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4章 昆山的改变,泄洪地变良田
    “不回不回。”

    “咱昆山年年都受水灾。”

    “年年都是泄洪区。”

    “那地都被洪水给刮薄了。”

    “就算回去种东西也根本长不出来。”

    “与其回去挨饿受苦,还不如 在外面要饭来的爽利。”

    “最起码不用担心朝廷赋税的问题。”

    那些昆山本地人很快就找到了那些流落在外的同乡。

    然而在得知这些同乡的来意之后。

    原本还想着和多个人多份力量的流民。

    纷纷把头给摇的像拨浪鼓一样的拒绝了 这些饶好意。

    回去?回去干干嘛?

    等着饿死吗?

    没钱还要缴纳赋税,真是比流民还要惨。

    来劝导的乡民赶紧道:

    “要真是 这样的话,我为什么要 跑这么远来找到你们劝你们回去?”

    “朝廷今年修筑了大量的堤坝。”

    “水灾再也没有了。”

    眼看同乡露出了疑惑的眼神。

    劝导的乡民顿时急了:

    “我骗你做什么?”

    “我之前可是亲自参与了修筑河堤的。”

    “还有,虽然咱们的地被洪水给刮薄了。”

    “但是朝廷免了咱们整整五年的赋税。”

    “花上两三年把地养一养。”

    “难道还能养不回来?”

    “不比你在外面是受尽白眼和饥寒强?”

    谁知道劝导的乡民不这样还好。

    这话一出口。

    这些已经成为流民的同乡更不相信了。

    自古以来纳皇粮国税都是经地义的事情。

    谁来了都跑不脱的。

    朝廷竟然会免自己的赋税?

    并且一免就是五年?

    这也有点太匪夷所思了吧!

    不信不信!万万不能信!

    劝导的乡民急的抓耳挠腮。

    但无论自己什么。

    哪怕是把朝廷给自己的路费都拿出来,这些人还是不肯相信。

    就在劝导的乡民都要放弃的时候。

    事情出现了转机。

    朝廷向各地明发圣旨,明了江南 今年 的困难。

    并且在旨意中明确的了会减免整个昆山未来五年的赋税。

    原来,朱元璋在收到朱标的信之后。

    很快就又给朱标回了一封信。

    并且在信中了减免昆山赋税的事情。

    原本只是随口一提。

    但是却在跟常氏聊的时候。

    被朱雄英给听到了。

    当即便给自己父王提出了一个建议。

    这种事情仅仅只是口头上的保证是不行了。

    必须要朝廷明发旨意才校

    因为朝廷的旨意代表的是整个国家的意志。

    可比一个皇帝的口头保证要来的严谨并可信的多。

    哪怕这个皇帝是朱元璋。

    因为这才是国家信用的体现。

    如果不能让那些流落在外的昆山百姓。

    看到朝廷的旨意,哪怕派出再多的人劝他们回去。

    宣扬政策的好处,都没有什么用。

    因为没有底气,没有保障!

    朱标听到朱雄英的话,也是感到颇有道理。

    只是朱标也知道,父皇这次并非不想下旨。

    而是觉得仅仅昆山一地,没有什么必要。

    现在雄英想到了这一点。

    朱标自然要替自己的父皇查漏补缺。

    于是一道旨意立刻从京城发出。

    去到那些昆山百姓比较集中的地方。

    并且由各地官员替朝廷宣讲。

    与此同时,朱标再次去信把自己的这一番举动告诉了自己父皇。

    朱元璋得知这件事之后。

    不仅没有不开心。

    反而对朱雄英大加夸赞:

    “瞧瞧咱这个好孙子。”

    “都能帮咱查漏补缺了。”

    随着这些旨意的发出。

    那些流落在外地的昆山百姓也渐渐的从不信转为了相信。

    觉得朝廷旨意都发出来了。

    这件事必然不可能再是假的。

    自己流落在外是为了求一条活路。

    并不是真的想背井离乡的流浪。

    现在这条活路朝廷给了。

    自己自然没有必要再在外面流浪。

    于是各地的昆山百姓纷纷结伴返回自己的家乡。

    等到回到家乡之后。

    发现好处可不仅仅只是这些劝导的同乡的那些。

    首先朝廷确实是修筑撂坝。

    有不少人已经亲自去查看过了。

    确实和同乡的一样,坚固无比。

    随着汛期慢慢过去。

    陆祥也已经紧锣密鼓的开始后续的工作 。

    更是给了这些人 无穷的信心。

    朝廷减免五年赋税的旨意也不是假的。

    并且皇帝陛下就在姑苏一带赈灾。

    皇帝亲自来赈灾,这些百姓得知这个消息之后。

    真的是被震惊的无以复加。

    连皇帝都来了,这事儿还能有假?

    所有人心中的疑虑这一下彻底被打消。

    再也没有顾及。

    除此之外,朝廷还借给这些昆山百姓第一年的种粮。

    因为 如果朝廷不提供给这些百姓种粮的话。

    接下来的夏稻播种都是问题。

    又何谈恢复生产。

    之所以是借而不是免费发放。

    同样也是朱雄英在信中给出的 建议。

    人们总是不会珍惜免费得到的东西。

    朝廷减免的已经足够多了。

    再多的话,很容易激起这些人不劳而获的心理。

    因为他们在外地乞讨这么久,已经有不少人习惯了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

    这种不正之风是万万不能滋长的!

    至于这些稻种的来路,自然就是占城国那些高产的水稻。

    原本朱雄英就有改种占城稻的想法。

    但是 朝廷贸然出手的话,很容易激起逆反心理。

    再了,地分南北,谁也不知道那些占城稻在大明的长势究竟如何。

    昆山灾后重建,正好可以拿来试验。

    不成也只是区区一县,很容易补救。

    成聊话,甚至可以大面积推广。

    大明以后也不用太依赖从外面进来的水稻。

    饭碗问题,还是抓在自己的手里比较牢靠。

    随着这些政策一道道的推行下去。

    整个昆山到处都是热火朝恢复生产的场景。

    并且因为加固堤坝的原因。

    农闲的时候,百姓们还能去挣个闲钱。

    以此来补贴家用。

    一场洪水下来,江南地区完全没有任何受灾的迹象。

    反而到处都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之福

    除了那些想在灾情中大赚一笔的商人。

    此间事了,朱元璋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算是彻底落地。

    原本离京引诱李善长出手的目的也达到了。

    于是朱元璋便带着马皇后等人返回了 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