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0451【登闻鼓】
    前脚刚把老九赶走,刘昌后脚便迈入大殿。

    “陛下,樊楼送来密报。”

    “呈上来。”

    接过密报,只看了一眼,他眼中便闪过一丝冷笑。

    淮南西路以及传国玉玺归宋国,秦凤路和永兴军路归西夏,完颜宗望自己则要了河北东路与山东,余者皆归完颜宗翰。

    好么,真把齐国当餐盘上的鱼肉了?

    不过这份密报也透露一个信息,金、宋、西夏三国四方的利益,基本上已经谈拢了。

    桌面上的东西一旦谈好,接下来就是准备动刀兵了。

    宋金两国都吃过火器的亏,不会没有准备。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是韩桢,定然会选在春夏交际之时,这个时间段雨水充沛,尤其是南方,气候潮湿,火药的威力会大打折扣。

    四五月份,最有可能发动突袭。

    当然,也不排除会选择其他时间。

    念及此处,韩桢吩咐道:“宣林丛。”

    不多时,小虫身着一袭官袍,大步踏进垂拱殿。

    韩桢也不废话,开门见山的问道:“宋金西夏三国的密探都安插好了?”

    小虫答道:“除了少数密探因各种原因暴露和失联之外,大多数都已成功蛰伏。”

    韩桢交代道:“密切关注这三国在边境的粮草调动,一旦发现异动,立刻禀报。”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打仗,从来都是先调集粮食辎重,随后大军才会出动。

    一个合格的密探,只需通过市场上粮价的变化,便能推断出近期是否有战事。

    当没有天灾之时,粮价忽然毫无征兆的大幅上涨,除了战争,不会有其他原因。

    “臣领命!”

    小虫面色肃然。

    处理完这些事,天色已经彻底变黑。

    冬季日短夜长,傍晚稍不留神就被夜幕笼罩。

    回到延福宫,韩桢与一众妻妾在大殿内用餐。

    安娘与狄家姐妹开始显怀了,小肚子微微隆起,她们倒还好,没有像韩张氏怀小荷月时那般,吐得稀里哗啦,除了有些嗜睡之外,与平常无异。

    现在,她们三个是赵富金重点保护对象。

    若能诞下一個带把的,她以及朝堂上的群臣们,起码能稍稍放心一些。

    ……

    元月初一,正旦日。

    天蒙蒙亮,文武百官早早地便等在宣德门前。

    待城门打开,进入皇宫,在礼部官员的安排下,排成整齐的队列。

    韩桢身着隆重的大裘冕,带着文武百官,浩浩荡荡的赶往南郊祭天。

    此次祭天,与上次登基之时又有所不同。

    上次是登基,主要是得到天帝的认可,这次则是向上天汇报自己这一年的功绩。

    祭品也有所改变。

    忙活了近两个时辰,正午时分,重新回到皇城,举行大朝会。

    宋承唐制,唐承隋礼,所以这三朝的大朝会不议事,而是一种礼仪,规制繁琐。

    一年之中,要举行三次大朝会,分别是圣诞、冬至以及正旦。

    圣诞并非外来词,自古有之,乃是皇帝寿辰之日,明清时又称万寿节。

    不过韩桢对大朝会进行了改制,取消了圣诞的大朝会,只保留冬至的大朝会,同时将正旦的大朝会,从礼仪改为年末总结大会。

    “拜见陛下,陛下万福!”

    延福宫大殿之内,群臣齐齐下跪,行大礼参拜。

    宋以前,不兴跪拜,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头百姓皆是如此,只行作揖礼。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会跪拜,比如祭天、皇帝登基、大朝会等意义重大的场合。

    而且,中原的跪礼也不仅仅是单纯的下跪,乃是三肃六拜之礼,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

    女子则是反过来,六肃三拜。

    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庄严肃穆,颇具美感。

    而直接下跪叩拜,那是北方蛮夷的礼仪。

    文天祥当时被俘,押送到忽必烈面前时,面对下跪行礼的要求时,直接梗着脖子说: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可赘跪乎?

    意思就是,跪拜是你等蛮夷礼节,我南人只作揖。

    后来,元朝夺了天下,跪拜礼开始盛行。

    朱元璋为了彰显正统,承认了元朝,同时也将元朝的许多礼制承袭了过来,跪拜礼便是其一。

    而清朝贵族女子的六肃三跪三拜,除了名字相近之外,其余根本不搭边,动作是满人自行设计的。

    “赐坐!”

    待行完礼,韩桢大手一挥。

    “谢陛下。”

    文武百官纷纷跪坐在软榻之上。

    刘昌唱喏道:“诸部禀奏。”

    对于赵鼎、吴敏这些赵宋旧臣不太熟悉,但山东系的官员已经习以为常。

    这是要汇报各部门一整年的工作。

    谢鼎作为文官之首,率先起身道:“臣谢鼎,奏内阁之事……”

    内阁禀奏完,接着就是户部、吏部……

    以前那套搞得神神叨叨,现在有了年末总结,文武百官对各部院都有了清晰的认知。

    开始还好,朝堂上和和气气。

    等到陈东汇报时,气氛顿时就变了。

    “今岁,督察院查处贪官污吏六十五名,查处脏银及抄家所得共计三十七万余贯。”

    韩桢对贪官污吏零容忍,贪污千贯以上,直接诛三族。

    千贯以下,流放。

    六十五人,哪怕贪污千贯的只有一半,按照诛三族来算,杀了也得有千余人。

    一时间,不少官员心有戚戚。

    各部院汇报结束后,韩桢做了一番总结,旋即是关于明年的展望与安排。

    韩桢端坐于龙椅上,朗声道:“圣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朝绝不能如伪宋那般,寅吃卯粮,因此朕打算设立预算制度。自今岁起,各部院监寺、地方州府郡县,在都需在年初时,为本部门计算好合理的预算,交由户部与督察院审查。”

    “往后,各地州府夏秋赋税以及商税,自行扣留预算,余者再上交国库。”

    赵宋的政策,是重中央而轻地方。

    常说北宋是举一国之力供养一城,到底是怎么个供养法,许多人并不知晓。

    赵宋各地方赋税,统统上交国库,粮食、钱财、布帛等物资也全部运送到东京城,官吏俸禄等开支,由中枢一应拨款下发。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是没钱的。

    这么做的好处,是加强中央集权。

    但坏处也很明显。

    比如修个桥、铺个路这等惠及民生的好事,只能让官员自己想办法。

    官员哪来的钱?

    最后还不是只能求到当地门阀士绅,地主富商的头上,这就导致门阀士绅渐渐与官员产生利益纠葛。

    官员想升官,博个好名声,就得求助于这些地头蛇。

    再比如某地灾荒,当地政府没钱,只能上奏折到中央。

    奏折送到京师,再经中书门下、皇帝审批,然后户部拨款放粮,运送到受灾当地,这一来一去最起码也要一个月的时间。

    一个月,得饿死多少百姓?

    若当地官员处理不当,甚至还会引发暴动起义。

    这也是为何,北宋一百余年,起义如此频繁的原因之一。

    韩桢这个做法,确实整改了一系列弊病,可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当地政府有了钱,难保不会有官吏铤而走险,上下其手。

    所以,他才会让督察处介入,配合户部审查。

    一旦发现呈交户部的数目,与当地府库账目对不上,那就有乐子了。

    “臣领命!”

    一众文武官员齐声应道。

    韩桢点点头,而后问道:“诸位还有何奏言?”

    正月初一的大朝会,文武官员不论品级,皆可启奏发言。

    这是低级官员们一次露脸的机会。

    若是把握住了,被陛下与朝中大佬们记住,往后仕途不说平步青云,起码能少走好几年弯路。

    话音刚落,人群中便站起一人:“臣有奏!”

    此人韩桢没甚印象,看他官服上的鸂鶒纹饰,显然只是个七品官儿。

    一旁的刘昌,用微不可闻的声音提醒道:“陛下,此人姓苏名迪,苏轼之孙,苏过之子,任进奏院编辑部郎中。”

    “哦。”

    韩桢微微点头。

    苏迪朗声道:“陛下心忧天下、胸怀万民,微臣提议,当重启登闻鼓!”

    吴敏赞道:“此举大善!”

    赵鼎却反对道:“不可,登闻鼓直达天听,而百姓愚昧,陛下日理万机,岂能把光阴耗费在家长里短之中?”

    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

    一时间,朝堂吵成一片。

    登闻鼓!

    据说,此鼓自尧舜禹之时就已设立,乃敢谏之鼓,凡欲直言谏诤或申诉冤枉者均可挝鼓上言。

    历朝历代,皆有设立。

    不过其他朝代的登闻鼓,基本就是个摆设,流于形式,有些朝代甚至对其严防死守,生怕老百姓拿这玩意搞事情。

    比如明朝,一度将登闻鼓高悬于常人够不着的位置,还派遣一大堆锦衣卫排成人墙以阻止人们靠近。清朝更是规定甭管鼓敲得有理没理,先打三十板子,看谁还敢来扯淡?

    唯独在北宋,登闻鼓就设在宣德门外,不但可以随便敲,而且谁都能敲。

    该说不说,赵宋这一点做的比较好。

    比如京师有个百姓丢了头猪找不着,就干脆擂响登闻鼓把宋太宗赵炅给敲出来了。

    对于此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十四·淳化四年》中有记载。

    【京畿民牟晖击登闻鼓,诉家奴失豭豚一,诏令赐千钱偿其直,因语宰相曰:‘似此细事悉诉于朕,亦为听决,大可笑也。然推此心以临天下,可以无寃民矣。】

    起初还好,没几个百姓敢去敲登闻鼓。可到了宋仁宗赵祯继位后,一切都变了,京师百姓但凡有个家长里短、邻里纠纷也不去开封府了,直接来宣德门外敲登闻鼓,再发几句牢骚解解气。

    久而久之,赵祯被敲的不厌其烦,干脆把登闻鼓给撤了。

    这就是为何要赵鼎反对。

    真要放任百姓去敲登闻鼓,那官家一天十二个时辰,甚么事儿都办不成了,光处理百姓那些鸡毛蒜皮的事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