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因为一个人,所以臣支持【求月票!】
蹇义既然已经跟皇帝把话挑明,剩下的几位尚书显然也不应该藏着掖着了。
他们是一部尚书,在当今大明官制里,文官系统最顶尖的存在,身后站着无数的门生故吏,到了该代表士绅阶层发声的时候,绝不会犹豫。
刑部尚书郑赐被蹇义当着众人的面骂“无能佞臣”,此时也干脆破罐子破摔,成了六部尚书里的叛徒,旗帜鲜明地支持皇帝变法更化。
礼部尚书李至刚的态度有些含混暧昧,变法更化其中重要部分的内容,关于宗藩体系的调整以及礼部的增员,显然是极大地有利于其人核心利益的更何况,这位“多牢多得”惯了,此时得了便宜不偷着乐,难道还要开罪皇帝,等着新皇帝把他再第三次送进诏狱,然后跟着姜星火狱中悟道?
所以六部尚书里,一个带头反对,一个支持,一个中立。
剩下的三个尚书,兵部尚书茹瑺、工部尚书黄福、户部尚书夏原吉,则开始了轮流表态。
忠诚伯、兵部尚书茹瑺瞥了一眼旁边坐着稳如泰山的蹇义,跟着勉力言道。
“陛下,臣以为拿王安石变法的情况,来类比《变法八策疏》是极妥当的。”
“说来听听。”
朱棣这时候也定下心来,看道衍始终没接话茬,于是自己问道。
“王安石变法的种种政策,包括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方田均输法都是前人已经提出过的政策,王安石本人,也在治理地方的时候,证明了这些政策的切实可行。”
茹瑺缓缓说道:“这比之如今的第一期大明国债,在江南推广摊役入亩,又有什么分别呢?”
“大明国债是见到了成效,回收了不少南京城市面上富余的宝钞,稳定了宝钞币值贬值的速度;摊役入亩也确实在江南取得了成功,江南百姓人人感念陛下恩德。”
“可陛下要知道。”茹瑺认真地说道,“王安石变法已经证明了,在一地行,在全国不一定行,甚至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可能不行!因为无论是人口、经济、物产、风俗、文教、地理.华夏实在是太大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具体情况。”
“甘肃只有几万人,基本全是军户和依附于军户讨生活的平民,去那发大明国债,能行吗?”
“云贵全是土司的宣慰司,那里的土民跟奴隶无异,去那推行摊役入亩,能行吗?”
“臣说的虽然是极端情况,但陛下须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个出发点是好的政策,落实到地方,很大概率都会走样。”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 】
“到了那时候,臣怕变法更化,又会走回王安石变法老路,地方的官吏为了实现变法的考成目标升官,来竞相欺压百姓,以获得相应的考成政绩。”
说罢,茹瑺恭谨行礼,便是言尽于此的意思。
忠诚伯,一如既往地忠诚。
轮到工部尚书黄福说话,他的观点却是更加切实下沉了一些。
“陛下,臣以为大明刚刚靖平国难,历经了数年战乱,与西汉初年是有些类似的。”
黄福的话没敢说太深,否则的话,把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章比作大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没问题,那把藩王造反的朱棣比作谁?七王之乱的吴王刘鼻吗?
须知道,正是因为汉景帝听了晁错的削藩建议,才会对诸王动手的,诸王被逼急了,吴王刘鼻挑头造反,酿成了险些动摇西汉国本的七王之乱。
这与建文帝听了齐泰黄子澄的削藩建议,对诸藩动手,导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何等相似?
而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李景隆的参军高巍曾写下檄文,说朱棣“藉口诛左班文臣,实则吴王鼻故智,其心路人所共知”。
若是让朱棣觉得黄福是在讽刺他,那这事就闹大了。
黄福只是继续说道:“文景之治,讲究君王无为而治天下,便是因为朝廷很难控制各地的底层官吏该如何治理,甚至完全做不到考核因此,朝廷越想做些什么,就越容易出错,越会导致百姓的日子变得更苦,所以虽然文景之治的时候地方豪强做大,可百姓的日子,总归是渐渐地稍好起来的。”
说白了,黄福的治政理念就是四个字。
——“别瞎折腾”。
这却无疑是不符合朱棣的脾性的,但朱棣也没有怪罪他,毕竟每位尚书在这种讨论重要国策的场合下,都有发言的权力,皇帝也搞不了一言堂。
五位尚书已经发言,三个反对,一个支持,一个中立。
朱棣看向了最后一位没有发言的尚书,户部尚书夏原吉。
“夏尚书怎么看?”
“臣反对,但支持。”
夏原吉的回答,让众人一阵恍忽。
夏尚书这是嘴瓢了还是脑袋湖涂了?
“臣之所以反对,是因为蹇尚书说的话有道理,不扶持新的得利阶层,确实无法变法。”
“还是以王安石变法举例,迫于宋神宗的压力,变法为了快速见成效,也是为了堵住司马光等一众变法反对者的嘴巴,王安石在缺乏变法班底的情况下,被迫用自己的亲属和不少投奔来的见风使舵之人,其中既包括王安石之子王雾、姻亲谢景温、女婿蔡卞,也包括吕惠卿、曾布、李定、邓绍、舒曼、章谆等人。”
“可没有一批坚定支持新法的得利阶层,光是用这些为了庙堂私利支持变法的人,王安石怎么可能变法成功?”
“自古以来,变法者没有空中楼阁可以成功的。”夏原吉叹道,“齐桓公管仲变法,乃是以巨商豪贾地主来对抗卿大夫阶层;秦孝公商鞅变法,乃是以耕战为基础的军功阶层来对抗秦国旧贵族阶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亦是以儒生来对抗汉初军功贵族;西魏宇文泰变法,则是建立了关陇门阀体系来对抗鲜卑旧贵族。”
“反观王莽、王安石,难道不都是圣人一般的品行吗?在私德上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呢?可私德无损,与变法做事成不成,却丝毫没有关系说到底,还不是因为王莽的新朝是继承自西汉,没有自己新的得利阶层;王安石更化全仰赖宋神宗支持,也没有自己真正有力的支持者。”
夏原吉的观点说完,众人愈发地懵了。
夏原吉反对的意见,确实跟蹇义别无二致,说的也是极有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清楚地不能再清楚了。
历朝历代变法更化,成功是因为什么成功,失败是因为什么失败。
但夏原吉既然说的这么清楚,为什么又要说“但支持”呢?难道夏原吉也是一个像郑赐这样的佞臣?
可夏原吉显然不是这样的人。
很快,夏原吉就解释了他为什么支持的原因。
“臣反对,便是因为上面所说的这个原因。”
“但因为一个人,所以臣支持。”
此言一出,虽然解释了,但众人反而愈发迷惑了。
这里面,心思转动快的,譬如李至刚、解缙、杨士奇等人,几乎刹那间就想到了夏原吉究竟是因为哪个人,才会支持更化变法。
——姜星火!
只有这一个理由!
正是因为这一切,都是姜星火提出的,所以夏原吉才会选择无条件地相信,姜星火一定想到了解决之策。
你能想到,我能想到,姜圣想不到?
而就在这时,回过味的李至刚也不再犹豫,当机立断地表态道。
“臣刚才没说清楚,臣亦是跟夏尚书一样的想法,虽然觉得变法确实有要隘之处未能解决,但因为那个人,臣支持!”
刹那间,形势翻覆!
六部尚书,三个反对,三个支持!
“臣有一言,不吐不快。”刑部尚书黄福忍不住问道:“夏尚书和李尚书,究竟是因为何人,才会下定决心支持变法?”
夏原吉和李至刚都看向了皇帝。
显然,是否曝光姜星火的身份,这个抉择,只有朱棣才能做出。
毕竟对于大臣们来说,有人知道姜星火的存在,有人不知道。
但不论知道还是不知道,姜星火这个一直在诏狱里,通过讲课来指导朱棣治国的大明国师,都不是摆在台面上的。
故此,众臣们知晓姜星火存在的,也在皇帝的明确警告下,极有默契地共同保守住了这个不算公开的秘密。
而眼下,是到了这个秘密被公开的时候了?
解缙心情复杂地看着眉头微蹙的皇帝。
面对姜星火这个横空出世的妖孽,一开始解缙还有几分不屑,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项项旷古未有的政策的提出。
解缙的心态,从不屑变成了震惊,从震惊变成了自惭形秽,又从自惭形秽变成了麻木。
人何必跟妖孽去比呢?
而解缙知道,只要今天,在这个大明帝国高层决策者云集的内阁值房里,“姜星火”这三个字被朱棣说出来。
那么就意味着,一个新的时代要到来了。
在这种令人惶恐不安,却又不得不切实接受的历史洪流面前。
哪怕是解缙这种大才子,也颇感无力。
而就在此时,朱棣缓缓开口。
“今日,是时候告诉你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