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高从做小灵通开始,就不断在对手机的外形进行改变。
如果不是步步高,在许多人的认知里,手机应该都是大哥大那样的,最不济也是直板的。
直到步步高进入手机行业后,在第一次和裕兴抢占市场的时候,让不少女性知道了,手机可以做成翻盖的。
从直板,到翻盖,再到现在这种滑盖的。
在步步高的一步步创新中,手机开始有了不同的形状,不同的颜色,也有了更多的功能。
不再局限于打电话。
看着门店里的电视,听着耳畔那些同行的议论。
荣秀丽第一次陷入了沉思。
就在半年前,她参加会议的时候,当楚青说出,今年GSM手机的市场保有量,能达到600万的时候,包括她在内的不少人,都还不太相信。
毕竟当时一台手机最少也得3000多。600万台,就等于200多亿的市场。
华夏虽然有十亿人,可要知道不少人一个月工资才不到200.哪里有那么多钱去买手机。
然而只过去了半年。
十三个省市的GSM网络建设才完成了一半而已。
根据她得到的消息,上半年,GSM手机的用户就突破了500万。
如果按照这个进度下去,用不到年底,楚青当初说的600万台数据就已经不远了。
而他当初说的1999年,能达到一亿如今看来也并不是不可能。
毕竟就现在的行情,要不了多久,一台组装的GSM手机,最低只要2000就能买到。
到时候,就算是那些普通家庭,咬咬牙也能买得起了。
更别说那3400万还在用着BB机的用户。
短短几年时间,步步高就把手机从一个高端产品,逐渐变成了一个家用产品。
而在这样一个庞大的市场面前,难道她只能跟在别人后面,捡些残羹剩饭?
虽说面对这样大一个市场,她现在的工厂,也能赚钱。
可在这样大的机会面前,她并不安稳去跟着别人后面吃灰。
此刻看着眼前的美达和步步高。
他们的成功为荣秀丽指明了一点。
研发!创新!才能在这样大的一块蛋糕面前真正吃上一口大餐。
而不是靠着跟风,一直吃别人吐出来的残羹剩饭。
荣秀丽一直是一个有主见的人。
上一世她就能在山寨机刚冒头的时候,凭借自己的独特眼光,杀出一条路。
成为那个山寨女王。
也能在苹果手机出现后,及时发现未来的危机,关键时刻砸巨资搞研发。
让天语成功转型。
所以这一世,当所有人都在跟风求稳的时候,她也能从步步高身上学到未来发展的根本。
所以当下定决心后,荣秀丽没有学往常一样去和那些同行讨论步步高的新手机。
而是转身出了大厦,她要去搞钱,要为制造手机更狠一点。
而同样在美达店门前看广告片的还有一人,他叫竺兆江。
即便在后世认识他的人也不多,可只要提起他创立的手机品牌,基本就没有几个没听过的。
那就是后世称霸非洲市场的传音手机。
今年不过刚刚才23,如今是波导手机南方站的一名销售。
大学毕业后,竺兆江就进入了波导。
只是一开始做的是传呼机的销售,而恰巧不巧,他敢进入市场,就正好遇到了小灵通的出现。
本就不占优势的传呼机,在物美价廉的小灵通面前,被打的溃不成军。
好在波导转型也快,在不久后也推出了自己的小灵通。
然而,也不知是他运气不好,还是他的对手太强大了。
波导的小灵通才推出不久,就遇到了步步高和裕兴的联合绞杀。
两家层出不穷的机海战术,再加上各种低价会员策略。
让才转型的波导,在这种大鳄面前,毫无招架。
好在去年步步高没有再准备一家吃独食。
年初成立了华夏手机联盟,不但放开了供应链,还为同行提供手机技术。
去年徐立华参加了会议后,回到宁波就把最后一条BB机生产线,改成了GSM手机生产线。
波导本身有生产小灵通的经验。
在有步步高的技术支持后,从而改生产手机,并没有多大的难度。
所以波导手机,也是在年初那次会议后,最先推出成品机的几个厂家之一。
况且波导本身就有销售系统,所以在没有了步步高的打压后,只几个月的时间,他们就摆脱了在小灵通上的颓势。
三个月的时间就累积销售出了二十万台GSM手机。
而竺兆江,也跟随这波手机销售的红利,开启了自己新的人生。
只是他和其他的销售不一样。
当别人在闲暇之余,忙着花天酒地的时候。
他却喜欢往行业里面转。
毕竟,接连在传呼机和小灵通上的两次受挫。
让他不得不去认真了解市场。
所以当知道,赛格电子配套市场,已经成了如今手机最大的配件交易市场时。
他就隔三差五的往配套市场跑。
一开始,他只是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基础市场行情。
从而去分析市场未来的方向。
可随着跑的次数多,他也开始有了一些其它的思考。
比如,目前的手机行情,还有未来的手机发展。
他和荣秀丽一样,都不是那种只盯着眼前一亩三分地的人。
只是比起荣秀丽的天赋嗅觉,他更懂市场。
尤其在波导这个平台下,他能看见的东西更多。
别看现在步步高放开了供应链,也提供了技术支持。
可在目前的国内手机市场里,这些国产手机,除了步步高和裕兴这些本身就有一定实力的,其他厂商都还只是小打小闹。
就今年上半年这500万台的销售。
其中一半的销售来自国外的品牌。
爱立信,诺基亚,西门子这些欧洲品牌。
他们一边在加快GSM网络建设的同时,也在利用自己海外品牌的影响力,加大和本地市场合作。
最简单的道理,只要他们愿意放下身段,哪怕他们本身产品比国内的卖得贵,只他们海外品牌这一点,就能让不少经销商趋之若鹜。
毕竟在国人眼中,进口的永远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