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凌家族人一行人从休宁出发的第十一天下午,终于来到了浮梁古城。
我们是从东门进入浮梁古城的。
只见浮梁古城的城门巍然而立,左右是高大稳固的城墙;城门下开一门,上建城楼,主楼在中间,旁边各有一个角楼;主楼正面阔5间,进深3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顶。
城楼下是一条护城河环绕,有一条吊桥连接道路与城门。
我们都下了车,一行人鱼贯走过吊桥,来到城门下。
守城卫兵核检了三叔交给他的入滇文书,卫兵挥手让我们入城,我们有序地通过城门。
城门所在的券门洞,筑在主楼下边的8米高的城墙里,洞顶底阔达3米多。
穿过城门后,只见前方是一条丁字街,我们绕着街而行,可见巷道纵横。
街道是光亮整洁的青石板道,在阳光下,耀眼生辉;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饭店客栈,一应俱全;商人旅者,络绎不绝;议价论价,此起彼伏;井然有序、繁华热闹。
三叔在前边带领,一边前行一边告诉我们:浮梁古城全城布局形似八卦,外方内圆;按八卦的乾坤坎离四个方位,分设北南东西四个城门;与其他古城不同的是,浮梁古城的正南门与正北门不直通,正东门与正西门同样不直通;你们刚才进来时也看到了,过了城门后,就遇到丁字街;古城的巷道众多,有大有小,大的称大街,小的叫小巷;全城大街小巷,计有九街八陌六十闾,其中以25户人家为1闾;走在大街小巷中,弯弯绕绕,没有一条是直路;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军事防御。
我们听到三叔这样说,都想快点放下行李,到周围看看。
三叔又说:浮梁古城的城墙全长20余里,高1.6丈,宽丈许。
三叔所说的20余里,即10公里;高1.6丈,即5米多高;宽丈许,即3米多宽。
说话间,我们在东门附近已找到客栈,一行百多人,就分开四间客栈住宿。
天色尚早,我们年轻人放下行李,就相约在古城内走一走。
三叔怕我们迷路,就叫了客栈的一个店小二,陪着我们走。
浮梁古城内的路,都很相似,真的有点难以辨认,还好有店小二带路。
店小二告诉我们:浮梁古城的北面背山,南面有湖,东面有河,西面是林海,正是前有明堂、后有靠山、有情水绕、林木繁茂的千金宝地。
话说,浮梁古城建于唐元和十二年,即公元817年,一直是历代浮梁县的治理统治中心。
在古代,衙署是一方主宰,布局好坏直接影响到官员的前程和百姓的安危,所以它的选址十分重要;按《易经》及八卦学说,衙门一般建在城市的南侧;因为南属于坤位,是阴之极矣。
按照历代历朝规制,只有县衙所在的城镇,方可建造城墙,而县衙一定是在城墙的保护之内。
店小二说:我们浮梁古城有座宋代的大圣宝塔,皇帝曾在此避难,不如我带你们去看看。
我们纷纷说好!
店小二带着我们在古城的巷子里绕圈,行了好一会儿后,我们看到一座七层的塔,塔身呈红色,每一层均有外挑平台,且没有钩栏。
整座塔身形象简洁、造型古朴美观。
店小二告诉我们:大圣宝塔皆用大型青砖实砌,每层的外挑平台均是用青砖叠砌。
凌辕问店小二:明明是红色的砖头,为什么你说是青砖?
店小二说:确是青砖!建塔时,由青砖、糯米、红泥、石灰砌成,年长日久,塔身受雨水侵蚀,被粘合的红壤浆液染成红色,所以我们也称它为红塔。
这宋代红塔,有“江西第一塔”之称,我在现代时参观过,就是古城的西南边。
全塔共七层,从地坪至复盆顶塔高37.8米,采用空筒式穿壁绕平座结构建造。
现代时,还是巍峨耸立,不过,因为安全的原因,已禁止攀登。
我问店小二:能登塔么?
店小二说:可以啊!不过,因为这个塔的攀登方式是穿座绕壁式,就是从下层内壁穿门外沿平座半围,即人需要在没有护栏的塔外绕半圈外檐,才能到达再往上登的门洞。你们怕不怕?
嘻!我们凌家子弟从黄山上下来后,这种攀爬就不放在眼内了,但我就必须要哥哥把我背在身上才能攀登了。
这次是萧遥剑把我背在身上,因为凌轩要护住陈婉。
为了安全,凌轩把我们分成十人一组上去,待上边的人下来后,其他人才可以上去。
店小二随我们那一组登了上来,他告诉我们说:大圣宝塔在城西面,故又叫西塔,“西塔夕照”是著名的昌江八景之一。
当萧遥剑背着我攀登上最高那层后,刚好是日近西山,只见红彤彤的落日在昌江上慢慢下沉,凉风拂面,秋高气爽。
站在西塔上,远眺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思绪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大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