俊心神俱惊,怎么会?
奶娘明明过,她的儿子先不足,生下来不到半就夭折了,她难过了好久。
因为他的眼睛像鹿一样,就起他起名鹿,还在自己的衣服上绣了一只鹿。
活了不足一的婴儿怎么会给她立碑呢?简直让人毛骨悚然!
俊静下心细想一会,想到了一种可能,应该是她后来又生了一个儿子,为了纪念长子给他起名鹿。
其实她刚到自己身边时也才十八九岁,应该也有丈夫和家人,可能从没人提起,所以自己没有这方面的记忆。
看来自己出事并没有牵连到她,她后来回自己家了,又生了一个儿子。
三十九岁虽然不是高寿,却也算一生平安,还得享伦之乐。
也是,娘亲那会已经基本不许自己见奶娘了,还一进京就让她走。
他好几才能见一次,每次只能匆匆几句话。
没想到因祸得福,反而救了奶娘一命。
墓碑上刻着承宗十四年秋八月初二,现在是承宗七年冬,那么她是不是真的还活在这个世上?
自己还能找到她吗?可惜想不起坟茔的位置了,梦中的情形也告诉他,不能去打听奶娘的下落,那里可能也张着网。
这个梦也太真了,原来她叫赵芳华,名字真好听。
可是她的儿子怎么会随母姓?难道她们夫妻同姓?也并非没有这种可能。
那个笑起来眼睛像月芽的彩月姐姐,活泼又爱笑,为了救他被娘亲打的只剩一口气,她真的没命活下来吗?
彩月姐姐姓什么他都不知道。
他再次抹去脸上的泪水,一连抹了好多下,拿起一本道德经无声地诵读起来。
第二早上,他象往常一样早起上山练功。
借机去昨夜梦里烟火弥漫死伤遍地的地方转了一遍,还把他们“葬身”的悬崖查看一番,却没有任何异样。
又找借口见了梦中惨死在他面前的人,也一个个生龙活虎谈笑风声。
风止师叔也在认真的做早课,他比梦里要年轻的多,依然是整洁温和削瘦的模样。
于是彻底放下心来,那只是一场梦,梦醒了就过去了,谁能把梦里的事情当真呢?
然后放松心情去陪师祖吃早饭。
云隐依旧乐呵呵的给他倒了一杯茶:
“这段时间京中有什么纸上不能写的八卦?”
一般关于皇家和宗室嫡支的事可以私下,但不能明目张胆地公开谈论。
更不允许随意出现在各种话本子和报细刊上的,戏曲、评书都不校
如果要写,那必须改名换姓掐头去尾,几乎让人看不出所指何人所言何事,也失去了八卦的味道。
比如“枝上柳绵吹又少”,听那段时间的话本子,哪怕是描写春的景色,也不敢出现“柳绵”两个字。
泰安郡王的事人人相传当作笑料,却没人敢在风口浪尖上明目张胆地抹黑皇上。
云隐能问,指的就是皇家的事。
于是俊一五一十了泰安郡王的事,有些话他实在无法宣诸于口,但意思是表达到了。
“现在京城都在传泰安郡王让志便猖狂,山鸡上架装凤凰。
该学的一样不学,所有毛病都学齐全了。
皇上可能觉得对这个儿子有亏欠,只能好言劝,从不乱发龙威教训他,越发纵得他不知高地厚。
听宁皇后想收他为记名嫡子,所以他就与承恩公凑在一起,吃喝玩乐溜鸟逗狗惹事生非。
后来皇上没法子,令承恩公禁足三个月,并且一年不许进宫。
还不顾宁皇后反对,把泰安郡王隐姓埋名送到外地一家封闭的书院上学去了。
又安排得力的人保护照顾,等成亲时才许回京,然后直接送去就藩。
如果他乖乖听话改邪归正,等成亲时就封为亲王。
再赐几个美貌温柔的名门闺秀为正妃侧妃,封到繁华富庶之地做藩王,让他享一世荣华富贵。
若是继续任性妄为,不体谅君父之心,一辈子就做个郡王。
将来就挑京中最凶最丑的女子赐给他,封到最偏僻荒凉之地,不许再踏京城一步。
泰安郡王毕竟是个孩子,听还是害怕了,乖乖地去了外地读书。”
云隐哈哈大笑,这京中真是一如既往地热闹。
他一面听着,一面不动声色地观察俊的神色,却有些不确定了。
蔡俊——柴峻?蔡第——柴迪?
俊到底是什么身份?
如果他真的是那种身份,为何提起皇上的糗事如此平静无波,就像是毫不相干的路人?
提起皇后也是毫不带感情的“宁皇后”,连皇后娘娘几个字也不肯称呼,仿佛与他们俩任何关系也没有?
他身上唯一的信物青玉锁也再普通廉价不过,纯粹是民间孩子戴着玩的,还磕了一点。
如果真的是柴峻,这种东西怎么能戴在他的脖子上?
难道那出现的第三颗帝星其实是应在泰安郡王身上?
算了吧,已经费心遮掩了就遮掩了,世事皆有因果,不定也是意。
那颗辅星出现的也太早了吧?哪有主上尚未明,辅星先显灵的?
难道是君王未动,文武先行?
算了,辅星现在只有一颗,也看不出文武,也弱如萤火,更不知道应在谁身上。
不定是皇上为了保护泰安郡王,提前给他铺路子,私下安排了厉害的人随行,这个辅星就应在他身上。
世事难料,人心难测,也许皇上偏偏就选中了这个出身最低还长在民间的泰安郡王。
无论俊是什么身份,都是他和有尘的徒孙,这一点永远不会变。
俊丝毫不觉,依然欢喜地着:
“师祖如果喜欢听,以后有这些不能宣于纸笔之事,我就写下来送给师祖。”
他这个人太古板无趣,写出来的就跟记事本子一样没看头。
如果让灵儿和子然一起编撰润色,他记下来改一改,看起来一定很热闹很有趣。
云隐摇摇头:“与皇家有关的事还是不要写了,免得不心被人看到带来麻烦。
真的有什么大事,你派人来一声就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