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路回首望了眼消失的张良背影,“大师兄,你确定要这么做吗?”
伏念怎么会不知道颜路话中的隐义。
一旦他作出这个决定,也就意味着他与张良之间的师兄弟之情,彻底断绝。
自此分道扬镳。
但……
对于眼前的局面,伏念也着实想不出更好的方法了。
“除此之外,我们儒家还有其他的什么道路可走吗?”
颜路转回头,默默思索起来。
眼下大秦变法改制,百姓深受大秦光辉。
无论是取消徭役,还是科举制度,都是前无古饶存在。
大秦通过科举制度收拢下英才。
若儒家一直抗拒,不参加科举,那下百姓还有多少愿意加入儒家,继承儒家所学?
长此以往,儒家势必走向消亡。
这与伏念一直以来的兴盛儒家的理念完全相违背,也是他不愿见到的。
沉思之下,颜路也能理解伏念所想。
一边是儒家未来,一边是自己师弟。
伏念在两者中间果断选择了他心中一直坚守的儒家未来。
但这样一来,也就意味着他已经做好与张良决裂的准备了。
良久。
颜路长舒口气,目光坚毅。
“你是儒家选定的人,我遵从你的决定,师兄!”
“嗯!”
伏念微微颔首。
有了颜路的支持,伏念心中总算是轻松了些许。
可张良的骤然离去,却像是一根尖刺扎在了他的心头。
不过他也是清楚,这件事情必然会发生,也没有办法解决。
因为张良心中所想终究是颠覆大秦、复兴韩国,注定与他所看重的儒家传承相违背。
这一点,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想清楚的!
离开房间的张良踱步来到庄外,看着眼前滔滔不绝的河流,心中千头万绪。
作为伏念的师弟。
张良自然是清楚伏念作出这个决定的原因。
只不过他不能接受而已。
遥遥望向远方的村庄,他仿佛听到了那村庄之内传出来阖家团圆的欢声笑语。
张良不禁喃喃自问:难道复兴韩国终究只会成为一场奢望的幻梦吗?
……
与此。
蜃楼。
月神与星魂刚刚回到蜃楼,还未来得及面见东皇太一,便收到消息,前去集合。
当二人缓缓走到,殿内其他人已经早已等候。
“见过东皇。”
“此次前往咸阳,面见嬴政,可有收获?”
“没有,不过……”
月神望向云中君,声音飘淡,道:“陛下近来头疾又犯,想要召云中君入宫为其诊治。”
听到这话,云中君徐福阴翳的脸上显出一抹肆意的笑意。
“看起来我们的这位陛下,应该是着急了。”
徐福怎会不了解嬴政对于长生不老丹的渴望。
什么头疾。
想来应该都只是借口。
一旦他前往咸阳,嬴政必然会询问长生不老丹的炼制情况。
不炼制是否成功。
但就凭借他掌控了这位下之主命脉的这种感觉,就足以令他心中兴奋不已。
东皇太一头也不回地吩咐道:“既然是陛下传召,云中君,你便前往一趟咸阳。”
“好。”
“月神,星魂,你们身处咸阳之际,可曾听闻大秦变法改制一事。”
“当然。”
星魂笑意收敛,“虽然不知道这变法改制的策略究竟具体出自谁之手,但那人势必是大秦的核心大臣。”
“我们此次前往咸阳,还有一个新的发现。”
“。”
“自从大秦覆灭六国,一统下,武成候与国尉便退出朝堂,不理政事。”
星魂神色一凝,郑重道:“但我们面见大秦陛下的那,却见到了他们二人从朝会上离开。”
话音落下。
大殿之内一阵静默。
两位退出朝堂多年,如今突然出现在朝会之上。
若是其中没有隐秘,他们完全不信。
这么来的话,咸阳宫中当真有他们所不知道的秘密?
东皇太一隐藏在面具之下的双眸宛若星空一般,闪烁夺目。
背对众人,声音悠悠然飘荡而出。
“我们埋藏在帝宫之内的暗探已经全部被杀。”
“不仅是我们的,连同其他诸子百家的密探也落得同样下场。”
“加之武成侯与大秦国尉重新走进咸阳宫。”
“种种迹象看来,大秦的这位陛下应该是在秘密谋划着什么。”
“应该不会有什么大事!”
云中君毫不在意地笑道:“照我看来,这位陛下应该是自觉时日无多,开始为太子铺路了。”
时日无多?
月神不经意地瞥了一眼徐福。
淡漠清冷的眼眸中掠过一抹讥笑与不屑。
假若真是这么简单的话,那她预测时候怎么会口吐鲜血呢!
那座大秦陛下的咸阳帝宫之上始终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黑云,令人无法看到其中隐秘。
星魂的反应与月神正好相反。
他在心底也有些认同徐福所言。
毕竟若非如此,何至于引发咸阳发生如此变故,甚至两位帝国支柱也被传召。
如若真的是指定辅佐传承的话。
那这一切,便都可以解释的通了。
东皇太一对于徐福所言,并未些什么,依旧是背对众人,微微昂首。
大殿寂静良久。
“散去吧!”
“是!”
云中君低首一礼。
而后扫了一眼月神与星魂,咧嘴大笑着大步出了大殿。
不多时。
三辆车驾自停靠岸边的蜃楼而出,驶向咸阳。
……
咸阳帝宫。
嬴政手扶问,眼眸扫过眼前的数千卷竹简帛书。
“张道陵,这就是你这三时间在密库中所挑选出来的适合修仙的着作典籍?”
“回禀陛下,这只是其中一部分,还有很多典籍,暂时未做区分。”
张道陵轻摇拂尘,微微颔首。
对于密库中所贮藏的经史典籍,张道陵也是极为震撼。
他最初只以为其中存放的是大秦从六国王室密库中搬来的典籍。
然而,随着他在密库中的找寻范围越来越大。
他赫然发觉,原来这座密库的根基竟然是周朝的守藏室。
那其中可是收藏有周朝数百年的着作。
当然,最令这座守藏室出名的原因是当初老子曾在此研读典籍并担任藏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