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爷……您歇息下,喝盏茶吧。”
韩赞周面露忧色,捧着一盏茶,看着伏案忙碌的朱由检,劝道,“您都处理十几本奏疏了,也该歇歇……”
“行了。”朱由检搁下朱笔,皱眉说道,“朕的身体怎样,朕难道不清楚吗?”
“是,皇爷龙精虎猛,但该歇息还要歇息。”
韩赞周笑着递上茶盏,说道,“这些时日,皇爷日夜操劳,累了便就寝在乾清宫,奴婢……”
喝着茶水的朱由检,听着韩赞周所讲之言,心里暗暗感慨。
难怪历代天子,对身边的近侍,都这般宠信。
在封建帝制下,谁待在皇帝身边最长,那不就是这帮被阉割的太监宦官么?
这长时间相处下,只要会说话,懂得察言观色,肯定信任更多些……
毕竟太监说话,那是真好听啊……
“奴婢王承恩,拜见皇爷。”
在朱由检感慨之际,王承恩的声音,在殿外响起,“奉皇爷旨意,通州生员阎应元,进宫觐见。”
‘抗清三公的阎应元,找到了?!’
朱由检眉头微挑,放下手中茶盏,朗声道,“进来吧。”
熟悉明末历史的他,知道从甲申之乱后,南明政权涌现出了许多抗清英雄。
阎应元,直隶通州人,于崇祯十四年赴任江阴典史。
在鞑清大举南下以前,无人知晓阎应元之名。
直到以多铎为首的鞑清各旗军事集团,大举南下,攻打到江阴一带时。
以阎应元为首的抗清三公,团结江阴百姓,造成鞑清不小的伤亡。
“学生阎应元,拜见陛下!”
随王承恩走进公事房的阎应元低着头,努力克制内心紧张,对朱由检行跪拜之礼。
“免礼。”朱由检笑了笑,在韩赞周和王承恩诧异的注视下,竟站起身子,朝阎应元走来。
“阎应元,朕听说你在建虏进犯国朝自己,于通州组织了一支百人勇壮?”
朱由检面露笑意,开口询问道,“见到朕不必这般紧张,抬起头来。”
“是。”
阎应元拱手一礼,点了点头,“学生的确组织了一支百人勇壮,但最后却被编入负责粮草的转运队。”
“建虏猖獗,竟敢侵犯我大明京畿要地,实属该死!”
“都怪学生愚钝,未能在科举上有所进展,不然……”
“不必气恼这些。”朱由检摆手道,“能取得生员身份,在朕看来就是不错。”
“阎应元,朕有件事情,想让你来做。”
“若是能做好的话,到时朕可将你召进军机处,替朕分忧,替国朝分忧。”
“愿为陛下效死!”闻言,阎应元也不管朱由检要交代什么差事,当即便拱手作揖道。
“活着,才能为朕分忧。”
朱由检走上前,拉起阎应元,说道,“朕要你去一趟福建福州,去寻一种外传的农作物。”
“朕听说此物,在福州一带有人种植,此物甘甜,亩产极高。”
“若发现此物,将推广此物的人,连同一应农作物,悉数带回京城。”
“另在归京途中,去一趟江阴,在寻两个书生,名叫陈明遇和冯厚敦。”
“此事若能办好,朕定不吝赏赐!”
“喏!”
让阎应元前去江南,是朱由检深思熟虑后,所做出的决定。
一来寻找红薯,好培育适宜大明的良种,二来将陈明遇和冯厚敦,也带回到京城。
三来,也让阎应元好好看看,从北直隶一路到江南之地,有什么样的事情,存在哪些矛盾,地方官府怎样,方便自己日后更清楚大明南北的差距和问题。
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
既然阎应元的忠诚是经受过考验的,那花费些许银子开阔阎应元的眼界。
并以此将阎应元招进军机处,便是朱由检为其铺设的路。
朱由检当前所做的事情,就是在遴选相应的人才,逐步落实所定谋划部署。
不过,内阁、军机处的大臣,却多少有些揣摩不透了
包括值守伴驾的在京卫都督府的勋戚。
“成国公,你说被陛下召见的阎应元,究竟是什么来头?”
汤国祚倚靠在官帽椅上,手里端着茶盏,“看那模样,还有装扮,不像是出身显赫之辈啊,京城也没有这号人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