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94章 神都集会,建安七子
    蔡琰也一直看着邺城的发展,百姓们的生活逐步稳定,在平和的环境下,她的诗歌、乐曲,这些年也在逐渐的摆脱早年的那种感慨民间疾苦的风格。

    车队经过了半个多时辰的行驶,离开邺城,不断向城外的神都台靠近。

    城外,为神都集会而来的各类贩,三三两两的吆喝着自己的商品,神都台的外围,也聚集着大量的百姓。

    在这个时期,他们可以淘到平时少见的玩意儿。

    邺城毕竟是国都,这里的百姓相对于地方上的百姓,属于先富起来的人群,他们兜里还是有钱财来进行更多的消费。

    魏王的车驾,通行在官道上,两侧的商贩、百姓,看着这庞大的车队,眼中都透露着敬畏。

    魏王是他们的君主,没有魏王,现在他们还不知道是否活着呢?

    冀州的年长者,都是见过黄巾起义的,见证着黄巾从义军变成烧杀抢掠的反贼,见识过朝廷的平叛军,大肆诛连黄巾余党,其中无辜被杀者,大有人在。

    汉末百姓,官逼民反,没有了活路,只能反。

    直到李烨担任冀州牧,开始大力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招募流民,实行屯田,才让冀州迅速从战火中恢复过来,成为了下第一州。

    百姓们是懂得感恩的,对他们好,可以收获他们的忠诚,再加以运作,这些忠诚便可以转化为国力。

    道路上的行人,低声议论着。

    “俺就今的神都集会,规模咋大了许多,原来是大王亲自来了。”

    “我家里有亲戚在商部任职,可听这次沈大人亲自下场部署了。”

    “魏王这车队,啧啧,羡慕,大丈夫当如是啊!”

    旁边一人赶紧捂住他的嘴。

    “饭可以乱吃,话别乱啊,老子可不想被你牵连死!”

    “吴国的珍珠,便宜卖喽!”

    “上好的陶器,买二送一!”

    “东河村牛师傅打造的铁剑,快来瞧瞧欸~”

    “好吃的冰糖葫芦!”

    “炊饼,卖炊饼喽~”

    “家传宝刀,吹毛断发,只需三千钱。”

    “烤鸡,行走江湖,不可缺!”

    …………………………

    集市设立在官道的两侧,热闹非凡,人头攒动。

    魏王车驾,抵达了神都台下。

    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等人,已经带着一众士子,在台下迎接。

    这些主办人,都是名动一时的士子,有得在朝任职,有得还未入仕。

    这六人,如果再加上那个在邺城学府教书的孔融,就会组成一套‘卡组’,名为:建安七子。

    “臣等恭迎大王。”

    不管有没有入朝为官,在李烨面前,他们都是臣。

    李烨从车驾上下来,抬手道:“诸位免礼。”

    “谢大王。”

    杨修走到李烨身边,拱手道:“大王,时候不早了,还请大王和王后,以及王妃、公子、公主,尽快登台吧。”

    “好,德祖,就让孤期待一下,你们的后续吧。”

    神都台修筑的不算多高,与凌云台比不了,但是上层的面积非常大,可以容纳许多人和桌案。

    李烨和乔婉,魏王和王后,自然是上座。

    典韦和黎,站在两人身边,一人持双戟,一饶手搭在剑上,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随时反击。

    杨修走到中间,对众人道:

    “神都集会,自开创以来,已有数年,今年,魏王大驾光临,乃是我等的荣幸,历年来,神都集会,士子,或吟诗,或作赋,或绘画,或论时事,今日魏王在此,还请魏王出题。”

    李烨看着下方的几十个士子,这些饶身份都不简单,其中大多是士族出身,也有官员二代。

    “各位士子,既然来此,想必皆是饱读诗书之人,如今是冬季,又是新年之初,便以此二者为题,作一诗一赋。”

    杨修接话道:“敢问大王,可是诗、赋,各选其一为题?”

    “不重复即可。”

    “还请大王限时。”王粲道。

    “那就一个时辰,诸位以为如何。”

    “臣等无异议。”

    对于建安七子来,一个时辰,写一篇赋,一首诗,绰绰有余,但是其余的士子,就有些难了,不过为首的都应下了,他们也只能照做。

    士子们开始埋头创作,一些侍从,也在杨修的招呼下,将果品、热茶端了上来。

    既然作为魏王的向导,那么这次的测试,杨修便不参与了。

    接下来的一个时辰,李烨闭目养神,其余不参与创作的人,一边品尝着上午茶,一边声的交流。

    神都台,外围的集市,赵融已经带着城防军戒备,一旦有情况,便随时出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摆平。

    结果,刺客之流是没逮到,偷摸之辈,倒是抓住一些。

    在这一个时辰中,士子们陆陆续续的完成作品,并由侍从递交给李烨。

    李烨将这些诗、赋,给身边的人传阅。

    “都看看,瞧瞧有没有写得特别好的。”

    李烨自己文学功底还是不错的,一众妻妾,都是文化人,蔡琰更是其中翘楚。

    杨修和郭嘉也帮忙看着,这些人眼光都是可以的。

    李烨着重看了‘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六饶,写得都不错,应景,还带着些借景抒情的赞颂。

    其余士子的,李烨也大致看了,水平嘛,也就一般,古代版的普通高中生作文而已。

    “此番测试,将诗、赋,划为三等,一等有赏,杨御史觉得,何缺得一等?”

    杨修笑了笑,拱手道:“魏国人才济济,士子们文采卓越者,不在少数,大王可否定下人数?”

    “既然是一等,当取优中之优,便三人吧,杨御史,你的文学修养也不错,就由你提名。”

    “谢大王。”

    见李烨将提名的机会交给自己,杨修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

    “若论一等,非陈孔璋(陈琳)、王仲宣(王粲)、刘公干(刘桢)三人不可。”

    “嗯。”李烨听了杨修的提名,微微点头。

    建安七子之中,纯论文学,王粲最强,其余六个差距不大,李烨抛出三个名额,就是让杨修选一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