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四百零四章:朱允炆出访‘燕国’的小心思!
    闻声,循声看去……

    朱允炆气喘吁吁跑进来,“娘,皇祖父要给四叔大捷开博览会!”

    吕氏微微皱眉,招了招手,贴身侍女端着一张帕子凑近。

    吕氏擦了擦朱唇。

    拿出秀帕,一边给朱允炆擦拭额头跑出来的汗水,一边道:“不要着急,慢慢说,把事情说清楚,往后做事也不要这么着急忙慌,做事宁愿慢,都不要急,不要忙。”

    朱允炆随意点点头,迫不及待道:“就在刚刚,四婶儿入宫了,还有东番海军统制俞靖,给朱祈婳带来两只特别好看的孔雀,娘,孩儿也想要……”

    朱允炆东一榔头西一榔头表述中。

    时不时掺杂一点小孩子情绪。

    总算是把事情经过差不多复述了一遍。

    吕氏掐着秀帕,询问:“以朱四郎的名义办这个博览会,是你皇祖父的主意,还是徐妙云的主意?”

    朱允炆皱眉,缓缓低头,“娘,当时皇祖父、皇祖母和四婶儿说话时,孩儿正在看朱祈婳的两只大孔雀,孩儿没听到……”

    吕氏略微有些失望。

    又释然。

    这又有什么不同。

    即便是徐妙云提出来的。

    父皇也同意了!

    太子爷树立威望的一战,父皇竟然同意给朱四郎造势。

    父皇到底怎么想的?

    这一战,难道不应该压制所有人的功劳,专为太子爷造势吗?

    何况,朱四郎只是一个副帅。

    打赢了。

    那也是在太子爷的领导、指挥下。

    大捷的主要功劳,应该首先是太子爷,其次才是朱四郎吧。

    “娘,孩儿也想要孔雀。”朱允炆抬头,哀求看着吕氏。

    吕氏脸瞬间严肃,“你是男孩子,是皇孙,将来要帮你父皇分忧,这种玩物丧志的事情,不许碰!”

    俞靖怎么不把这孔雀,送给朱雍鸣。

    只送给朱祈婳呢!

    还不是怕朱雍鸣玩物丧志嘛。

    俞家累受大明皇恩。

    太子爷对俞家也不薄。

    这俞靖,倒是个养不熟的,才去了朱四郎那边多久?

    就这般忠心!

    吕氏见朱允炆失落低头。

    又不忍心,含笑安抚道:“这两只孔雀,不是要养活在大本堂吗?平日里,伱也可以去看啊。”

    自从洪武九年、洪武十年,朱四郎去土桥村做农民后。

    大本堂的授课就发生了改变。

    父皇或许是参考,朱四郎和徐妙云在土桥村办的学堂吧。

    总之,后来大本堂进行了改制。

    皇子皇女皇孙们,不再单纯学习书本知识。

    大本堂内还开辟了一块耕地,皇子皇女们都有一小块。

    还养了一些家禽牲畜。

    都由朝廷的劝农官,带着皇子皇女们亲自打理。

    ‘孩儿想要自己的,不是看朱祈婳的。’

    朱允炆不高兴暗道。

    大本堂的孔雀,他是可以看,也可以玩。

    之前在祖母坤宁宫时,朱祈婳也没阻止。

    朱祈婳那个疯丫头,大大咧咧,根本不在乎这些。

    可孔雀到底是朱祈婳的。

    他就是想有自己的孔雀!

    “娘,这段时间,听朱祈婳在大本堂经常讲述东番、巴拉望岛的一些事情……”

    虽然他也很讨厌朱祈婳。

    可朱祈婳这段时间,在大本堂给皇叔、皇姑们讲述海外的事情,他也好奇听了。

    大哥和朱雍鸣都帮着作证。

    朱祈婳肯定没吹牛。

    “孩儿感觉,海外比咱们大明似乎都富有,先生说,君王富有四海,普天之下的土地和臣民,都是皇帝的,等父皇继承皇祖父的皇位后,能不能让四叔把海外之地交给朝廷……”

    吕氏脸色变了变:“这番话,是谁和你说的!是不是你外公!”

    朱四郎出海多好!

    这么一个才能出众,时时刻刻威胁太子爷的人。

    离开大明。

    他们应该松口气。

    还主动招惹干什么!

    至于朱四郎和吕家的仇恨。

    她觉得,只要朱四郎不待在大明,威胁太子爷的地位。

    那些仇恨就忍了吧。

    总比招惹朱四郎,让朱四郎这样一个人,成为不死不休的敌人好吧?

    “不是外公。”朱允炆摇头。

    他就是觉得,好东西就应该是他们家的。

    朱祈婳有两只孔雀,有什么了不起。

    将来,父亲登基做了皇帝。

    四叔作为臣子,他的一切,只要朝廷要,他都要交出来!

    这样,他也会有很多孔雀!

    比朱祈婳的还多!

    ……

    吕氏听闻,这番话不是吕本教的。

    只是朱允炆羡慕嫉妒祈婳,又结合大本堂先生教的,自己想出来的。

    暗暗松了口气。

    朱四郎越来越强大后。

    以及发觉,父亲竟然有那种不该有的野心后。

    她就天天心惊胆战,担心父亲把允炆带偏。

    “还没吃饭吧?”吕氏疼爱摸了摸朱允炆脸颊,抱着放到旁边凳子上,一边夹菜一边笑道:“咱们大明疆域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是天朝上国,海外你四叔那些蛮夷之地,如何能与你父亲将来要继承的大明江山相提并论。”

    真是这样吗?

    为何朱祈婳描绘中的东番、巴拉望岛特别有意思?

    朱允炆边听边产生了怀疑。

    ‘朱祈婳邀请小皇叔、皇姑在四叔建国时,去海外,到时候,我也要跟着去看看,朱祈婳有没有吹牛!’

    “娘!”

    朱允炆抬头,“皇祖父说,博览会开始后,要去看看,娘也带我去看看吧?”

    “好啊!”吕氏伸手摸了摸朱允炆脑袋,笑着答应。

    她倒要看看,这群海商带回什么珍奇玩意儿。

    ……

    就当吕氏母子议论博览会时。

    朝廷要联合海商,在秦淮河边,开办博览会的消息,也在金陵城传开。

    “听说了吗,燕王的海军,带着数十艘海船再次抵达金陵,要在秦淮河边,开办博览会!”

    “什么时候?”

    “听说是两天后!”

    “据说是为燕王两次大捷贺,而且是免费的,所有试吃、试用的东西,都不用花钱,咱们普通百姓也能去,俺们东家都打算去看看!”

    ……

    消息传开,顿时引发整个金陵热议。

    刘伯温的效率也很高。

    午后,就亲自带着应天府知府,和海商接洽。

    随后,朝廷匠作监的木匠、泥瓦匠就低调出城。

    坤宁宫。

    午膳后。

    朱元璋、马秀英坐在软塌上。

    小祈婳坐在朱元璋身侧,耳闻大人们说话越来越‘飘飘忽忽’,漂亮大眼睛,眼皮开始打架。

    小脑袋耷拉着。

    小身子摇摇晃晃。

    某刻,小身子倾斜,枕着朱元璋的腿呼呼大睡起来。

    徐妙云和雄英、雍鸣坐在对面桌边凳子上,目睹这一切,无奈。

    这丫头太没规矩了!

    刚要起身。

    朱元璋笑着压了压手制止,低头,含笑看着他这个疯疯癫癫的大孙女。

    这算什么。

    他这大孙女陪他午朝。

    敢直接在龙庭午睡。

    他就喜欢大孙女这份天真烂漫。

    别人陪他站在龙庭上,那是骄傲得意同时,小心谨慎再谨慎。

    唯独他这大孙女。

    根本不在乎!

    朱元璋放轻声音,含笑看了眼朱雄英,然后问道:“那个大眼睛采绿姑娘,也跟着春晓他们去游历天下了?”

    徐妙云扭头看向朱雄英。

    朱雄英努力装作一本正经,矜持抿唇,眼神余光带着些求助,看向徐妙云:四婶儿,拜托了!

    徐妙云立刻意识到,朱雄英肯定和朱元璋说了采绿的事。

    说实话。

    若非疼爱雄英。

    她作为采绿的师娘。

    真不想采绿踏足皇宫。

    一入宫门深似海。

    这其中,太多的尔虞我诈了。

    皇宫本就有太多明枪暗箭。

    采绿作为她和四郎的弟子,必然有人仇视、抵触。

    徐妙云收起对未来的担忧,含笑点头,“前段时间,收到消息,他们听说山东出现了大面积风寒,孩子们就决定先去山东看看,当初,东旭他们成婚时,江宁县令方孝孺曾亲自去恭贺,听闻孩子们有意游历天下,也代其父方克勤,邀请孩子们去济宁……”

    对于方希直的善意。

    他和四郎是支持的。

    济宁,鲁国故都。

    历史文化悠久。

    是东夷文化、华夏文明、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至圣孔子、亚圣孟子、复圣颜回、史家左丘明家族皆诞生于此。

    太白楼、太公庙、曲阜孔庙、宝相寺……

    若要了解华夏文化,体验风俗民情,济宁是孩子们旅程中,一定要有的一环。

    “采绿很聪明,学习东西也很快,要说有什么缺点,那就是有些大大咧咧,别人对她的恶意,她转头就会忘记,不会放在心上……”

    父皇、母后可能已经知道了。

    但她作为采绿的师娘,必须把这些告诉父皇、母后。

    可别到时候,采绿真做了太孙妃后。

    又嫌弃采绿。

    朱元璋、马秀英听着,相互对视一眼。

    老四这些学生,他们一直就有关注。

    当雄英告知他们,认定大眼姑娘采绿时。

    他们也派人仔细调查了采绿。

    这个姑娘也很优秀。

    和苏春晓的优秀不一样。

    老四这些学生,基本各有各的特点。

    仿佛,老四和妙云丫头,就善于挖掘孩子们身上的优点。

    就比如那个喜欢吃红烧狮子头的大眼姑娘。

    妙云丫头说这丫头的缺点是大大咧咧,不会把难受的事情,记在心里。

    其实这就是优点。

    这大眼姑娘的胸怀格局大。

    朱元璋收敛思绪,笑道:“咱当初去土桥村,见到这个大眼姑娘就喜欢的很,觉得很有眼缘,没想到,雄英也喜欢。”

    “祖父,我也喜欢采绿师姐!”

    雍鸣突然故意插嘴。

    朱雄英扭头,握拳吓唬。

    雍鸣低头偷笑:“大哥,我还喜欢其他师姐,我喜欢师姐们偷偷给我好吃的。”

    噗!

    马秀英、朱元璋被逗笑。

    徐妙云含笑瞪了眼。

    朱元璋含笑看着雍鸣,抬手点了点,“你爹身上那点脸皮厚,无赖劲儿,全都让你学去了!”

    ……

    一家人一直聊到午后。

    朱元璋、马秀英表态,他们对这门婚事没有意见。

    只要朱标同意,等北征之后,就把这件事情定下来。

    不过,朱元璋提出一个要求。

    北征后。

    采绿不能跟着回东番了,要让采绿留在马秀英身边。

    说白了,就是让马秀英亲自教导。

    朱雄英想要反驳时。

    徐妙云替采绿答应下来。

    当初,她和大嫂七八岁时,也在母后身边待过两三年,得到母后亲自教导。

    那段时间,她在母后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虽然宫内规矩多,但采绿能有这个机会,是采绿的福分。

    母后大风大浪走来,知识以及阅历沉淀的智慧,采绿能学到一两分。

    对采绿将来在皇宫生存,都受益无穷。

    徐妙云出宫时。

    朱元璋特批雍鸣和祈婳跟着回府。

    朱元璋知道,海军将领、海商来了金陵,肯定要去朱府拜访。

    朱棣不在。

    朱府做主的就是徐妙云和朱棣的嫡长子雍鸣。

    雍鸣现在接触这些海商,有利于将来继承朱棣创下的基业。

    ……

    果如朱元璋猜测。

    徐妙云带着朱雍鸣刚刚回府,娜仁托娅就匆匆来报,海商们全都在议事厅等着。

    徐妙云把小祈婳和金豆子,交给娜仁托娅,就带着雍鸣赶往议事厅。

    “大伙儿说说,王爷此番北征之后,会不会立国?”

    “对啊,我也特别想知道这个问题,若是王爷立国,我是打算迁徙到王爷治下,做王爷的臣民。”

    “张兄,当初你可不是这样说的,你好像准备把你家庶子迁徙到王爷治下。”

    “嗨嗨,这不是形势发生变化了嘛,这几年,在东番待久了,我每次回咱们中原,总觉得各种不适应,咱们福建还好点,去其他地方,越发感觉难受。”

    “可不,我也有相同的感觉,福建氛围还比较接近东番,可咱们大明其他地方,太死气沉沉了。”

    ……

    徐妙云、朱雍鸣来到议事厅外,就听里面传出的议论声。

    高兴之余,又有些担心。

    这些豪强商贾对东番的认同,恰恰说明了,四郎所做一些文化氛围的倡导是正确的。

    可这些话,在金陵说,若是传扬出去。

    恐怕又会招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王妃!”

    俞靖率领海军将领,坐在左侧,没有参与议论,率先看到徐妙云和朱雍鸣。

    海军将士哗啦整齐划一起身。

    商贾们后知后觉,忙起身。

    “拜见王妃、世子!”

    徐妙云牵着朱雍鸣走入议事厅时,众人齐齐行礼。

    徐妙云含笑点头,落座后,雍鸣站到了旁边。

    “刚才听大家议论的热闹,对于大家喜欢东番的氛围,我和四郎都十分高兴,不过,这里是金陵,大伙儿接下来说话做事,还是要注意点。”

    有些事情,必须提醒。

    海商们来金陵是为了做生意。

    她和四郎则希望,通过海商,把新气象引进来。

    不能因为海商们口不择言,影响了利国利民的好事。

    “是是是。”

    “王妃教导,我们记住了。”

    ……

    一众海商回想刚才谈论内容,纷纷意识到,激动之下,的确有些口无遮拦,纷纷保证。

    徐妙云一笑,转移话题,“陛下已经准许你们开办博览会的提议。”

    海商们已经从俞靖口中得知了。

    可再从徐妙云这里得到确认,依旧高兴。

    纷纷笑着交头接耳私语。

    徐妙云等待片刻,继续说:“既然要办博览会,就要办的出彩,办的别开生面,给金陵百姓,留下难以忘记的深刻记忆。”

    这样,才有利于,新气象的传播。

    “你们准备怎么办?有想法吗?”

    众海商相互对视。

    一名海商起身抱拳作揖,“王妃,此番我们带来的货物,有海外一些果干、香料,还有一些,从西边传来的琉璃制品、另外就是咱们福建乡土村社出产的棉布、丝织品、红枣玉米糕、茶叶、柿饼、炒栗子之类的小玩意儿……”

    徐妙云边听边默默分类。

    海外的物产,主要是农作物果蔬制品。

    手工业制品。

    海外根本没法和大明相比。

    一直以来,福建的海贸都是往海外贩运手工制品。

    “福建的棉布、丝织品?”徐妙云看着海商们,好奇询问:“海贸供需已经无法消化福建产出?”

    福建产出的低价棉布、丝织品,四郎一直以来是不希望在大明内部进行倾销的。

    对大明原有从事这些行业的百姓,冲击太大了。

    “王爷,棉布、丝织品海贸还能消化,我们只是带了少量货品来金陵试水,主要是想推销给朝廷……”

    徐妙云看了眼海商们。

    这群人的鼻子太敏锐了。

    几个月前检阅新军。

    这群人只是听说,朝廷对陆军第一镇的纸甲很感兴趣。

    这次就带来了丝绢,想要推销给朝廷制造纸甲。

    怎么说呢。

    算是一件好事吧。

    朝廷军队对铁的需求减少。

    就如四郎所说,铁就可以大量供应民间。

    百姓使用的铁制农具价格就会下降。

    有利于粮食增产。

    东番的铁,除了制造火铳、火炮。

    几乎全都用于制造廉价农具,提供给一个个乡土村社。

    即便如此,铁的需求量依旧无法满足。

    以至于,冶铁工坊在不断增加人手同时,一群匠人正在琢磨,如何更大规模冶铁。

    四郎说。

    只要大规模廉价冶铁得到突破,不光军事力量会突飞猛进。

    民间经济也会突飞猛进。

    “王妃,至于茶叶、柿饼、红枣玉米糕这些小货品,是叶大人让我们带上的,叶大人正在精细化发展咱们福建乡土村社,依托已经发展起来的资源,开始深挖潜力……”

    徐妙云微微点头。

    福建本来就有茶山。

    四郎没去前。

    福建的茶山,主要走精品高价的路线。

    都是士绅利用自家山地进行培育种植。

    四郎去建安搞乡土村社开始后,就在一些多山,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

    把朝廷的一些山地,命人砍伐了树木,以村为单位,沿着山地,种上了一陇陇茶树。

    走的就是量大廉价的路线。

    过去几年,茶树逐渐成长,就开始往海外贩运。

    不过,比较困难。

    主要是陈家阻断了航道。

    对茶叶的需求,主要还是极西之地。

    四海周围的国家,也就有钱的精英层才会品茶。

    百姓穷的衣不蔽体,温饱都要依靠气候环境,四季不绝的果蔬充饥。

    怎么可能喝得起茶。

    这就造成,福建量大廉价的茶叶,一直销路不畅。

    对百姓富裕的贡献比较小。

    很显然,叶茂等不及开拓海外销路,准备将福建百姓种植的廉价茶叶,销往大明。

    这倒是可以。

    很多读书人家庭,城内小富之家,其实并不宽裕。

    这类家庭,少不了茶叶。

    太昂贵的茶叶,负担吃力。

    福建百姓种植的廉价茶叶,刚好能满足他们。

    将来,乡土村社越来越多建成后。

    农村百姓家也会饮茶。

    就像土桥村乡亲。

    他们离开那会儿,乡亲们还在喝白水。

    这次回村。

    去那一家,都要拿出茶叶招待她和四郎。

    一种负担小,廉价的茶叶,在大明,未来肯定有很大需求。

    茶叶一物,能使人们手中的钱财运转起来。

    按照四郎的话说。

    钱财只有流动起来,民间才会越来越富裕繁荣。

    ……

    徐妙云耐心听完后,提议道:“咱们东番推行的烹炒菜肴、火锅菜系,你们经常吃,不知你们会不会做?”

    “王妃,我们不会做,不过我们的船上有人会做。”

    “对,我等现在就离不开这口吃。”

    “海外这些香料,运用在烹饪中,实在是太美味了。”

    ……

    众人纷纷含笑附和。

    徐妙云笑笑。

    新的烹饪,是未来推行新华夏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化要融入百姓衣食住行。

    如此,才能润物细无声,把新华夏文化,根植到异域百姓心中。

    “既然船上有擅长这方面烹饪的能人,到时候,把你们带来的香料,用到食物中,博览会中做些可口的食物,让百姓免费品尝……”

    没有什么印象。

    能比得上,口中味蕾留下的印象。

    “这样吧,采购食材肯定少不了花钱,我给你们准备三万两银子……”

    这段时间,父皇没少赏赐东西。

    银钱方面,她和四郎虽然紧巴巴的,倒也不在乎这些。

    反正够吃够穿。

    存着那么多银子做什么?

    还不如,做点有意义的事情。

    商贾们推辞不过,最终接受,并且商议,所有人再凑两万两,拿出五万两准备食材。

    议定后。

    商贾们匆匆离开,去准备。

    徐妙云看向俞靖,“左相和你们商议转运俘虏之事吗?”

    此事,她最关心。

    人口问题,一直困扰四郎。

    草原人,虽然不是中原汉民。

    可元朝统治这些年。

    大多数草原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话。

    也被中原很多文化习俗同化了。

    这样一批俘虏,对于他们来说,太重要了。

    俞靖忙点头,“商议了,左相和我们商议,咱们的海军可以去河北接收俘虏,并且在河北、山东等地,开设了几个补给点,咱们海军可以在这些补给点进行补给。”

    徐妙云点点头。

    刘伯温考虑的十分周祥。

    连补给点都考虑好了。

    随即叮嘱道:“王爷临行前就交代了,这些俘虏将来就是咱们的百姓,甚至还要成为军中袍泽,转运期间,必须善待这些俘虏,让我告诉海军兄弟,不准虐待、歧视这些俘虏,到了东番后,先集中安置,由咱们的人带着他们在东番垦荒,建设安置点,但所有俘虏,不分配安置点……”

    ……

    “俘虏垦荒期间,伙食要保障好,同时,按照将士们军饷三成,予以酬劳。”

    俘虏中。

    几乎都是青壮男子。

    就这么直接安置。

    没有个女人。

    这些人,集中在一个个安置村肯定闹出事情。

    暂且半军事化管理起来比较好。

    而且,通过垦荒,也让善于放牧的草原人,学习农耕。

    等战争结束,联络到他们的家人眷属,或者,打下吕宋后,给这群俘虏进行婚配,再安置,更稳妥些。

    ……

    俞靖等人认真听着。

    他们很清楚。

    王爷不在。

    王妃的话,就是命令。

    而且,瞧瞧王妃,安排起这些事情来,也游刃有余,恰当合理。

    哗啦!

    徐妙云话音刚落,诸将随着俞靖猛然起身,“职部遵命!”

    ……

    两天时间,转瞬即逝。

    博览会当天。

    百姓纷纷涌出城外。

    动静之大。

    左相刘伯温都被吓了一跳。

    立刻吩咐各城门守军,紧急关闭城门。

    十数万百姓一下子涌出去。

    博览会会场根本容纳不下。

    最终,刘伯温紧急调整,发布命令,每天上午三万个名额、下午三万个名额,每户一天只有一个名额。

    百姓虽然有些牢骚。

    索性,听闻博览会要连续开办七天才停止牢骚。

    东宫。

    临近中午。

    秦淮河传来消息。

    第一批参观百姓陆陆续续回城。

    宫内、东宫众人准备去秦淮河看看。

    美人殿。

    一辆马车驶出宫院。

    汇入太子妃常氏、侧妃吕氏的马车后面。

    王美人怀抱着朱标的第三子。

    长女朱玉秀坐在王美人身边,叽叽喳喳说道:“娘,你知道吗,这段时间,朱祈婳在大本堂经常讲海外的事情,说的天花乱坠,小皇叔、皇姑们都听的津津有味……”

    “娘,朱祈婳还说,她看过四叔给四婶儿设计的衣服,说什么特别好看,四婶儿还答应,等朱祈婳长大些,就把那套衣服送给朱祈婳,我觉得朱祈婳是骗人的!今天我就要戳穿朱祈婳的谎言!”

    ……

    王美人听着朱玉秀叽叽喳喳,说些孩子话。

    笑笑。

    叮嘱道:“娘的母国高丽,就是蛮邦小国,整个天下,大明最地大物博富饶,文化最为先进,咱们大明,也被周围邦国尊称为天朝上国,你四叔治下或许有些新奇东西,但肯定不如咱们大明富饶,你没必要羡慕,你生在了最好的环境……”

    出生在大明。

    还是皇族!

    玉秀已经投胎到了最好的环境。

    何必羡慕朱祈婳。

    “你也不要和祈婳比,更不要敌视祈婳,不想亲近祈婳,你可以和她保持距离,但不要敌视。”

    玉秀虽然是太子爷的长女。

    十分得太子爷宠爱。

    但也没资格和朱祈婳比。

    至少,父皇在世时。

    玉秀没这个资格。

    朱四郎给朱祈婳、朱雍鸣,在父皇心中,挣下了一份等同于雄英的地位。

    当然。

    也仅仅是父皇在世。

    父皇百年之后。

    玉秀就是大明天朝上国的公主!

    燕王即便在海外立国,也只是王!

    不可称皇。

    否则,就是二日凌天。

    大明和燕王必然要一战到底。

    朱祈婳彼时,充其量就是一个蛮荒王国的郡主罢了。

    “娘,等父亲登基做了皇帝,我能不能以公主的身份,去四叔的王国看看?”

    ……

    “娘。”

    吕氏马车内。

    朱允炆突然抬头开口。

    吕氏低头,含笑问:“怎么了?”

    朱允炆仰头道:“父亲登基做了皇帝,我就是皇子,亲王对吧?”

    “对啊!”

    吕氏满脸笑容。

    她就等那一刻。

    允炆能有一块膏腴之地做封地,当一个亲藩,她就心满意足了。

    “那到时候,孩儿要代表咱们大明,就像四叔回金陵一样,带着隆重的队伍,去四叔的国家!”

    四叔回来时的隆重,给他留下太深的印象了。

    到时,他也要代表大明去四叔的地盘。

    海外蛮邦。

    百姓穷困潦倒,疆域狭小,物产贫瘠。

    他要当众戳穿朱祈婳这段时间,吹牛的那些事情!

    “当然可以了。”

    吕氏笑笑,摸了摸朱允炆小脑袋。

    她觉得,太子爷不会贸然和朱四郎翻脸。

    除非有一天,朱四郎在海外发展的国力民力军力,完全压制大明,或许太子爷才会为了大明,对朱四郎做些限制。

    但,这种可能性,她觉不大。

    所以,只要双方一直保持比较和睦友善的关系。

    太子爷肯定会经常派遣雄英或者允炆这些孩子,带队出访朱四郎的‘燕国’。

    允炆这个愿望,并不难实现。

    只要两国不翻脸,两家的孩子,肯定会频繁往来互动的。

    别的不说。

    朱四郎建国时。

    能不邀请他们吗?

    到时,就能去看看了。

    估计也用不了几年了。

    ……

    “娘,听雍鸣说,四婶儿让海商们做了些四叔提倡新文化,专门设计的菜肴,很好吃的,到时候你尝尝。”

    前面。

    朱雄英抱着朱允熥,陪常氏坐在一辆马车内。

    说着,挠头道:“当初我就没想到学一下,回来想给娘做,才发现不会!不过采绿师姐会,而且做得特别好吃!”

    常氏不由笑了。

    “行了,娘知道采绿很好,你不要钻空子,就在娘面前吹风!”

    臭小子。

    长大了。

    抓住机会,就说采绿的好。

    可惜,采绿跟着春晓丫头他们,一起去游历天下了。

    这样也好。

    体验大明民间百态,物语风俗。

    小心思被‘无情’戳穿,朱雄英脸微红,讪笑低头。

    常氏、徐妙云、朱元璋、马秀英以及刘伯温带领的朝中文武百官,在秦淮河博览会开办点相遇。

    众人简单寒暄后。

    朱元璋看着在秦淮河边,一字排开的一个个展览点,笑道:“妙云丫头,这些新鲜事物你最熟悉,你来带着我们参观,给我们介绍吧。”

    此刻,第一波参观百姓,已经流连忘返,不舍离开了。

    河堤十分安静。

    徐妙云笑道:“儿媳遵命。”

    随即,带着众人开始参观一个个展览点。

    从一些干果开始,带着朱元璋为首众人品尝。

    这些干果,之前观摩团回来,以及此番朱棣回朝,都带回不少。

    朝中大臣,都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赐。

    “父皇,这是福建乡土村社推进过程中,百姓利用朝廷山林,种植的茶叶,经过几年生长,如今产量已经十分大,并且价格低廉,品质也不差,四郎平日里就喝这种云雾茶,完全能满足咱们大明境内,并不十分富裕百姓的需求……”

    徐妙云介绍道茶叶时,专门做了详细介绍。

    朱元璋和群臣品尝时。

    徐妙云继续说道:“等朝廷征服草原后,肯定要恢复边贸,草原对茶叶的需求很大,福建的茶叶,不但能为朝廷赚取大量财税,还能让福建,自然环境恶劣村庄的百姓富裕起来……”

    王美人、吕氏羡慕看着徐妙云侃侃而谈。

    朱雄英跟在常氏身边,低语:“娘,四婶儿很厉害吧?”

    常氏笑着抬头揉揉朱雄英小脑袋,微微弯腰,低声道:“娘和你四婶儿当初一起在你皇祖母身边学习,能不知你四婶的优秀?把你送到你四叔、四婶身边,让他们教导你,就是因为你四叔、四婶儿很优秀,记住,往后对待你四叔、四婶儿,要如同孝顺娘和你父亲!”

    她希望自己的孩子。

    即便将来继承大明江山。

    做了皇帝。

    也是个知恩图报的孩子。

    朱雄英看着徐妙云,郑重点头。

    后面,一群孩子吃着芒果干、香蕉干……

    吃的不亦乐乎。

    “好香!”

    “好浓的香味儿!”

    ……

    朱玉秀、朱允炆以及一群皇子皇女,抓着芒果干,鼻子微动。

    浓郁香气,从前面传来。

    哪怕已经吃过午膳。

    依旧让人忍不住口水变多。

    纷纷往前面看去。

    祈婳扭头,“这是我阿爹让厨子研究的新烹饪法子,特别好吃!”

    朱元璋听闻朱棣,竟然招揽厨子,专门研究吃。

    脸不由有些微黑。

    看向徐妙云。

    徐妙云见前面,商贾们正揭开一个个火锅,笑道:“父皇、母后,雇佣厨子研究吃,四郎的确在做,父皇先去尝尝,儿媳一会儿给父皇解释,四郎这样做的原因。”

    朱元璋点点头。

    转身,看着一群双手拿着各种果干,眼巴巴盯着前面的孩子们,笑道:“好,那就先去尝尝。”

    他倒要听听儿媳怎么解释!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在北征途中,借着开博览会,要穿插铺垫一些后面的情节,比如南巡、往后两家皇子相互出访等等。

    不然燕王发展海外,海外建国,换地图就没有看点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