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2章 伯牙子期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凌家一行人从安徽休宁出发的第三十四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们的船就从湖北监利境内的白螺乡出发了。

    下午的时候,天色阴暗,狂风大作,下起了倾盆大雨。

    船家说这里四野荒凉,不可停也!

    船夫们就在狂风暴雨中,艰苦前行。

    我们自出发至今,也是第一次遇上这种恶劣的天气,都坐在船舱中心惊胆战。

    傍晚的时候,船停泊在一处河口。

    说也奇怪,船停好,雨就停了,天空上的乌云,渐渐散去,云变白了,天色也变青了。

    今天在船里待了一整天,我们简单地吃过晚饭后,都纷纷走上甲板,透一透气。

    夜色笼合,天空变成一个深蓝色的巨幕。

    风很大很凉,把岸边枯黄发白的芦苇吹得哗啦啦地响。

    这时不知从何处,若隐若现飘来了悠扬的古琴声。

    我们都不敢相信,纷纷屏住了呼吸,凝神静气地听着这美妙的乐声。

    一曲既尽,萧遥剑叹息道:天寒络纬悲向壁,秋高风露声入林。

    我听了后说:看!明朝人,又在学宋朝人感叹“士寒饿,古犹今”么?

    萧遥剑扭过头来,低头看着我,嗔怪地说:难不成你是唐朝人么?

    我微笑不语。

    船夫不知什么时候,站在我们旁边,他听到萧遥剑吟诗,就说:来到调弦口,能听到古琴音,真是伯牙转世啊!

    萧遥剑闻言惊问:这里就是调弦口?

    我问:什么是调弦口?

    萧遥剑说:当年伯牙在此停舟调弦,得遇打柴经过的钟子期,后人称此处为调弦口。

    我惊呼起来说:怎会这么巧?

    船夫微笑着说:就是这么巧!

    萧遥剑又对我说:俞伯牙为楚国人,却在晋国做官。一次他奉命来到楚国,乘船顺着长江南下,突遇上暴雨,就在一处河口停泊;船外暴风骤雨,伯牙情致满满,在船舱中盘坐抚琴弹琴。骤雨初歇,细雨蒙蒙,伯牙正弹得入神,忽然感到内心有一种异样的震颤;伯牙惊讶地走出船舱向外张望,只见岸边伫立着一个樵夫,放下肩上柴薪,冒着细雨,望向伯牙的船,一副欣喜沉醉的样子;伯牙请樵夫上船。樵夫高兴地走上船;两人互通姓名后,樵夫就是钟子期;伯牙对钟子期说,你既然喜欢听琴,我就为你弹奏一曲吧!伯牙弹奏了《高山》一曲,琴声一停,钟子期惊呼道,多么高耸嵯峨的高山啊!伯牙听了大吃一惊,没有言语,又弹了一首《流水》;钟子期听完后,感叹地说,滔滔流水、滚滚而去,再不复还也!伯牙大喜说道,唯有你,可以听出琴声里的高山流水音!你是我的知音人啊!

    我知道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是指俞伯牙与钟子期,但并不知道具体细节,听了萧遥剑绘声绘色地讲了这段故事,内心也深以为是:伯牙得遇子期,实是人生一件幸运事。

    这时,只听船夫问萧遥剑说:刚才我们听到的曲子,是否《高山流水》?

    萧遥剑说:刚才听到的古琴曲,应是郭沔的《潇湘水云》。

    萧遥剑所说的郭沔,是南宋古琴家,亦是浙派古琴的创始人。

    郭沔在南宋时知名度很高,但他一生未入仕途,而是将毕生的心血倾注在收集整理流传在民间的古琴曲谱,特别是整理南宋主战派韩侂胄祖传的古琴谱,让这些古代名曲得以流传后世。

    郭沔创作的《潇湘水云》,是他的思乡之作。

    我们前边曾讲过三湘四水的典故。

    三湘就是指漓湘、潇湘、蒸湘;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水最后都是汇入洞庭湖。

    湘,指的就是湘江。

    湘江源自广西灵川之东海洋山,与漓水合流后,称为漓湘;湘江向东北流,至湖南永州,西与潇水合,称为潇湘;湘江又向东北流,至衡阳,北与蒸水合,称为蒸湘,这就是“三湘”;三湘,就是指湖南,湘也是湖南的简称。

    郭沔是宋朝永嘉人,即现代的浙江温州人。

    宋末元初时,元兵入浙,郭沔为避兵灾,只得逃到湖南衡阳。

    辗转流离飘泊,泛舟潇湘二水,触发了郭沔的思乡情重,他就创作了《潇湘水云》。

    我们的船,这晚停泊在调弦口。

    调弦口,就是当年俞伯牙初遇钟子期的地方。

    俞伯牙抚琴之前,调弦正音,故此地得名调弦,又处河口地带,故名调弦口。

    到了现代,调弦口改名为调关镇,镇内有伯牙山、伯牙村、伯牙大道,还有高山流水雕像,调弦大道、调弦亭,以及琴台大道等许多与此典故相关的地名。

    东坡对此典故,也深深着迷,为这点赞说:

    伯牙山高水深深,

    万世二垄一知音。

    此世间,得一知音足以!

    此世间,知音又何其难!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