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预料,所有的朝廷官员都选择了使用‘御制银币’来发放俸禄,朝中上下都很乐意接受。
另一边,两万多枚‘御制银币’在被送到钱庄兑换,仅仅是一个上午,就被得到消息的富商们拉着一车又一车的铜钱前来兑换。
周围的百姓看到这些商人的做法很是奇怪,于是就有人上前询问,钱庄自然相告,在看到制作如此精美的银币之后,不少百姓立刻跑回家中取钱兑换。
两万枚御制银币,超过九成都被那些商人、勋贵、官员、豪强给换走了。十万枚御制银币流出。
王信看到这些御制银币如此受欢迎,很是高兴,于是就让绣衣使前往市场观察,看看这御制银币对商贸是否好用。
十几名绣衣使前往洛阳两市开始暗访,洛阳东西两市市场繁荣,每天的交易量就有几千贯。
很快,绣衣使就回来进行汇报。
“什么,你说两市中没有一枚‘御制银币’流通?”王信脸色骤变。他下意识的就觉得这些银币是不是不被认可。
“是的陛下,臣等十三人在两市寻访,发现所有人都没有使用御制银币进行交易。”那名绣衣使恭敬的说道。
“难道他们不愿使用御制银币?”王信问道。
“陛下,非是如此,臣下前去试过,那些人很愿意接受银币,甚至愿意溢价一成交易,但是却不愿将御制银币交易出去。”
“这些人觉得御制银币造型精美,分量十足,而且不易仿制,都想要收藏,不愿意使用”
王信闻言顿时愣住了,他也没想到,居然会是这种情况。
实际上那些人有这种想法并不难理解,以前有劣钱和好钱的时候,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勋贵、豪强们都会将好钱留在手中,将劣钱花掉,甚至就连百姓也会如此。
简单的来说就是劣币驱逐良币,当然这一种和以前铸造劣钱用劣钱驱逐好钱的还不太一样。以前是故意铸造劣钱,现在是铸造好钱。
王信之前只顾着想着将‘御制银币’造的尽量完美了,结果却忘记了,这‘御制银币’造的太好了,结果得到这些银钱的人不愿意花了.
这种情况,王信也没有太好的办法。百姓有这种收集良币的行为,那就说明他们以前被劣币坑害了,所以才会如此。
想要解决这种情况,那就只能继续发放更多‘御制银币’,让百姓相信,御制银币会成为市场流通的常用货币,给百姓们足够的信心,只有这样,百姓才不会藏匿不用。
至于说下发诏令强行让百姓使用御制银币,最后只会落得一地鸡毛。先祖文王曾经说过,‘经济的事情就用经济手段解决。’
使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很有可能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朝廷若是真下令让百姓不许藏匿银币,必须进行交易,最后很有可能会造成御制银币越发稀缺,最后这些御制银币很可能会沦为勋贵、官员、豪强们的收藏。
“诏令匠作监,再制作三套机械,加大银币印制,同时收购各地白银,用来压制御制银币。”王信想了一下,直接下令道。
朝廷制作铸币的机械并不简单,银币的铸造和以前铸造铜币截然不同,铸币机械很复杂,一套铸币机械熟练之后,一日可铸币两千枚。
这套铸币机械还需要动用水利,安装移动都不方便,操控也需要数十名熟练工匠才行,可即便有诸多的毛病,但是这套铸币机械依旧是这个时代最顶级的。
有王信的大力支持,各种资源都被送到匠作监,在几名大匠的带领下,几套铸币机械很快就被制造出来。
经过一段时间磨合之后,铸币机械一天能够铸造一万两千枚银币,一个月就是铸造三十多万枚,一年就是四百万,更何况王信后面肯定还会制造铸币机械。
一年四百万银币只是保守估计,一年四百万银币投放入市场之中,王信就不信那些勋贵、豪强、官员能够吃进去,若是吃得下,那就再来四百万,甚至五百万一千万。
朝廷储存了一千五百万银铤,足够铸造一千八百万枚银币,足够用上几年了。
原本朝廷储存的银铤只能留着赏赐或者其他,并不能当钱,这次铸造成银币,就相当于直接多了一千多万贯甚至两千万贯钱财。
而且铸造银币的收益也是极高,一枚银币按照九银一铜的比例铸造。而且一枚银币是九钱重,但是币值可是一两。
算下来就是八钱银子按照一两来算,铸币获利在两成左右。
当然若是再算上以铜币收购银料来算,银币的获利就更高了。而且在看到御制银币稀缺之后,银元再进行溢价。
既然民间、勋贵、豪强都接受溢价了,那王信自然也就照办,这样又多了一成的利润。
最后算下来,铸造一枚银币获取的收益至少也有四成。
这么高的利润,王信根本不担心那些人将银币藏起来,只需要两三年时间,超过三千万御制银币投放下去,即便是那些人藏又能藏多少?
王信一边下令购买银料,一边给各地银矿都监下令继续开采银矿。朝廷几十年来储存了一千五百万两银子,这其中还有很多白银是赏赐或者发卖出去了,要不然只会更多。
大乾人口鼎盛,商业繁荣,御制银币主要也是在商人之间流通,而且有了御制银币,那些勋贵、豪强们就不会再往地窖里面屯铜钱了,有更好的银币,谁还要铜币!
到时候市面上的铜钱定然多了,铜钱多了,自然也就方便百姓们日常交易所需了。
这样算来下来,百姓的日子也就好过很多了。
铸造银币可以大大改善朝廷的财政,又能持续获取收益,还能够让市面上有充足的钱币流通,繁荣经济,同时减少了百姓的负担,怎么算都是赚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