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泽远见荆红妆看过来,详细解释:“造的是一座木桥,原来的两倍多宽,都是大木造成的,桥面铺了水泥,很坚固,以后驴车可以直接从那里赶进村里去了,拖拉机都行。木料虽说不花钱,出工也是我们那边几个村子的人,可是我听九明说,红日管的饭。”
叶山鸣汗颜:“红日年纪比我们小这么多,刚刚赚钱就做这么多事,相比之下,我们真是差他很多。”
荆红日有些不好意思:“我……我是想着,那座桥通了,胜利哥的驴车就能赶进来,何大嫂的点心,每年大家的花生,就不用每天一大早挑着送过去了,还有县里的拖拉机,也不用绕老大一个圈子过来。”【1】
【6】
【6】
【小】
【说】
宁泽远点头:“嗯,就因为不用再挑着送,何大嫂那里点心的数量也跟着增了量,不止我们县的副食品供应站,别的县也是直接过去拿,你那处院子,又多垒了两大排灶呢。”
荆红妆瞬间骄傲了,拉着荆红日抱抱,把钱给他塞回去:“你做这么大的事,这钱还是留着吧。”
“姐!”姐姐难得的温柔让他有点手足无措,满心的不适应,可是见她把钱又塞回来,荆红日急的眼圈儿都红了,“我自己还有,这些本来就是给你拿的。”
“红妆!”见她还要说,陆垣喊住,“红日的心意,拿着吧。”
宁泽远也说:“是啊,也算这小子有良心,不然还能给谁?”
荆红妆心里一动,想到还在村里的荆家人,也就不再推回去,抿唇笑:“成,姐姐收着,以后给你娶媳妇儿。”
“姐……”荆红日瞬间涨红了脸,引来一片笑声。
马大姐感叹:“我离开一年多,想不到村里有这么大的变化。”
荆红妆笑:“这一次回去,你就可以直接坐着驴车回村了。”
过了年,陆轻盈和陆君安就一岁半,都已经会跑,不用抱着不离手。到了夏天,陆盛夏和陆思远满四岁,也可以上幼儿园了,加上陈大娘又过来,马大姐已经决定过了年跟着宁泽远和荆红日回去。
房新兰旁边听着,忍不住说:“听你们说起来,你们村里的副食品做的更丰富一些,要不是我走不开,倒是很想跟着你去看看。”
马大姐点头:“都是红妆在的时候打好了基础,鸡舍和点心,都是县里副食品供应站支持的,现在鸡舍扩建,成了养鸡场,产的鸡蛋和鸡肉,我们一部分做成熟食,和生的一起都是往县里送的。”
“还有还有!”听到夸姐姐,荆红日立刻赶着接口,“姐姐最初做的点心,原来只是我们县里送来的原料,现在还有别的县的,后来包产到户,村子里每一家到年底都有余粮,也是送来做点心呢。”
这也是养鸡场能一扩再扩的原因。
荆红妆点头:“村里的原料比我们方便很多。”
有了粮油部的合作,粮食方面还过得去,可是鸡肉和鸡蛋却是空缺。
说到两个地方的对比,马大姐试着问:“新兰姐,我……我想问问,你这里研制的糕点,我……我能不能把配方拿回村去用?”
“当然!”房新兰痛快的点头,“那些配方,本来就是你们和我一起琢磨出来的。”
荆红妆也说:“市场没有重合,不会有什么影响。”
房新兰倒是对鸡肉、鸡蛋的事情很感兴趣,拉着马大姐细问,听她说到粗粮做点心剩下的残渣用来做鸡饲料的时候,眼底一片深思。
夜色渐深,周围渐渐响起稀疏的鞭炮声,空气里是食物混杂的香气,而天空又再洒下漫天的大雪,孩子们穿的厚厚的,在雪地里跑来跑去,大人们围着桌子,吃着年夜饭,聊着过去一年的收获,说着新一年的希望。
整点的时候,钟鼓楼上的钟声悠悠的传了出来,像是就在院子的上空,而伴着钟声起的,是一浪高过一浪的烟花。
荆红妆在钟声最后一响的时候,也把烟花点燃,看着窜上天空满天的华彩,大家都欢呼着,互相祝贺。
大年初三,牧心迪带着牧小若来拜年,大家又好好聚一场,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去工作间打牌说话,房新兰就拉着他到另一边嘀嘀咕咕。
直等到晚一些别的人都走了,荆红妆才问:“你和心迪说什么,那么兴奋?”
房新兰也不卖关子,看看那边的马大姐,笑说:“那天我不是问过你们村里的事?就想着,我们和粮油部合作之后,每天也会多出很多粗粮磨面后剩下的残渣,我就问心迪,我们京城有没有养鸡场,或者可以和他们合作,我把残渣给他们做饲料,他们便宜卖给我们鸡蛋。”
荆红妆忙问:“有没有?”
不用说做糕点,就是那些早点铺子,每天茶叶蛋都要卖掉不少。现在房记用的鸡蛋,都是牧心迪找人往近郊村里收来的,不但费人力,也不保量。
房新兰说:“心迪说去打听,应该很快就有消息。”
旁边荆红日问:“姐姐那么多地,为什么不自己办个养鸡场?”
荆红妆笑起来,伸手揉他脑袋:“姐姐那些地只能用来盖房子。”对他的话倒也略想想,“或者,看近郊的村子,有没有大量养鸡的。”
房心迪点头:“嗯,心迪说都会问问。”
马大姐惋惜:“可惜我们村离的远,要不然,有新兰姐这里的销路,养鸡场还能扩大。”
荆红日连连点头:“我们村的河滩,还有好些地方空着呢。”
荆红妆好笑:“我们的鸡要放养到山上,那么长的河滩也不是都用得上。”
房新兰有了这个打算,牧心迪利用过年走亲访友的机会,很快把消息散布出去,还没有等到元宵节,就有人主动找上门来,是西山一带的瓷窑口村。
虽然京郊的农村相对别处要富裕一些,可是瓷窑口村是在西山的一道山沟里,却是例外。
经济放开之后,跟着是包产到户,只是瓷窑口村的耕地本来就不多,虽然省出很多劳动力,可也没有别的生财之道,也有些女人们看上那些长满大树和荆棘的山坡,养了些鸡,隔一段时间往县里供销社送回鸡蛋。
只是这北方山里,到了冬天,再下了雪,鸡在山里也刨不出食来,到那时就得全靠饲料,也没有人敢多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