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我们的船,沿着长江北岸向西北前进,站在甲板上眺望,两岸尽是荒野茫茫。
一如三叔所说的那样,傍晚时份,船停泊在一处视野较开阔的河堤,早早吃过饭后,大家都早早入船舱睡觉。
从安徽休宁出发的第二十五天,我们在长江北岸的黄州段,夜宿船上。
船夫跟我们说过,在长江行船,越是荒僻的地方,越容易被抢劫。
船上的士兵通宵守护船只安全,凌家人也安排了子弟通宵轮流值班。
明代江南,河湖密布;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明代江南行船习惯,以苏州为界,南北不同。
苏州以北,船只一般只在白天行驶;苏州以南,船只日夜均行。
明代的江南,还有来往于固定城市的定期班船,方便人们经商行旅。
江南最频密的班船,有杭州至湖州、苏州灭渡桥至平望镇、嘉兴至平湖、嘉兴至松江;而从湖州出发的航船,更是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
由于那时河流经常泛滥,堤岸亦不稳靠,故除了某些重点古镇临水外,其他有人群居的的镇面均离河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每年洪水肆虐;故从码头到镇上,要行走一段不近的距离。
虽说是定期航班,但是船只一般不可能准点到达或出发,延时的情况十分严重;普遍经商行旅的人,除非不赶路,否则,乘船的人,晚上一般都是宿在船上。
夜宿在船上,春夏之际,蚊子特别多;秋冬季节情况好一点,但是蚊子还是有的。
在前文,曾提到凌家人每天登船后,都会在船舱里,燃点艾草,驱蚊和净化空气。
古人对付蚊虫的唯一方法就是“烟熏火燎”,燃点艾草不但可以驱蚊,还可以熏香、净化空气;古人甚至认为燃点艾草,能驱走艾烟所到之处的邪灵。
后来某些宗教仪式上的燃点香草、香木的做法,与此同出一辙。
如果没有艾草,野蒿也行,甚至用上普通莽草。
人们在野外活动时,对付那些类似蛇鼠的隐蔽性小动物,也会用到“烟熏火燎”的方法。
艾草和蒿草一般在春夏长得最茂盛,聪明的人们会在这个时候收采艾草和蒿草的枝叶,卷成草条晒干,留待明年春夏时出售或备用。
点艾的烟,有点呛人,一般都是将艾草,放在一个安全的容器里,点燃后人先离开,待烟熄灭后,烟雾稍散,人才能进入。
古人宅院里,喜种树木,故多蚊虫,会用一物治一物的方法,专门养些青蛙治蚊虫,晚上睡觉时总不能点着熏香,人们就想出了挂蚊帐的方法;日常活动时,就在身上挂些防虫香囊。
生活的方法,总是有的。
一夜无事,又到天明。
这天是凌家人从安徽休宁出发的第二十六天。
清晨,我在梦中被船橹划水的声音吵醒。
我们都感觉有点冷,都选择了继续睡觉。
睡醒了就吃点东西、喝点水,有些年轻人无聊就聚在一起玩游戏。m..cc
到了下午的时候,凌轩从船舱外走了进来,告诉我和萧遥剑,船到了武昌。
我一听到了武昌,立即对萧遥剑说:这里江心有一座观音阁,会随江水浮沉。
萧遥剑立即来了兴趣,和我一起走出船舱,上了甲板上的船楼。
汉朝时,武昌不叫武昌,而是叫鄂县,鄂县城还是汉朝名将灌婴所筑。
鄂县城筑成后的二十年,魏黄初二年,即公元221年,四月时孙权自公安迁来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将此地改名武昌。
八月,曹丕封孙权为吴王,始筑吴王城。
到了公元229年四月,孙权在武昌称帝,史称为吴大帝。
话说孙权在武昌称帝后,又有一个谜之操作。
孙权先将建业的有钱富户都迁来武昌,九月又迁都建业,由陆逊陪着太子孙登留守武昌,武昌成为吴国的陪都。
公元238年,民间称传武昌有麒麟现身,一时朝野轰动。
公元265年九月,吴国的末帝孙皓,接受朝中官员的建议,将吴国的都城由建业迁都回武昌,但是次年十二月,又再将都城迁回建业。
坊间称,孙权离开了龙蟠凤踞之地,也就失去了一统中原的资格。
吴国建国仅52年,到了公元280年三月,西晋之龙骧将军王濬率巴蜀之军攻克武昌,随后进逼建业,吴国亡,三国归晋。
孙权称帝的“武昌”,又非现代之武昌!
现代的武昌,是武汉市三个重镇之一,另外两个是汉口、汉阳。
为了识别,史称孙权称帝的“武昌”为古武昌。
明代的古武昌,就是现代的湖北省鄂州市。
古武昌本来叫作鄂城,隶属咸宁,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时,人们将鄂城与黄冈县黄州镇合并,变成鄂州市。
言归正传。
我们站在船楼上,远远在看到前方江心有一块巨大的礁石,上有一座黛瓦白墙、重檐飞楹的楼阁,这就是现代的网红主角:“万里长江第一阁”的观音阁。
当船靠近经过观音阁时,我们看到这座江南经典建筑式的楼阁,以红石青砖砌就,坐东朝西,逆水而立。
我们的船逆水而上,经过观音阁时,看见观音阁的正面,门壁上镌有”观音阁”三个大字。
我告诉身边的凌轩和萧遥剑说:观音阁下边的礁石叫作“龙蟠矶”,当初孙权定都武昌前,偶然经过此地,亲眼目睹城东的虎头山上有凤凰飞临,龙蟠矶上则有黄龙盘绕。龙凤呈祥,有帝王之祥兆;所以孙权决定在武昌建都称帝,并将年号改为黄龙。从此,东吴的年号就是“黄龙”。
萧遥剑问我说:你刚才说观音阁会随江水浮沉,为什么呢?
我说:传说在观音阁下压着一只神鳌,有它的背负,观音阁随潮涨落,永不沉没。
观音阁,始建元代,直到700多年后的现代,仍屹立在长江江心。
事实上,观音阁是木框架结构建筑,阁外有如船舷样的弧形石墙,既减缓水势,又顺势泄流。
每年长江进入汛潮,江水漫浸楼阁,有时只剩高层窗口,有时只剩那檐牙、龙吻、中亭在长江水之中。
汛期过后,水落石出,观音阁又横空出世,威镇江心。
我们经过这里时,只见江水湍急,船夫们都在岗位上忙碌。
现代的鄂州段长江,最窄处江面仅870米,最宽则达8000米,窄宽相间,水流湍急。
水流湍急的地方,容易出翻船事故,人们为祈福,多修建庙宇。
例如在鄱阳湖时,经过的“中国百慕大”老爷庙水域,在北岸就修建了老爷庙。
说也奇怪,自从庙宇建起来后,香火越旺,该地发生的事故就越少。
究其原因,是因为修建庙宇本身,就起到警示作用:这里危险,要小心;另外也能形成一种心理暗示:到了这里要有敬畏心。
观音阁虽是佛教庙名,却是集儒、释、道三教一体建筑,在长江中也是仅此一处。
“万里长江第一阁”的观音阁,立在湍急江心的礁石上,除了提示人们路过此地要小心外,还有一个如灯塔一样的作用。
有诗为证:
峭壁起江心,层台水面浮。
岂堪龙久卧,但见石长留。
云影轻帆处,桡声夜渡头。
问津何处是,一柱砥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