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史家绝唱</p>
画外音: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着作。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以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着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着作就是《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以伦比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它的作者司马迁本是西汉时期的一位普通史官,在我国封建社会为数众多的史官当中并无特别之处,但为什么司马迁后来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历史巨着,是什么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轨迹,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带领我们穿越上千年的历史时光,走进史圣司马迁的内心世界,阅读一部伟大的通史巨着,《百家讲坛》大型节目王立群读《史记》之史家绝唱。</p>
大家好,从今天起,我们开始读《史记》。《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传文学的先河,在《史记》之前,中国的历史书只有两类,一类是编年体,就是按年代来记述历史的,这其中最有名的像《春秋》,像《左传》,这是编年体的;另一类就是国别史,按时国家来记载历史的,比如说像《国语》,像《战国策》。没有纪传体的通史。所谓纪传体就是按人物为中心来记述历史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这一点对后世影响很大,所以从《史记》以后,中国所有的正史,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不过《史记》是纪传体的通史,其他诸史都是纪传记的断代史,就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历史。</p>
《史记》和其他的史书虽然都是二十四史,但是有很大的差别。</p>
第一点,《史记》充满了爱憎之情,这一点是其他史书不具备的。本来一个史学家记述历史只要求客观地、公正地记述,不要求抒发感情。但是《史记》记述人物的时候,往往带着作者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他特别对一些悲剧人物,像《项羽本纪》写项羽,《李将军列传》写李广,对这些人物的记述,《史记》可以说写的是悲歌慷慨,荡气回肠,非常令人感动。</p>
《史记》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对人物的记述融入了很多文学的手法。比如说“鸿门宴”,“鸿门宴”一直被选为我们高中语文课本的传统教材,达半个多世纪。“鸿门宴”简直就是一部小说。</p>
第三,《史记》还起填补了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许多人物史的空白。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史记》的话,我们中华民族很多伟人我们今天就不知道了。比如说《论语》的作者孔子,司马迁在《史记》中间写了一个《孔子世家》,第一次完整地勾划了孔子的一生。这是迄今为止有关孔子的第一部,也是最权威的一部人物传记。《史记》还融入了作者对封建帝王的批判,这一点就更不简单。我们可以举两个例子来说,司马迁在《史记》中间批判最尖锐的是两个人,一个是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第二个是司马迁生活的当代皇帝汉武帝。一个史学家敢批判开国皇帝,敢批判自己的顶头上司,这是了不得的。没有胆量是不敢写的,司马迁既写了汉武帝广招贤才,最终成就大业的他的事迹,同时也写了刘邦心胸狭隘,杀戮功臣,语言粗俗,写了他很多不良的记录。至于对汉武帝的揭露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史记》的实录精神,批判精神,这么一部伟大的史学着作,是谁来完成的呢,是司马迁。</p>
司马迁的身世其实并没有特别之处,他是一个史官家庭,行过万里路,读过万卷书,双师从过当时的一些名师,这都是当时的一些普通的史官所具备的。那么是什么事件让司马迁完成了一个巨变,由一位普通的史官,变成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呢?是命运。</p>
画外音: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史官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官。司马谈去世之后,司马迁继承了他父亲的职务,继续在汉武帝朝担任史官。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阅读了大量的宫廷藏书,这些都为《史记》有写作做了准备。但是,如此家学,如此经历,如此条件的史官在中国封建社会不足为奇。充其量,司马迁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史官而已。那么,是什么事件使司马迁完成了由一位普通史官到伟大史学家的转变呢?</p>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时期,因为外交上的失败,汉匈关系又紧张起来,汉朝与匈奴的战端重开,汉武帝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然而就是这次与匈奴开战,引发了后来司马迁命运的转变,那么在与匈奴的作战中,到底是什么事件改变了司马迁的命运轨迹呢?这个事件发生在汉武帝的天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99年,这一年,汉武帝派了一位将军叫李广利,此人是汉武帝最宠幸的爱妃之一李夫人的长兄,就是他最喜欢的嫔妃李夫人的哥哥,让李广利带领军队去攻打匈奴。当然汉武帝的主观目的是想让李广利借着军功封侯。同时,为了保证李广利从军的顺利,汉武帝让当时的一位名将叫李陵,让李陵去为李广利搞后勤保障,史记的记载叫“将辎重”,就是去做后勤保障。但是李陵不愿意这样做,李陵公开提出来,他愿意带他的五千步兵单独出征,以分散匈奴对李广利的军事压力。这件事情,让汉武帝心里很不满。武帝就觉得李陵太不给面子,所以就告诉李陵,我没有多余的骑兵配给你。那言外之意说,你要出征你就带你的五千步兵出征。就在这种情况下,李陵就带着他的五千步兵出征了。当然李陵出征的开始很顺利,没有遇到什么阻力,而且李陵还马上派人回来,画了地图,回来向汉武帝报告了进军顺利的情况,武帝也很高兴。</p>
但是后来的情况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因为李陵的五千步兵,遇见了匈奴大单于带领的三万匈奴的主力。李陵确实很能打,李陵的五千步兵把大单于的三万军队杀死了几千人。大单于兵力虽然是六倍于李陵,但是占不到便宜,所以匈奴的单于就觉得李陵这个步兵太不简单,一怒之下,因为他觉得我三万人打不垮你的五千人,心里过不去。紧急之下,他又把左右贤王调来了八万军队,加上大单于的军队一共是十一万骑兵,对付李陵的五千步兵。李陵在这种情况下是且战且退,而且是越战越勇,最后打到匈奴的大单于都觉得这个仗打不下去。大单于就准备撤兵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个意外的突发事件,这个事件,就是李陵有一个部下,受了他上级的侮辱,这个人一怒之下,去投靠了匈奴的单于,叛逃了,然后,就报告了李陵这个军队的两个重要的绝密军情。第一,李陵没有后援部队,你可以放心地打,他没有后援。第二,李陵的这个步兵之所以能够打,主要依靠的是他有一种可以连发连射的弓箭,叫弩机。它就是一种弓箭的升级改造版本,这个箭它用机器发射,可以连发连射的,说他弩机的箭快要用完了。这样一说,这个匈奴的单于就觉得有希望了,也不撤兵了,然后集中他的军队对李陵发动总攻。而且李陵的军队当时行进在山谷里,这个单于的军队,匈奴的军队,是在两边的山上,往这个山谷里面扔这个大石块,所以李陵剩下的三千士兵伤亡惨重,这个仗打不下去,而且箭没有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李陵就觉得打不下去,分散突围吧。突围的时候,最后他的三千士兵中间只有四百个人逃回来了。李陵的副手阵亡了,李陵是被俘投降了,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李陵事件。</p>
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汉武帝的耳中的时候,汉武帝是震怒,非常生气,大臣们看到皇帝生气了,舆论是一边倒,大臣们纷纷要求要严惩李陵。就是在这个时候,汉武帝看见了他身边的司马迁,因为司马迁作为太史令朝议的时候他是要参加的,他问司马迁什么看法。司马迁看见武帝非常生气,他为了宽一宽汉武帝的心,司马迁就讲了三点:第一,李陵是个国士。国士是一国之中最优秀的人才称之为国士,李陵是个国士,他一心一意想的就是报效国家,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李陵以五千步兵,和匈奴单于打了十几天仗,且战且退,他杀的敌人远远超过了他五千步兵的人数,他立下的功劳也足以告慰天下。第三,司马迁认为司马迁不是真降,是伪降。李陵将来如果有机会的话一定会找机会报答汉朝的。</p>
本来司马迁说这几句话,是想宽汉武帝的心,同时也为李陵做一点开脱,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这个话刚刚落地,汉武帝是龙颜大怒,立即把司马迁下到牢狱之中,定为诬上,就是诬陷皇上。这是一个非常重的罪啊,诬上罪处理的决定,死刑。司马迁就因为李陵之祸一下子被打入死囚牢,判了死刑。</p>
按照汉代的规定,判为死刑的人有三种选择:第一,伏法受诛,就是等着被处决;第二,以钱赎命,就是交出来五十万,可以免死;第三,接受宫刑,宫刑就是阉割一个男子的生殖器官,这叫宫刑。司马迁这个时候已经《史记》开始写作了一段时间,如果这个时候他接受死刑的话,《史记》就完了,《史记》就写不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不可能接受死刑,那么不能接受死刑剩下两条路。第一,拿钱来,第二,接受宫刑。司马迁这个官,虽然是太史令,经常在皇帝身边,但是属于中低收入啊,司马迁家里没有钱,拿不起五十万,只剩一条路。你又不愿意死,又没有钱,剩下一条路——宫刑。所以司马迁最后为了完成《史记》接受了宫刑。这件事情,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响司马迁,改变司马迁一生的一个最大的事件——李陵事件。画外音:李陵之祸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司马迁在绝望中选择了宫刑。宫刑不单是残酷的肉刑,也是对精神和尊严的粗暴践踏。西汉时期,很多人甘愿一死,也不愿意接受宫刑。那么选择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李陵事件对司马迁影响非常之大。</p>
首先,身份另类。司马迁原来的身份本来是中央政府的一个官吏,接受宫刑了以后,他成了一个不是太监的太监了,这个对于司马迁来讲打击太大,因为他的身份变了。首先,成了一个男人的另类,他不是男人。第二,他成了一个士大夫的另类,他不可能被士大夫的阶层所接受。第三,他成了一个文化人的另类,也就是说司马迁本来是个文化人,是一个士大夫,是一个读书人。但是现在,他原来所归属的群体把他开除了,不承认他是男人,不承认他是文化人,不承认他是士大夫。这个对司马迁的打击非常之大,这是第一点。</p>
第二点,终生羞辱。司马迁在谈到自己接受宫刑痛苦的时候,说过几句非常沉痛的话。他说,行莫丑于辱先,而诟莫大于宫刑。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你做的最大的错事,莫过于侮辱了你的祖宗。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生活,你被人指责的最大的过失,莫过于你接受了宫刑。所以司马迁后来谈到,他在一篇很有名的书信,叫做《报任安书》,也叫做《报任少卿书》,在这个书信中间谈到他接受宫刑以后的那个痛苦。他说是“肠一日而九回”,说肠子一天不知道要转动多少次。“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他说坐到家里头,就精神恍惚,出去以后,不知道往哪里去。“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一想起接受宫刑的痛苦,脊背上的冷汗马上就渗出来,把他的衣服,后背的衣服全部给浸湿了,湿透了。所以他觉得接受宫刑以后,这个耻辱和他的生命是相伴的。所以司马迁感到这个耻辱是太大了,这是第二点。</p>
第三点,才命相违。司马迁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但是李陵之祸的这个命运,让他的才和他自己的命发生了尖锐的冲突。所以他说他自己啊,即使才怀随和,行若由夷,就是说我怀着像和氏璧,像随侯珠,那样的才能,我即使像古代的那个贤人许由、伯夷,那么高洁的高士,但是别人看我怎么样呢?把我看得一钱不值。“终不可以为荣”啊。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人他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人的社会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的区别。作为一个社会性的人,他必须要得到社会的承认。司马迁接受宫刑后,最大的一点就是他不被这个社会所承认。所以司马迁保全自己生命的代价,是付出了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这是一个惨痛的代价。所以接受宫刑以后,作为男人的司马迁死掉了,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的司马迁也死掉了,但是在《史记》中间激扬文字的那个太史公却获得了新生。这就是司马迁一个历史性的转变。</p>
画外音:西汉时期,宫刑是一种残酷的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惩罚,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就连司马迁这样意志坚强、胸怀大志的人,每当想起自己受宫刑这一耻辱都要发汗沾衣。可以想见,宫刑是一种多么残酷的刑罚。而接受宫刑的司马迁已经四十七岁了,《史记》的写作进行了一段时间,那么在接受了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折磨以后,即将迈入知天命之年的司马迁,对人生,对社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呢?</p>
接受宫刑以后,司马迁被迫从一个被人们看不起的社会最底层的那个社会身份去看待人,看待人生,看待历史,所以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他接受宫刑之前,和二十四史的其他史学家对人物的评价,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那么这种改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谈。</p>
首先,改变了司马迁的生死观。我们都知道司马迁说过几句非常有名的话,说“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在李陵之祸的前后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比如我们看《史记》,《史记》中间有一篇叫《季布列传》,写项羽手下的一个将军叫季布。这个人在项羽手下是一员猛将,多次打败刘邦,所以刘邦对他很恨。项羽自杀以后,那么刘邦一直通缉季布,而且下令,谁要窝藏季布要夷谁三族。季布没有办法就先投靠了一个人家,后来由这个人家将他转卖到当时的一个大侠郭家(应为朱家)的家里头。郭家知道买来的这个奴仆就是季布,然后郭家(朱家)到京城亲自找到刘邦最信任的太仆,就是夏侯婴,滕公,就是替刘邦赶车的车夫。然后给滕公讲了一番话,说你刘邦当了国君以后,你能把项羽手下的臣子杀光吗?不可能啊,而且你刚刚得了国君,你就为了报自己一己之私怨,非要杀季布这个人。如果你真把季布逼急了,那么要么他向北面逃向匈奴那儿,要么他向南面跑到南越那儿去,你不等于拿一个壮士去资助你的敌人吗?说完这个话以后滕公很信,相信郭家(朱家)的话,他用这个话去劝刘邦,刘邦后来听了这个劝以后就赦免了季布。季布在刘邦那个朝做了郎中,到了惠帝朝,季布就做了中郞将,到了文帝朝,季布就做了太守。季布后来成为西汉开国的名臣。司马迁在最后谈到季布的时候他就非常有感慨,季布在项羽在世时那么一个将军,他最后能够那么忍辱负重地去做人家的奴隶,他不觉得做奴隶为耻,他就是因为觉得自己有才,这个才不能白白地浪费掉,所以他忍辱负重地活下来。我们看司马迁对季布的认识,对季布的评价,实际上是他经历了李陵之祸以后,他才认识了季布,他才能够正确地评价了季布。所以我们读史书,我们读《史记》,要想真正地读懂《史记》,我们必须要领悟人生,领悟社会。我们对人生对社会理解得越深刻,越能对《史记》领悟得越深刻。</p>
再一点,司马迁接受宫刑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里没钱啊,要有钱司马迁何至于受此大辱啊。所以李陵事件以后,司马迁对钱有了崭新的看法。所以司马迁就觉得,人追求富有是人的本性,是没有过错的,只要取之有道。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间专门写了一篇叫《货殖列传》,在《货殖列传》中间他充分地肯定了人们追求富有的正当性。所以司马迁举了很多例子,其中最有名的有这么一段话,他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说天下的人熙熙攘攘跑来跑去为了什么?都是为了一个“利”。他说上至诸侯王,下至编户百姓,人们都在追求利,追求利本身并不是错的,错的只是你追求利的不正当的手段。而这个观点,也是司马迁从自己的惨痛的教训中间总结出来的。所以司马迁在两千多年之前,就认识到人们追逐物质利益的正当性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应当感谢司马迁,应当感谢《史记》。</p>
再一点,李陵之祸也彻底地改变了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所以《史记》对许多人物的评价表现得特别犀利深刻,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史记》有一篇叫《萧相国世家》,写刘邦手下的一个重臣叫萧何。萧何是刘邦最信任的大臣啊,但是在汉高祖十年陈豨叛乱的时候,吕后说韩信勾结陈豨叛乱,把韩信杀了。当刘邦得知吕后杀了韩信以后,刘邦立即加封了萧何,给萧何加封了五千户,而且给萧何派了五百里名士兵。萧何很高兴,宴请文武百官。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人,这个人叫召平,他去到萧何的宴会上去打他的兴头,为他吊丧。说皇上在外面平叛,你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贡献,之所以对你加封,是因为皇上因为韩信的事件以后对你不信任了。这个加封之后一旦皇上回来肯定要收拾你,萧何听了以后酒也不喝了,把宾客全部赶走,找不出来一个办法。这个人就帮他想了一个办法,说你怎么办呢?你要想化解这场危机,那你只有怎么办,你把你家里的财产全部捐出来。这个萧何没有办法,就忍痛把自己的全部家财捐给刘邦作为军费开支。当萧何把自己全部家财捐出来的这个奏章送到刘邦手里以后,司马迁写了五个字“高帝乃大喜”。汉高祖刘邦看到萧何的奏章后非常高兴,这五个字来之不易,这五个非常深刻地把一个开国皇帝对开国功臣的猜忌心理揭露得淋漓尽致。刘邦可以怀疑任何人,但是刘邦不应该怀疑萧何。萧何当年跟刘邦是在一个县,当萧何是一个副县级干部的时候,刘邦还是个泗水亭长啊,萧何当时就很照顾他。从刘邦起兵以后,萧何就跟着刘邦。而且萧何不是一个人跟,他是带着全族的人跟着刘邦打天下。所以刘邦打了天下以后要论功行赏,大臣们都主张说曹参功劳第一,应当曹参先封。刘邦说不对,应该先封萧何。刘邦当时还举了一个很有名的例子,他说你看见那个打猎的吗?打猎的时候有猎人,还有猎狗,那个猎狗是追捕猎物的。你们所有在外面攻城掠地的大将都不得是那个猎狗,所以你们叫功狗。而那个萧何他是指使猎狗追逐猎物的猎人,他叫功人。刘邦就提了这么个理论,说萧何是功人,曹参这些人都是功狗,那么狗和人相比谁的功劳大呢?当然人的功劳大。所以萧何第一,曹参第二。这么一个萧何,刘邦晚年竟然猜忌到他,而司马迁就把这个刘邦对功臣的猜忌给揭露出来了。二十四通读下来,没有一个史学家能够像司马迁这样犀利深刻地把开国皇帝的内心的隐秘剖析得如此清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李陵事件以后,司马迁对皇帝的专制,对皇帝的残忍,有了新的认识。汉武帝借李陵事件戕害了司马迁,他也改变了司马迁的人生的轨迹。同时,汉武帝的作为也造就了一个伟大的史学家和一部伟大的史学着作《史记》。那么,我们的读《史记》从下一讲开始,读《史记》就从和司马迁的人生关系最密切的汉武帝开始讲起。汉武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怎么样登上权力顶峰的,请看下集《宫闱角逐》。</p>
第2讲宫闱角逐</p>
画外音:汉武帝是《史记》中记载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与司马迁关系最为密切的皇帝,就是因为汉武帝,司马迁的人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那么,对于这位争议颇多的汉武帝,司马迁的观点是什么呢?他在《史记》到底如何记载和评价他的这位顶头上司呢?对于后世的人们来说,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评价汉武帝?从今天开始,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将带领我们拨开历史迷雾,从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入手,阅读《史记》这一通史巨着,细细口味司马迁笔下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p>
从今天开始,我们来讲汉武帝。汉武帝是汉代风云人物中间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这个人物在中国历史上,他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个第一,他是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中国思想文化的皇帝;第二,他是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三,他是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四,他是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五,他是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六,他是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来自我批评的皇帝。所以,汉武帝这个皇帝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王史上,他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p>
我们上面讲了他的六个第一。这六个第一,特别是他罢黜百家,用儒家思想来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影响两千多年。一直到今天,我们这个社会还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这个开创者就是汉武帝。由于他在位时间很长,他创造了那么多个第一,人们对他的评价差别很大。有人说他雄才大略,也有人说他穷兵黩武;有人说他有重大贡献,也有人说他极端独裁。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君主?这样一个让两千多年来人们说不尽道不完的汉武帝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皇帝?我们慢慢地把他讲一讲。</p>
汉武帝的出生是出生在汉景帝前元年,汉景帝的时候,刚才我讲到过,是汉武帝第一个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元的。以汉武帝之前,没有用皇帝的年号纪元,皇帝没有年号,所以汉景帝的时候没有年号。所以我们今天看历史书记载汉景帝都说前多少年,中多少年,后多少年,按前中后排。汉景帝前元年,也就是公元前156年,汉景帝的第十年儿子出生了,取名为彘,刘彘。刘彘在汉景帝的儿子中间排行第十,他属于皇十子。我们知道汉景帝是一个高产的皇帝,他一共有了十四个儿子,比刘邦的八子要多得多,十四个儿子出自六个妃嫔,由六个母亲所生。其中,王美人,也就是汉武帝的母亲,王美人生了一个。唐姬,一个姓唐的妃嫔生了一个,这是两个。贾夫人生了两个,其中有一个我们在后来会不断地提到他,贾夫人生了两个儿子中间其中有一个儿子被封为中同靖王,就是中山靖王刘胜。大家听三国都知道,刘备一说就是刘皇叔,他一追述他皇家的血脉,就追到哪儿去呢?就追到汉景帝的那个儿子中山靖王那儿去。中山靖王你们知道他有多少个儿子,中山靖王有一百二十多个儿子。我们现在搞不清楚刘备究竟是中山靖王哪个儿子的后裔。但是就这,这个刘皇叔就给汉景帝这个儿子中山靖王攀上亲戚了。所以人说蜀汉政权强调它的正统,其实我们说汉景帝他已经够多产了,十四个儿子,他的中山靖王他这个儿子就更厉害,生了一百二十多个儿子。另外还有两个妃嫔,就是栗姬和程姬各生了三个儿子。最后还有汉武帝的母亲,她有一个妹妹叫王儿姁,她也送入太*中,她们姐妹两个都是景帝的妃嫔,她生了四个儿子。所以这样一来呢汉景帝就有了十四个儿子,这十四外儿子中间汉武帝的排名不靠前,皇十子,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帝王继承制度上,大家都知道有两个原则。一个叫立嫡,一个叫立长,这个明显的刘彘都不在其列,他怎么从皇十子一跃而成为皇太子的呢?这中间牵涉到了五个女人。他从皇十子变为皇太子,是五个女人互相角逐的最终结果。所以这五个女人是谁,她们是怎么样角逐这个太子之位的,我们下面一个一个地介绍。</p>
画外音: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帝王的继承制上,一般是立嫡和立长当太子,排行第十的刘彘无论如何也不会轮到他当太子。既然太子都当不上,更谈不上当皇帝了,但是历史也会开玩笑,刘彘竟然当上了皇帝。那么命运为什么偏偏垂青于这位排行第十的刘彘呢?难道刘彘上面的九个哥哥都愿意自动放弃太子之位吗?在王立群先生多年对《史记》的研读中,他认为到底是谁把少年刘彘推上了皇帝的宝座呢?司马迁在《史记&amp;#8226;外戚世家》中又是如何记载这一复杂的过程呢?</p>
第一个女人,薄皇后,也就是汉景帝的第一个皇后。薄皇后是汉景帝作太子的时候由他的祖母给他指定的。</p>
他的祖母是谁呢?他的祖母是薄太后。这个薄太后原来是魏王魏豹的一个妃嫔,就是他的一个妃子。后来,魏豹被刘邦打败了,最后魏豹是在荥阳被杀。魏豹被杀以后他这个妃子薄姬就被刘邦收留了。不过刘邦刚收留她的时候,她的位子很低,就是做一个女工,普通的女工。后来刘邦在一个很意外的事件中间发现这个女工,薄姬啊,还是长得很漂亮的,就把她从女工的行列中间把她挑出来,给她选入自己的后宫。选入后宫以后,刘邦并没有宠幸这个薄姬,因为刘邦后宫的女人比较多,其中有两个是薄姬当年要好的朋友。这两个女人就在一块聊天儿的时候嘲笑这个薄姬。因为她们三个人小的时候很好,说将来无论谁被皇上宠幸了千万别忘记了另外两个伙伴。结果她两个先后被刘邦宠幸了,所以她两个在一起说起薄姬就在嘲笑。这个话刚好被刘邦听见了,刘邦一听见以后就问怎么回事,这两个妃嫔就把这个经过讲了一下。讲过以后呢,刘邦倒是很同情这个薄姬。觉得三个人很要好,两个被宠幸,就这一个薄姬还在后宫,就召见这个薄姬,要她伴寝。这个薄姬原来在后宫一直是默默无闻的,有了这么一次机会,本来她也是一个很不受器重的人。不过这天晚上见到刘邦以后她很会说话,她说我昨天晚上梦见苍龙盘腹,就是梦见我肚子上有一条龙。本来刘邦是因为可怜她,召她,结果她见了刘邦说了这番话,我们不知道薄姬这个是真的是假的。不过这些话说完以后刘邦很高兴,就因为这一夜情,这个薄姬很幸运,她就怀孕了,生下来就是刘邦高祖八子中间的第四子刘恒,这是她第一个幸运。</p>
第二个幸运之处在哪儿呢?就是在刘邦活着的时候,刘邦除了召见她这一次以外再也没有召见过这个薄姬,所以吕后知道在刘邦的后宫的众多的妃嫔中间,这个薄姬是个最不受宠幸的人,所以刘邦一去世,吕后一掌权,她把刘邦当年宠幸的那些妃嫔全关在宫中,一个都不准出来,惟独这个薄姬她放她走了。她觉得她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就放她走了,放她到哪儿去呢,上代地和她的儿子代王刘恒生活在一起了,这是她第二个幸运。</p>
第三个幸运之处,就是吕后在高后七年迫害刘姓诸皇子的时候,刘恒躲过了一劫,这个我们《吕后》系列讲过。当然,刘恒躲过去了,薄姬也躲过去了,这是第三个幸运。</p>
第四个幸运,我们在讲《荡除诸吕》那一集中间讲过,齐王刘襄起兵,周勃、陈平、刘章在宫中,在京城把诸吕全部灭掉了。本来这个灭掉诸吕立功最大的是谁呢?是齐王刘襄和他的弟弟刘章立功最大,但最后在立谁做继承人的问题上,大臣们不愿意立刘襄和刘章。因为刘襄和刘章是刘肥的儿子,两个人很小很能干,大臣们觉得他们上台以后不便于控制。而那个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大臣们觉得他很老实,好控制,就把刘恒立为了继任的皇帝,他就是汉文帝。所以第四个幸运的地方就是说这个薄姬的儿子,当别人在除诸吕,浴血奋战的时候,他在代地休息。等人家诸吕除完了,他被迎接回来当皇帝了。</p>
这个薄姬就非常幸运地当上了皇太后,但是当了皇太后的薄姬就开始有变化了。她首先想到的是让自己的家族富贵,在这一点上,她几乎和吕后犯了同样的毛病。她的儿子,就是她已经管不了了,她就考虑到她的孙子,她这个孙子,她的孙子当时是太子,就是汉景帝做太子的时候,这个薄太后就为她的孙子选了一个太子妃,选的是她们薄家的娘家孙女。太子妃是个什么前景啊?太子继位将来就是皇帝,而这个太子的妃将来就是理所当然的皇后。就是她做过皇后,她知道皇后是很尊贵的,她还想让她的娘家孙女也做皇后,又犯了吕后同样的毛病,吕后不是给那个姓刘家的专门配姓吕的,刘吕配。这个薄太后她也是如此,她把她薄家的孙女挑出来搞这个刘薄配。其实汉景帝并不喜欢她祖母给他选的这个太子妃,但是没有办法,这是老太后。在那个年代中间,他如果不服从的话,他有可能丢掉太子之位的,就接受了。汉景帝继位以后,这个太子妃就很自然地升为皇后了,这就是薄皇后。这个薄皇后确实是命薄。因为这个薄皇后她给汉景帝作为太子妃,到后来升为皇后这一段时间中间,始终没有孩子。我们刚才介绍过,汉景帝是十四个儿子,出自六个妃嫔,唯独这个正牌的皇后没有儿子。一个正牌的皇后却没有皇子,而六个妃嫔生了十四个儿子,就就带来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局面,这就在汉景帝的宫闱中间形成了这样一个局面,皇后无子,而其他的六个妃嫔生了十四个儿子,那么这个皇后的位置能够长期保持下去吗。毕竟汉景帝继位以后是要立太子的,所以这个宫闱之争,就因为这个薄皇后无子而引发了。</p>
画外音:王立群先生刚才讲到,汉景帝时期,由于景帝不喜欢祖母给他指派的薄皇后,导致薄皇后无宠无子,这样一来汉景帝的十四个儿子都有被立为太子的可能。王立群先生认为,根据封建帝王继承制,皇太子的确立一般是立嫡和立长,排行第十的刘彘是根本没有希望被立为太子的,那么少年刘彘的命运会怎样发展呢?影响少年刘彘命运的第二个女人又会是谁呢?</p>
第二个女人,王娡。王娡,就是汉武帝的生身母亲,这个女人是影响汉武帝走上皇帝之位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女人,这个女人的经历也不寻常。</p>
我们要讲王娡,首先从王娡其母说起。王娡的母亲叫臧儿,史书的记载就叫臧儿,臧儿是谁呢,臧儿是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王的时候曾经封了一个燕王臧荼,燕王臧荼是项羽封的十八路诸侯王之一,后来他投降了汉朝。到了汉五年,臧荼又造反,被刘邦平定了,所以臧荼这个家族就消亡了。而臧儿是燕王臧荼的亲孙女,她是燕王的孙女,她家族曾经有过一个显赫的过去。而且臧儿的婚姻经历也很坎坷,臧儿她的第一任丈夫是嫁到一个姓王的家里去了,这个人叫做王仲,嫁到王仲家里。臧儿嫁给王仲以后,生了三个孩子,一个男孩王信,两个女儿,王娡和王儿姁。王娡就是后来我们提到的汉武帝的生身母亲,但是生了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以后,非常不幸,臧儿的丈夫王仲去世了。丧夫,这样导致臧儿又改嫁,改嫁以后的臧儿嫁到谁家呢,嫁到田家,一个田姓人家。到了田家,她又生了两个儿子,就是田蚡和田胜。大家看《汉武大帝》故事中间都知道,有一个宰相田蚡,就是这个田蚡。生了两个儿子,一个田蚡一个田胜。这样臧儿就嫁了两次生了五个孩子。我们从臧儿的改嫁可以看出来,汉代的风俗对女子的婚姻是比较宽松的,女子随便改嫁。这个丧夫,离异,改嫁是很普通的事情,而臧儿这种婚姻观又影响到她对女儿婚姻的指导和她女儿对婚姻的把握。</p>
王娡早年在她母亲的主持之下,她出嫁了,嫁到哪儿呢,嫁到一个姓金的,金王孙家里了。嫁到人家这个金王孙家里面,而且已经生了一个女儿,当王娡生了第一个女儿以后,她的母亲算了一卦,这个算卦的人告诉臧儿,说了四个字,说两女当贵,说你的两个女儿将来都能够大富大贵。臧儿非常信这一卦,她信到什么程度呢,她的小女儿还没有出嫁,她的大女儿已经出嫁而且有了孩子了,臧儿决定把王娡从金王孙家里夺过来,而且这个事情,史书没有记载她是怎么办成的,我觉得这个事情办起来很难。她这个难在什么地方呢,因为她这个女儿已经出嫁了,大家都知道人都有一种惯性,特别是女孩子,为人妻,为人母,已经出嫁有了孩子,她有一个生活的惯性,你要她脱离它重新出来,这个是很难的。当时臧儿就根据这一卦做了一个决定,叫王娡出来,然后是生生地把王娡给夺过来了。而且这个金王孙是不同意啊,金王孙闹了很长时间,这个事情最后还是强扭不行吧,最后还是出来了。出来以后,臧儿不但把她的女儿从金王孙家里夺出来,而且把她的女儿送到太子(汉景帝)的宫中,这个叫我们今天想起来是不可思议的。把一个已婚的而且已经有了一个孩子的(送入宫中),我想她绝对不敢暴露她前面的婚史,她绝对不会讲,如果她已经结过婚,有了一个孩子,再往太*中送,我想太子(汉景帝)不会接受。这个肯定是把这一段婚史给隐瞒了。然后送到太*中,而且非常意外地送成功了。</p>
画外音:曾经有过辉煌家族史的臧儿不甘于自己家族的贫穷和破落,把赌注押在了女儿身上,她冒着灭族和欺君的危险,把一个有婚史的女儿强行送入宫中。俗话说,一入侯门深似海。她的女儿王娡能否像臧儿想象得那样,能得到太子的宠幸吗?臧儿这一把能赌赢吗?</p>
从王娡出嫁金王孙她母亲把她夺出来,然后把她送入太*中来看,王娡这个人的身上至少有这么几点:</p>
第一,冷酷。你想想,作为一个母亲,她能够斩断母女之情,毅然决然地出来了。她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肯定她一定能进入太*中,她面临很多变数。第一,她能不能进入太*。第二,那个算卦的那一卦到底灵不灵。这都是未知数啊,送到太*中,能不能得到太子的宠幸,这些都不可知道。就这,听她娘这一说,这个王娡就毅然决然地出来了。这叫我来说,这个女人至少说是非常冷酷。</p>
第二,有野心。王娡是个很有野心的人,她并不满足在金王孙家过这种普普通通的生活。她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p>
第三,王娡富有冒险精神。你看她冒多大风险,万一她这段婚史被人举报了,那会是个什么结果,那恐怕太*中待不住,金王孙家也不会再要了吧。就这样,她到了太子的宫中。她的母亲臧儿不但把王娡送到宫中了,而且把王娡一个未婚的妹妹王儿姁也送入宫中,等于说她把她的两个女儿都送入汉文帝的太子(汉景帝)宫中,去服侍这一个太子,这个太子就是后来的汉景帝。所以臧儿这个人,我们今天在这里不是重点讲臧儿,但是臧儿这个人很不简单。就是按我们今天保险来说,她上了两份保险。因为她的两个女儿无论哪一个得到宠幸的话,她将来都是赢家。如果两个女儿都得到宠幸,那她是个大赢家。这是她的这个母亲一个很大胆的举动啊。结果送入太*中以后得到宠幸没有呢,我们看结果,王娡送入宫中以后结果生了一龙三凤,就是一个皇子三个公主,她的那个妹妹王儿姁更了不得,生了四个皇子,所以在汉景帝的十四个儿子中间,臧儿这两个女儿一共生了五位皇子。当然,这里边有一个条件,史书没有讲,但我认为这里边有一个必备的条件,就是她这两个女儿肯定都长得非常漂亮,这恐怕是一个不言而喻的条件。你想想那个王娡结了婚,生了孩子,再把她夺出来,再把她送入太*,又得到太子宠幸,又生了一龙三凤。这个如果王娡和她的妹妹,她的妹妹生了四个,她也生了四个,如果说这两个女儿长得不是很漂亮的话,恐怕很难做到这一步。当然臧儿敢赌这一把,她就把这一宝押在哪儿,押在她这两个女儿的漂亮身上,这一把赌成功了。</p>
画外音:臧儿的冒险举动终于成功了,她的两个女儿非常成功地进入了太*中,而且都生了皇子。汉武帝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了,关于武帝的出生,民间有不同的版本传说。给这位皇帝附会了很多神秘的色彩。那么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记载这位帝王的诞生的呢?</p>
王娡入宫以后很快就怀了孕,在怀孕期间,王娡告诉太子说她做了一个梦,这个梦是什么呢?叫日入其怀,就是她梦见一个太阳落到自己的肚子里边了,这个梦非常奇特啊。在中国古代,像世界其他民族一样,我们这个先民历来都有太阳崇拜。我们到今天,还用太阳来比喻帝王,所以“日入其怀”这个梦她告诉太子,太子当时就说,此贵征也,这是个非常显贵的征兆。不过“日入其怀”做这个梦,我觉得它可能有这三种可能:一个是王娡自神其子。我们现在社会中很少碰到哪个怀孕的人梦到太阳落到自己的肚子里边去了,因为现在没有这么一说,可以做帝王,大家不去梦这个太阳了。所以她这个梦太阳我觉得很可能是王娡她自神其子,她自己要神化她的儿子。因为她儿子后来要做皇帝了。再一个,有可能是后人神化刘彘。因为后来她的儿子做了皇帝了,后人就附会她说她日入其怀。再一个,这两种可能都有。既有王娡的神化,也有后人的神化。而且我们前面在讲项羽和吕后的时候,我都没有提到过野史。但是汉武帝,有关汉武帝的记载有两部野史:一部叫《汉武故事》,一部叫《汉武帝内传》。这个《汉武帝内传》就说得更神乎其神了,说的是什么呢,说汉景帝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神女拿了一个太阳送到王娡,就是王美人的嘴里边,王美人就把这个太阳吞了。吞下太阳以后怀孕怀了十四个月,生下一个孩子。当然《汉武帝内传》这个说法不可靠,倒是“日入其怀”这个在《史记》跟《汉书》的《外戚传》中间都在记载,这个是真的。不过我觉得这个真的跟王娡自己的造势有关系。</p>
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刘彘诞生了,而她的母亲又是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的女人。所以到刘彘四岁这一年,也就是汉景帝前四年,刘彘被立为胶东王。在封刘彘为胶东王的同时,汉景帝又封了他的长子刘荣做皇太子。王娡入宫的第一个目的是达到了。她进入宫中,而且生了龙子,又被封了王。但是王娡的野心并没有到此为止,因为毕竟胶东王跟皇太子这个位置差距还是太大了,这个差距还是很大的。这样一来,我们上面介绍了两个女人,一个女人是薄皇后,一个女人是王娡。在这两个女人中间,薄皇后是无子无宠,而王娡被送入宫中以后,既受宠又生了皇子。这样一来呢,在这五个女人中间已经出场两个人了,那么,下边还有三个女人我们没有介绍到。这三个女人会怎样影响到少年刘彘成为皇太子的道路呢,请看下集《立储风波》。</p>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