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0028章 马屁奇文金装狗屎
    自大唐灭亡之后,当今天下大势,纷乱如麻,金瓯碎裂,称王称霸建国立号的以十数计,更不要说还有不少割据一方,猥琐发育、低调发展的藩镇豪强;其中诸国中唯契丹最强,其次晋国,再次为南方诸侯、西域诸国诸势力,再次为臣服各国的藩镇势力;便是藩镇势力,如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府州折家、定难军节度使李家等诸藩镇,其地盘势力虽也有大有小,但其实力并不算弱;在元旦之际,那些诸侯藩镇都要遣使往契丹、晋国来贺新年,所费极昂,但又不得不来。同样的晋国也要派遣使团往贺契丹,岁币要奉上,还要给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送上极贵重的贺礼,其后宫、重臣,方方面面都要兼顾到,得罪了哪一方势力都不好,所以对于晋廷来说,虽然得了契丹力助立国,可这负担也着实太过沉重,压得晋廷已经喘不过气来。

    年前石敬瑭要遣使团去契丹朝贺元旦,对于他来说那是父国,不像契丹可以随便派个宣徽使到他这子国来就行,由当初勾连契丹的心腹、晋廷宰相、枢密使桑维翰带队;除了进贡的岁币、各种金银财宝、钱粮绢帛外,临行前桑维翰还奉皇命,召来一百来位擅长诗赋的文臣士子,就命他们写就一百多篇颂扬晋帝父皇、契丹皇帝耶律德光、赞美两国邦谊的诗文带上。

    内侍木汲也将他精心写就的一篇诗赋交给桑维翰,文章名为《兆金一诺》,以古人千金一诺为典,说其虽被后人传颂,但究其根本,也不过是为了一己之私追名逐利而已;而契丹与石敬瑭结盟,之后便力助石敬瑭,允其立国,事后两家俱欣然就诺,表明契丹大皇帝陛下与我晋廷皇帝陛下都是仁义无双、亘古未有的英雄豪杰,实胜过当初那季布千金一诺千倍万倍,当为兆金一诺,更应该传颂千秋万代。

    桑维翰看过后,觉得这篇赋文虽然主要是对耶律德光歌功颂德,并无什么忌讳之处,也就勉强算得上言词通顺,可用词粗鄙生涩,一通长篇大论下来,啰里啰嗦;书写倒像是用了心,工工整整,可其笔力也只如才开蒙学文的十来岁少儿;其文章满篇强用典故成语,甚至有些驴唇对不上马嘴。

    木汲马屁功夫本来高深无比,直达炉火纯青之境,可用在诗赋里却粗鄙恶俗,他桑维翰虽然是当年勾结契丹与石敬瑭达成协议的关键人物,可看了木汲的这篇诗赋也恶心的想吐,显然木汲在写作中的马屁功夫有待提高,但确实也没什么禁忌,总之是篇对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歌功颂德的马屁文,多它不多,少它也不算少,便夹在那一百多位文臣士子写就的文章里带上了。

    那一百来篇诗文,桑维翰和石敬瑭等人当然都检查过,剔除几篇他们认为犯了忌讳的,其余并无大碍。

    这都过去了将近一个月,那些当初被召来写过诗文的文臣士子们早就忘了这回事,那时他们都是虚应其事,敷衍一番,甚至文词中颇有暗藏机锋之语,料想契丹人粗鄙无文,也看不出什么道道来,由得他们在文章诗词中放肆一回。

    其实太露骨的嘲讽之作已经被石敬瑭、桑维翰剔除,就是挑选出来的那百余篇诗文,虽无大碍,但要真的鸡蛋里挑骨头,那也不是挑不出来的。当然也不乏其中想攀高枝,拍耶律德光马屁的,只是现在看来,人家嫌他们马屁拍的太低级,不够肉麻,根本看不上。

    何况人家契丹皇帝也精明着呢,人家再不怎么懂汉家诗文,可不许人家有懂得诗文的臣下呀!是虚应故事、潦草敷衍,还是明嘲暗讽、指桑骂槐,亦或是真心实意的歌功颂德,人家还是能看出来的。

    这不那木汲虽然马屁文章写得粗鄙庸俗,可以说是俗不可耐,虽然有些言词不通,可架不住这木汲是真的用心,要不然找个文人士子代笔他又不是找不到,正因如此,才更显其是真心的对契丹皇帝陛下真心的拥戴,是发自肺腑的对契丹大皇帝的圣明赞美得无以复加,当真如江河之水涛涛不绝啊,这下可是在耶律德光那里得了彩头。

    诗文写得好不好,契丹人不在乎,耶律德光当然也不在乎,他在乎的是晋廷内是不是有反对契丹甚至想与契丹为敌的,那样的人自然要打压甚至杀掉;对于尊崇契丹的自然要大力奖赏,哪怕写得像一团臭狗屎,也要将之推上中原文坛的巅峰,镀上一层金光,成为金子般的狗屎!

    耶律德光于上百篇诗文中一眼便相中了晋廷内侍木汲所写的《兆金一诺》,当然便记住了这个晋国内廷的内侍,自然要赏功罚恶,很用心地挑选出很会领略他用意,只会说汉话却不识几个大字的契丹北面宣徽院宣徽使拽撒,出使晋国;特意在元日大朝会上,在这大殿里,不但当众重赏了木汲,也狠狠抽了那些自视甚高的文臣士子们一顿大嘴巴子。

    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的文臣,莫不视内廷阄宦为生死大敌,其中少数交好、勾结弄权的特例自然会有,也不能说一旦身为内侍宦官便是十恶不赦的奸侫,其中也有一些颇为朝野所称道的,可那也只是其中少数特例;做为朝廷中的几大势力,只有这两方是水火不容的。

    相权与皇权之争,也即是文人士大夫集团要在与皇权的争夺中,生生咬下一块权力的大肥肉来;皇帝当然不愿意,便经常利用内侍宦官来当打手,与文臣交锋。那些阄宦虽然知道皇帝是在利用自己,可他们哪有选择的余地,再则也愿意在充当皇权打手的过程中,争取自己的好处,遇到机会只会下死手对付文臣。

    等到科举制度大行于世之际,无论皇权还是阄宦,还有武将功勋集团等势力,都要在庞大无比的文臣士大夫集团压力下,憋憋屈屈地缩着。如宋明时期,皇帝想干的事,如果文臣不同意,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