慌乱心态!
不得不赵构突然提出的规则改变,看似是改变武举子们平时练习的方式,实际上是改变那种临场之中的慌乱心态。
在恶劣的战场环境之中,只有处乱不惊,才能临机应变。
而一旦武将们都适应了这样的处乱不惊,那么整体的指挥和作战能力势必会得到大大的提升。
殿试规则的改变同时会改变这些武举子,或许这便是赵构改变大宋武官气质的第一步吧!
“此次比试依旧按照之前省试名次依次出场,第一个,魏胜!”廖彪手拿名录大声喊道。
此话一出,整个校场之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氛,意味着这场高难度的比试马上开始。
魏胜紧紧的攥着手中的弓,能够明显感觉手心到汗水已经湿润了弓,自己在这场前无古饶殿试第一个出场,难免有些心生不安。
“咚!”
一声浑厚的鼓声响了起来,这就预示着十二个隐蔽靶位其中有一个会被举起来。
魏胜屏住呼吸一手持弓,一手摸着箭袋中的箭,准备随时挽弓射箭。
突然中间的土堆中一个靶子举了起来,魏胜瞬间察觉到,迅速从箭袋中拿出箭,搭弓射向靶位。
“嗖”的一声,箭飞快的射向靶位,就在快要接近靶子的一刹那,靶子撤了下去。
离弦之箭扑了个空,直接射向远处后面的木桩之上。
“啊!”
魏胜不禁沮丧的轻声叫喊了一声,从中感觉到了无奈和懊恼。
作为弓箭手出身的魏胜,对于自己的射箭技术向来是非常自信的,基本上都是百发百中,可是从来没有出现过脱靶的情况。
“咚!”
又是一声鼓声响起,魏胜赶紧从沮丧的心情中走了出来,快速的总结着自己的之前的问题。
或许是过于自信,或许是手速慢了。
来不及细想的魏胜只能更加专注,密切的注视着靶位。
“嗖!”
这一次搭弓射箭更加迅速,或许是专注度更高的缘故,箭不偏不倚的射中靶心。
“好!”
顿时校场中传来了一阵喝彩声。
对于魏胜而言,只要是更加专注,只要是心无杂念,这个动态靶位并没有那么的难。
紧接着又是一阵鼓声,魏胜丝毫不敢大意,聚精会神的按照之前的经验来应对。
不一会儿,十二个靶位的靶子全部射完,短短的一段时间却让魏胜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他不禁腹诽道,官家这个考核方式确实非常难,一场考核下来比打一场仗还要累。
不得不整个十二靶时间非常紧凑,基本上没有留给武举考生有过多的调整时间。
很多时候都是凭借着下意识去应对,或许这种本能反应本身就是考生的能力体现。
在如此贴近实战的考核之下,或许能够激发和唤醒考生们那种本能的反应。
“第一个魏胜,十二靶中靶十一,脱靶一,射中靶心六。评定次优!”
主考官廖彪按照考耗标准统计着魏胜的分数。
校场之中的武举子个个都有些目瞪口呆,魏胜是他们当中公认的箭术第一,连他都有脱靶未能拿到优,对于其他人而言成绩可想而知。
“第二个出场,孟安!”
主考官廖彪道。
孟安虽在岳家军经历过无数次战斗,但对于这样考核方式同样会觉得新奇。
过往的战斗中也出现过临场发挥,也出现过突发状况,但那是在有同伴的协助之下完成。
而此时自己是以一己之力去面对靶位的不确定性,着实让他心存疑虑。
孟安都来不及细想,便听到“咚”的一声鼓响,对于这样紧凑的考核所造成的压抑感是前所未有的。
只见他下意识的抽箭、搭弓,没有任何的思考,便射向突然出现的靶子。
“噔!”
只听见一声清脆的声音,射出去的箭正好不偏不倚的钉进了靶心,由于力度太大还发出了震颤声。
孟安长吁一口气,这第一箭射中算是开了个好头,也可以稍微平复一下自己慌乱的心。
或许是太过于紧张的缘故,他的手心和额头全部都是汗。
由不得他多想,鼓声又再次想起,有邻一次的成功,孟安逐渐放松下来,也是渐入佳境。
“咚!”
“嗖!”
就在这鼓声和箭声不断交织之中,孟安便一口气射完了全部的十二支箭。
虽然也有一支脱靶,表现也算是中规中矩。
“第二个孟安,十二靶中靶十一,脱靶一,射中靶心五。评定次优!”
主考官报出了孟安的成绩。
与第一个魏胜相比,基本上差不多,只是靶心射中少一个。
对于这个成绩,孟安也比较满意,毕竟这样的方式从来没有经历过。
何况在官家眼皮底下,众目睽睽之中,所承受的压力也是相当大的。
“第三个出场,邵宏渊!”主考官廖彪道。
邵宏渊一身白盔甲,器宇轩昂,几年的从军经历让他颇有武将的肃杀之气。
或许是应试武举子之中官阶最高的缘故,他的眉宇之间带着一丝傲气,似乎有些自视甚高。
邵宏渊毕竟也是久经战阵,能够进入省试的前三而得以参加殿试,本身就明实力不俗。
结果和前两位差不多,同样是只脱靶一次从而得到次优的评定。
“第四个出场,李和!”
“第五个出场,张舜!”
“……”
不一会后面十几位武举子依次出场,虽然都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阵势,但大都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平。
也从中可以看出大宋的武举人才综合素质其实不差,差的或许是一个合适的选拔方式。
经过一轮比拼之后,王庶将动态考耗评定名录呈报给赵构,结果是不出意外。
魏胜、孟安和邵宏渊三人皆评定为次优并排名前三,而三人评定等级相同,名次则是依据射中靶心的分而定。
其他武举子中靶数都在敖九个之间,评分等级都在次,综合成绩而言尚可。
对于找个局面,无论是赵构还是枢密使韩世忠,又或是兵部尚书王庶,都还是比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