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500章 开禧乱局
    【辛弃疾花了十六年就读懂了金国。

    但读懂南宋,花了近四十年。

    这也是《美芹十论》最大的缺憾,辛弃疾这个归正人对南宋究竟烂成了什么样子缺乏清楚认知。

    我们前面曾说过,隆兴北伐时,魏胜起义军光复海州,并在另外两支义军李宝和王友直的协助下击退了金军。

    但隆兴和议上南宋反手就把海州割给了金国,视三路义军死战之成果如无物。

    和议后魏胜被调至相近的楚州,先遭上司刘宝侵夺士卒,后又被金军南下包围。

    魏胜仅领偏师,但依旧悍不畏死与金军血战半日。

    而仅仅四十里外的刘宝面对魏胜的求援直接斥责:“方讲和,决无战事”。

    坚决不发一兵一卒,坐视仅仅四十里外的魏胜战死,全军覆灭。

    魏胜之死只是当时南宋军务的一个缩影,但足见治军之糜烂,这样的军队是很难靠一篇策论救回来的。

    因此辛弃疾早年辗转地方的时候一直想要练出一支强军,为了打造飞虎军,当时年轻的辛弃疾多方斡旋,甚至冒死私藏宋孝宗要求解散飞虎军的金牌,最终才艰难功成。

    但飞虎成军之后,辛弃疾就被按上罪名飞速踢走,飞虎军也被他人接手,只能说南宋官场的水太深,辛弃疾是真的把握不住。

    也是因此,辛弃疾在得韩侂胄复用之后,先是言辞恳切的告知宋宁宗“金国必乱必亡”,随后劝宋宁宗“伐金更需二十年”,结果反倒招致以韩侂胄为首的极端主战派不满,将与辛弃疾同一意见的全部罢黜。

    比如庐州知府就站出来抨击:公有复仇之志,而无复仇之略。

    武学生华岳更猛:将帅庸愚,军民怨怼,马政不讲,骑士不熟,豪杰不出,英雄不收,馈粮不丰、形势不固、堡寇不设。

    一言以蔽之:北伐?就凭你?

    此事过了半年之后,韩侂胄还是想要辛弃疾这位主战大佬的支持,于是诏辛弃疾为知绍兴府兼两浙东路安抚使。

    这位职位东临海路北靠长江,面临安而扼漕运之要,是当时南宋第一大肥缺,韩侂胄的贿赂意图很明显,引得辛弃疾大怒:

    “侂胄岂能用稼轩以立功名者乎?稼轩岂肯依侂胄以求富贵者乎?”

    韩侂胄也大怒:离了张屠户难道就要吃带毛猪?

    于是这一年韩侂胄悍然北伐决心证明自己。

    开禧北伐便是在这样一种潦草的环境下,骤然开始。】

    汴梁皇宫殿中,赵匡胤双眼放光。

    一旁的赵普也是一边匆匆记录,一边摇头可惜:

    “可叹不能亲眼见这《美芹十论》之全貌也。”

    赵匡胤也觉得可惜,但也明白一点:

    “那十论之策足有万言,且后世之论述极为直白,若与其相和恐怕非五万言不可,实难也。”

    这倒也是,赵普也明白过来,后世这光幕毕竟还是类似于说书先生,而非是什么学辩。

    就如街边的说书先生,会不吝笔墨的去描绘关云长斩颜良时场面有多雄壮,马匹如何威武,铠甲如何艳丽,武器如何锋锐,但对《隆中对》之成败,对《出师表》之蕴意,皆一笔带过一样。

    那后世与此时相隔千年,自不会有兴趣仔细研究故纸堆中的一篇平戎之策。

    这陆海协同之战法,参谋留其职而去其权的做法,谋断之议,以及称贫者与富贵者所重之不同为哲思之辩等等,他与官家晓之皆倍感新奇。

    但于后世来说恐怕皆为稀松平常之事。

    毕竟,后世被其时称为“海权时代”,对海疆海师的重视绝可称两千年来之独有。

    “其他朕都懂上一些,但这政委是何意?”

    赵匡胤饶有兴趣。

    此前后世说到那郭进和杨业之死时也说得明白,皆监军一人独断致使与主帅生嫌隙,最终导致监军独权而使勇将战死。

    但若说军中不置类似监军的职位,只需往前回看五十年历史便绝难放下心。

    如今灭江南唐之事堪称大势已定,赵匡胤便想在伐北汉之前将这军制拿出个章程来,如今后辈对这《美芹十论》的简述堪称是久旱逢甘霖。

    但问题是……不太能看得懂。

    感受着官家的注视,赵普顿时倍感压力,于是也只能硬着头皮解释:

    “政者,治事之策也;委者,当为知悉委从之意。”

    “由此看来,其职重在'知'而不在于‘监’,且其职要求是读书识字的文臣,吾妄揣测其职或是令卒知君命。”

    这个解释合情合理,赵匡胤思考了一下:

    “故而后世之军,将知兵而兵知政?”

    只需大略一想,便能知道其中好处很多,比如若是能令士卒清楚知晓宋欲复河北一统华夏之愿,则将出于外也难有叛意,若是能定详细章程,或许能从另一個方向消弭晚唐以来的藩镇之祸。

    但显而易见,这项军制的耗费也不会太小,后辈也说了这参谋是要给士卒解释战略目标的,那一军置一参谋显然是不够的,如今天下禁军近二十万,即便百人一置,也需两三千能识文断字晓政之人。

    于是这也使得赵宋官家有了新的感叹:

    “诸制之根底,在治学,而若论治学,后世恐怕亦乃两千年以来之极盛也。”

    “然,终于为之,以使吾宋无有辽金西夏之敌,以使大宋不分南北,不复吾弟之覆辙也。”

    赵普真心实意的躬身领命。

    赵光义满脸怨念,哼了一声别过头去。

    ……

    洛阳别院当中张飞顿时有点愣神:

    “张屠户?带毛猪?”

    简简单单的一个称呼,却顿时让涿郡张飞有点手痒了。

    那对《美芹十论》的总结,对孔明来说都是再显然不过的事情。

    云长将军何以能领军镇荆北与曹军鏖战良久而无人言苦?

    翼德何以能率军西出奔凉州平叛而卒无怨言?

    其间固然有如煤饼、汤剂、药粉等物使士卒不复困苦。

    但从荆州起便坚持在军中开塾使老卒开蒙能识文断字,亦功不可没也。

    至少,如今军中盼望复北归家令乡里绝曹贼之祸者,不知凡几。

    至于那海陆协同也更是简单,他记得后世那朝鲜半岛有一次名为仁川登陆之战来着……

    反倒是那说的最为简单的谋贵众断贵独令孔明品味良久,一时间竟想起来了此时在西方那个同样庞大的帝国。

    后世聊起那前汉时的罗马时还尚言元老院,而后无论这罗马一分为二或是如何变更,皆只听闻皇帝之名而不见元老院之议。

    或便是这简单六字的一个真实体现吧?

    【1206年,在宋宁宗被动开摆的情况下,韩侂胄专权独断发动北伐。

    宋军四路其出,正式进攻金国。

    至于为什么说开禧北伐潦草,则单看宿州一路就知晓。

    进攻宿州的山东京东招抚使郭倪是诸葛武侯的粉丝,常以诸葛亮自比,闲着没事儿就学诸葛亮拿个羽扇摆pose,并在羽扇上写了个“三顾频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但这货干的事儿那简直连诸葛武侯的一根头发都比不上。

    宿州处于宋金交界处,城内大多都是汉人。

    此城在隆兴北伐时此地曾短暂回到过南宋治下,同时再加上金国对汉人剥削的实在太狠,故而宿州确实有点“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意思,在郭倪进攻之初,宿州城内就不断有人给他通风报信。

    而且,闻听南宋北伐,当时活跃在宿州的一支义军也主动过来帮忙,他们对宿州更加熟悉,堪称将宿州渗透的千疮百孔,并且在攻城时主动担任了先登一职。

    宿州眼看只需再冲一次就能攻克了,结果这时在后面摆pose的郭倪一拍脑门:

    MD,破城的功劳要被义军抢去了!

    这对郭倪来说自是不允许的,于是在他的军令下,北伐军在城下弯弓搭箭,对准了城墙上和金人死战的义军。

    《桯史》记:忠义敢死已肉薄而登矣,我军反嫉其功,自下射之。

    本想作为内应的汉人也顿时寒心:

    “是一家人犹尔,我辈何以脱于戮?“

    于是摇摇欲坠的宿州城反倒被金军守了下来。

    后来等到金兵援军到来,这支北伐军也在郭倪带领下开始了没头没尾的逃亡。

    当时占尽优势的金军逗郭倪玩:

    宋金本友好,如今开启衅端全怨守濠的勇将田俊迈,交出这个罪魁祸首就饶你不死。

    郭倪二话不说直接绑了田俊迈送给了金军。

    金军倒是说话算话,饶了郭倪的性命,但对宋军士卒继续追杀。

    出征时三万余人,等退回灵壁,仅余五千余。

    这样的开禧北伐,自然是没成功的可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