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安皇城。
选德殿
赵鼎和韩世忠领着李光、何铸等等一帮核心大臣热交头接耳,窃窃私语,个个都是眉飞色舞神采飞扬。
他们在官家外出巡幸的这段时期,共同署理国政,也算是尽心尽力,为议和达成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心血。
做为皇帝与诸大臣一起议事的场所,殿内此刻却是一片喜气洋洋,赵构望着殿内一众议事的军机议事堂核心班底,心中不禁长吁一口气。
曾经困扰大宋的金兵犯境和后继无饶两大危难局面已经完全彻底改变,从保下岳飞和启用赵鼎之后所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让眼下的大宋已经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金兵犯境曾经让南渡之后的大宋如履薄冰,如若再无力抵抗金军,那么将退无可退,从而有被灭国的风险。
后继无人则只能从宗室子弟之中选拔出继承人,毕竟根基不稳且名分不够,难免会让朝堂平衡打破,从而出现分裂甚至乱局。
议和的成功完成和宸妃诞下龙子,则将这一局面完全扭转,这也是赵构感觉有了中兴大宋的霸气,以及让自己有隐约成为明君的底气之所在。
赵鼎毕竟是群臣之首,此时的他并没有被眼前的大好局面所迷惑,他更为关注的眼下积压未处理完成的国政,以及议和之后的中兴之路。
他清了清嗓子,恭敬的对着赵构道:“禀官家,臣有几件要事启奏!”
“今日召集军机议事堂本就是有要事相商,赵卿但无妨,诸位可直抒胸臆不必拘谨!”
从赵构言谈当中可以看得出非常的放松,并且是那种如释重负的放松福
“臣以为,既然宸妃娘娘已经诞下龙子,储君之事关乎江山永固,需要确定,此为其一。”
“秦桧通敌卖国证据确凿,如果定罪,还请圣裁,此为其二。”
“各地官商勾结售卖私盐,业已调查完毕,如何处理同样需要明确,此为其三。”
赵鼎一口气出了积压在心中的想法,这一件件都是眼下需要急需处理的大事要事。
设立储君之事,确实是当务之急。对内可以稳定大宋政局,安抚百姓,能够让整个大宋看到江山后继有人。
对外则可以震慑番邦,不仅仅是对金人,同样对于西夏甚至吐蕃等等都有威慑作用。
而秦桧既然通敌卖国之事已经坐实,那么怎么处理同样也会有很重要的警示意义。
不但是通过处置秦桧来肃清朝纲,更是让那些暗中潜伏在大宋朝堂以及地方的金国棋子人人自危,从而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赵构在楚州发现的各地官商勾结贩卖私盐之事,则是关乎朝廷的税收和地方的腐败,对于后面的中兴能否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如果处理太轻,则无法打破官商勾结的利益同盟,那么朝廷的税收将会受到非常的大影响。
如果处理太重,或许会引起地方民变,甚至利益集团的反扑和造反,怎么把握好这个度至关重要。
因此不得不赵鼎深谋远虑,处处都在为官家和国家着想,眼下这三件事一旦处理不好要么迟滞中兴,要么则会将大好局面毁于一旦。
“既然赵卿目光如炬提出这三件要事,不如众卿议一议。”赵构轻描淡写的道。
这几件事情处理起来并不难,毕竟都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只是有的要把握好度,有的要扫好尾巴。
原本设立军机议事堂就是为了商议军国大事,自然也就是集思广益,发挥核心臣子们的智慧。
“臣以为立储君之事,事不宜迟,须尽快定夺,以安抚黎民和四夷。只是两位国公爷如何抚慰,还请官家斟酌。”
参知政事李光首先站出来附议道。对于他而言,赵鼎的很多国策制定都有自己的参与,自然不会存在反对意见。
因此对于刚出生的龙子便要立为储君一事,李光是十分赞同的。
毕竟此时的大宋根基并不算稳,能够马上立储也算是为此时的大宋增添一丝安稳。
只不过李光口中的两位国公爷,确实是立储之前必须要安抚的对象。
当初赵构亲子早夭之后,因患有痿腐之疾,嫔妃们并没有能够为其诞下子嗣,于是便收养了两位宗室子弟以便将来成为宋室的储君。
原本这个收养就是为了延续大宋国祚,不得已只能选择养子当继承人,乃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如今打算立刚刚出生的龙子为储君,那么自然要安抚好两位养子,于情于理,于公于私,都需要妥善安置。
尽管赵构遍访名医急于求子,奈何身体着实不行,一直未能如愿。
大宋群臣为了江山社稷,频繁上书请求官家早定国本,无奈之下只能寻访宗室之子先养在宫中,以备不时之需。
为了收养宗室子嗣,当时朝廷只有两种选择,一是选择官家的近亲兄弟的子嗣,二是从太祖赵匡胤一脉中选择。
然后最终赵构选择了后者,个中缘由,除了朝堂、民间流传太祖赵匡胤一脉当再有下的传言外,也有靖康之变时近亲兄弟被全部掳走有关。
并且如果当时继续传太宗一脉,赵构仅仅是徽宗血脉的延续,并无太大的号召力。
当时如果将皇位传到太祖一脉,赵构就是名正言顺的大宋复兴之主。
并且太祖后裔虽然属于宗室,但大多都已沦为普通吏出身,没有享受过祖先的荫庇,后续的子嗣会心甘情愿的奉赵构为祖先。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以至于后来赵构才下定决心在太祖一脉中寻找储君。
为了师出有名,赵构还不惜下诏:“太祖以神武定下,子孙不得享之,遭时多艰,零落可悯。朕若不法仁宗,为下计,何以慰在之灵!”
这样才有了赵构在选择太祖后裔的伯字辈作为皇位继承人,一来伯字辈属于自己的子侄辈将来立储乃是经地义,二来伯字辈已经是五服之外不会有太复杂的纠葛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