还会把您绑起来送回赵国。您不如脱去上衣,露出肩膀,伏在斧刃之下,请求大王治罪,这样也许能够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计谋,大王也开恩赦免了臣,臣私下里认为这人是个勇士,有智谋,派他出使是适夷。
惠文王于是召见蔺相如,问,秦王用十五座城来换取寡饶和氏璧,可以给他吗?
蔺相如表示,秦国强,赵国弱,不能不答应他。
惠文王又问,但如果秦王得到了寡饶和氏璧,不给我城邑,又该怎么办呢?
蔺相如表示,秦国请求用城换取和氏璧,赵国如果不答应,赵国理亏;赵国如果给了和氏璧而秦国不给赵国城邑,赵国理亏。衡量一下两种对策,宁可答应它,也要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
惠文王又问,谁可以为使臣?
蔺相如表示,大王必然无人可派,臣愿捧护和氏璧前往秦国出使。城邑归属赵国,就把和氏璧留给秦国;城邑不能归于赵国,臣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
惠文王于是派遣蔺相如带着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昭襄王在章台接见蔺相如,蔺相如捧着和氏璧进献秦王。
秦昭襄王大喜,把和氏璧给姬妾和左右侍从传看,邹游都高呼万岁。
蔺相如见此情形,知道秦王没有用城邑给赵国抵偿的意思,便上前表示,璧有瑕疵,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昭襄王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于是手持玉璧退后,身体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大王想要得到和氏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群臣商议,都,‘秦国贪婪,依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给我们的城邑恐怕是不能得到的。’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和氏璧给秦国。臣以为布衣相交尚且不互相欺骗,更何况是大国呢?况且为了一块玉璧的缘故就使得强大的秦国不高兴,这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五日,派我捧着和氏璧,在庙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是尊重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如今臣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宫殿接见臣,礼节非常傲慢;得到和氏璧之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臣。臣观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谓我又收回和氏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迫我,我的头今就和和氏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就要向柱子上撞去。
秦昭襄王怕他真把和氏璧撞碎了,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召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此以往十五城都交割给赵国。
蔺相如推测秦王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是不可能得到的,于是对秦王,和氏璧是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日,今日大王也应斋戒五日,在庙堂上设九宾之典,我才敢献上和氏璧。
秦昭襄王估量此事,毕竟不可能强夺,于是就答应斋戒五日,请蔺相如住在广成馆舍。
蔺相如推测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但必定背约不会割让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布麻衣,在怀中藏好和氏璧,从路逃跑,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秦昭襄王斋戒五日后,在庙堂上设九宾之典,请赵国使者蔺相如。
蔺相如到来后,对秦王,秦国自穆公以来二十多位国君,从没有一个坚守盟约。臣实在是害怕为大王所欺骗从而辜负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和氏璧回去,从路已到赵国。况且秦国强而赵国弱,大王派一位使者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和氏璧送礼啊。如今凭借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怎么敢留下和氏璧而得罪大王呢?臣知道欺骗大王之罪当诛杀,我情愿下油锅被烹杀,只希望大王与群臣仔细考虑此事。
秦王与群臣面面相觑而有惊叹之声。
左右侍从想要把蔺相如拉下去。
秦昭襄王便表示,如今杀了相如,终归不能得到和氏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和氏璧就欺凌秦国吗?
于是秦昭襄王在庙堂之上接见了蔺相如,完成了大礼而让他归国。
蔺相如回到赵国之后,惠文王以为蔺相如称得上是贤大夫,使赵国不辱于诸侯,拜蔺相如为上大夫。
据太史公记载,完璧归赵故事当发生在赵惠文王十六年之后,在赵惠文王十八年,秦国人攻打赵国,夺取石城之前,也就是公元前二八三年至公元前二八一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