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六百七十四章晋国的困扰
    ,最快更新南国江山最新章节!虽说已经确定了要迁都,但迁都毕竟是件大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做成,有些必要的准备工作要先完成。

    洛阳这座古都在此之前就是梁国的都城,各种宫殿房舍等都很齐全,不需要另外进行建设;而这次吴军攻占洛阳时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战事,洛阳城墙和宫墙等都不必修缮。

    不过迁都就意味着大量的利益牵扯,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严可求、陈彦谦等人那样以国事为主,更多的人关注的还是自己的利益。

    别的不说,之前吴国的那些勋贵们都在金陵城中置办了奢华的房产家当等,还有各种盘根错节的人脉关系,这些在迁都之后都不能带到洛阳去,所以迁都对这些人来说显然是一次重大打击。

    此外,像金陵府尹等官员,他们之前虽然名义上是地方官,但因为靠近权利中枢的缘故,身份地位天然就比其他地方的刺史要高一等;现在迁都洛阳,他们的身份地位显然会下降。

    总之,迁都往往涉及到各种利益纠缠,想要将其捋顺可没那么容易。

    好在如今的杨渥威望足够深厚,在吴国国内目前没有任何人能够挑战他,而且还有陈彦谦、严可求等重臣支持,所以迁都的决议才能贯彻下去。

    此外,今年攻占洛阳之后,杨渥就处置了一大批梁国旧臣,贬官的贬官,流放的流放,甚至还有不少人人头落地,这样一来也算将洛阳原本的利益阶层清理得差不多了。

    而这次做出迁都的决议后,杨渥又下令从金陵、苏州、常州、宣州等地迁移两万户近十万人口到洛阳来。

    洛阳经过唐末战乱之后,虽然是梁国的都城所在,但人口却始终未能恢复到巅峰时期;而金陵等江南重镇经过这二十多年的发展,人口早就达到了一个惊人的地步,尤其是作为都城的金陵,人口更是多达五十多万。

    虽说目前来看江南的人口还比不上后世明清时期,但也足够对外输出人口了。

    将这么多人口迁移到洛阳来,一个方面是为了恢复洛阳的繁荣,减轻江南人口压力,另一个重要目的则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南北融合,并为未来的都城建立“群众基础”。

    毕竟对于洛阳人来说,崛起于江淮的吴国乃是外来人,不说受到抵制,但至少不会受到太多的欢迎;所以迁移一些“自己人”过来,也有利于加强对洛阳的控制。

    除了迁移人口外,杨渥下的另一个命令就是将洛阳、陕州、虢州、孟州、怀州、卫州合并为新的洛阳府,其行政地位与各省相当;而原本河南省管辖的地盘相应缩水不少,同时治所也迁移到开封。

    定金陵为南京,将原本的直隶各州合并起来,新组建一个省,这便是江苏省,以原本的金陵府尹为新的江苏巡抚,其他官员也相应得到提升,这也算是对那些地方官的一种安抚。

    不过淮南最初的都城江都府的地位却是进一步降低,不仅失去了东都的地位,同时也恢复了原本的名字扬州府。

    扬州虽然是杨行密时代淮南的治所所在,但这里的位置条件别说和洛阳相比,就是和金陵相比也差了太多,这一次失去东都的地位也就不奇怪了。

    迁移人口的行动一直从八月持续到十一月才宣告结束,昔日有些沉寂的洛阳城随着江南移民的到来迅速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在这三个月时间内,杨刘城的晋军又发动了两次夜袭,不过这两次夜袭中,第一次晋军取得了较小成果,攻破了六处营垒;而第二次的夜袭中吴军警惕性比上次高得多,晋军的夜袭行动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成果,反而损失惨重,最终狼狈逃回城中。

    到十一月底,吴军再一次进行轮换,与上次的轮换一样,撤下来的军队回去休整后,直接从南方抽调军队补充到东阿、平阴一线来。

    除了杨刘这边的动态外,另外还有一件重要事情发生,那就是围城已经有一年多的镇州终于在十月初被晋军攻破。

    早在九月底的时候,张处瑾派遣其弟张处球率领七千军队出城袭击晋军大营,恰好当时的晋军招讨使李存进也派遣晋军主力前往镇州城下挑战,但问题是两支军队在半途上并没有相遇,而是相互错过了;且不管是晋军还是镇州军队都不知道对方的安排。

    这样一来,当张处球率领的镇州军队抵达晋军大营时,晋军居然一点防备都没有,而且大营内兵力空虚,局势极为紧急。

    李存进一面派人火速去调兵回援,一面亲自带领营内留守的几百军队奋勇抵抗;以几百人抵挡七千镇州军,即便是骁勇善战的晋军也吃不消。

    好在晋军中骑兵众多,在接到李存进的命令后迅速回援,与营中的晋军前后夹击,将七千镇州军队全部歼灭,但李存进本人也在激战中战死。

    李存进的战死乃是继李嗣昭后第二个死在镇州城下的晋国名将,若是再加上在镇州兵败后不久就羞愧而死的阎宝,晋军在镇州前后折损了三位大将,损失的兵力和钱粮辎重等更是不计其数。

    如此惨重的损失也让晋国上下对镇州恨到了极点。

    好在到了此时,随着七千镇州军队被全歼,镇州也到了山穷水尽之时。

    镇州虽然是坚城,城中守军众多,且储备的钱粮军械充足,但再怎么充足也经不起长达一年多的围城战的消耗,到此时城中已然粮草断绝,甚至张处瑾派出的这七千军队就是他的最后一搏。

    如今这最后一搏宣告失败,镇州的希望也就彻底断绝。

    九月底,晋王李存勖下令以李存审为新的北面招讨使,接管镇州战事。

    十月初三,李存审率领大军抵达镇州城下。

    这天午夜,镇州城中将领李再丰充当晋军内应,打开城门放晋军入城,到天明时,镇州落入晋国手中,张处瑾兄弟家人及其党羽、幕僚等皆被擒送至魏州问斩。

    至此,镇州这个困扰了晋国一年多的硬骨头终于被攻破,而晋军也终于有了一丝余力去支援其他战场。

    十月底,五千晋军援兵抵达河中府,与城中守军里应外合,在河中府围城了五个月的吴军遭到大败,折损将士六千余人,被迫退回关中。

    这场胜利也算给最近屡战不顺的晋军增添了不少信心,让他们意识到吴军也并非不可战胜,而是与之前的梁军、镇州军、契丹人等没有两样,都是可以被击败的。

    十一月,晋特进、河东监军使张承业在晋阳病逝,李存勖听闻丧报后,心中悲痛,好几天都吃不下饭。

    同样是在十一月,晋国另一位名将、大同节度使李存璋病逝。

    这个消息对于晋国来说无疑又是一场风暴。

    这十多年来晋军之所以能战无不胜,除了因为晋军将士的确骁勇善战,以及晋王李存勖本人的杰出领导外,更重要的却是因为晋军有着周德威、李存审、李嗣昭、李存璋、李存进、李嗣源等一系列的百战名将。

    每一个王朝在其创业初兴的时候,往往都会汇聚起一大批能征善战的百战名将,比如当年三国时期,不管是曹操、刘备,还是东吴孙权,他们的麾下都有着太多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演绎了一场又一场繁星璀璨的盛景。

    但等到盛景落幕之后,接下来的往往就是一个人才凋零的低谷。

    这一点放到如今这个时代也是一样。

    不管是曾经雄霸天下的梁王朱温,还是崛起于南方的吴王杨行密,甚至是在蜀中割据一方的蜀王王建和岐王李茂贞,他们麾下都汇聚了一大批名将,晋王李克用的麾下同样如此。

    只不过当其他势力的那些开国名将们都先后凋零时,晋国的开国名将们却一直活跃在战场上,所以晋军才能战无不胜。

    当然,其他势力在开国名将凋零之后也各有应对之法,比如岐国和蜀国,他们应对得不好,所以这两国如今都只能偏安一方。

    而梁国虽然在年轻将领里重新提拔了一大批将领,比如王彦章等,但这些将领的能力毕竟还是比不上晋国的周德威、李存审等,再加上其他各种原因,最终梁国也覆灭了。

    至于吴国,因为杨渥很早之前就意识到了战争的长久性,所以在很早之前他就注重培养年轻将领;到现在,虽然那些开国老将们基本都不在了,但年轻一辈的将领已经能够挑起大梁。

    而如今,随着时间流逝,晋军也将面临着老将离去带来的严峻考验。

    周德威、李嗣昭、李存进先后战死,李存璋病逝,李嗣源被吴军围困在郓州城中难以脱身,剩下的唯有李存审这一位名将还在支撑着。

    但不管是郓州城中的李嗣源,还是率军刚刚攻破镇州的李存审,他们如今也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将了,又能为晋军征战几年呢?

    若是其他年轻将领不能迅速成长起来担当起大任,可以预料晋军将来必然会进入一个低迷时期,这将极大影响到与吴国的征战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