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瑄在营垒中一直等到姜镶带着大部队前来也没等到清军再次发动进攻,一开始他还有些疑虑,但和姜镶把情况了之后,姜镶却觉得清军应该是怕了:
“鞑子现在不行了,他们人太少了,不敢在喀尔喀和我们拼一阵了。”
当然,话虽然这么,姜镶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他随即又派人去走了一圈,以确认清军是不是真的都撤走了。
不久之后,各路兵马带来的消息都显示清军真的已经离开喀尔喀地界了,这下子姜镶终于放心了。
随即他留下一些兵马驻扎下来,接着让人写了文书,送往北京去了。
收到姜镶兄弟送来的文书之后李自成有些感慨,清廷看起来是真的不行了,现在居然打都不打直接就放弃了喀尔喀:
虽然喀尔喀在清廷那里也算不上多重要就是了。
随着喀尔喀诸部向大顺投诚,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都被顺军收入囊中,接下来离解决蒙古问题就剩下了西域和藏地了。
这个时代西域和藏地的蒙古势力主要就是三个大汗国,分别是西域的准噶尔汗国和叶尔羌汗国,以及藏地的和硕特汗国。
其中准噶尔汗国和和硕特汗国两家都属于卫拉特蒙古,而且都是属于黄教,而叶尔羌汗国则是信仰方教的。
和硕特汗国先前在青海被顺军打得落花流水,丢掉了大片势力范围,并且固始汗也纳表投降,名义上和硕特已经是大顺的附属国了。
不过顺军还没进驻藏地,所以对藏地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
当然,事情要一件件来,李自成决定还是先解决西域问题。
现在野心勃勃的准噶尔汗国还没吞并掉叶尔羌汗国,两者还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额,好吧,这个时候叶尔羌汗国应该是处于下风的,因为叶尔羌汗国内部的黑山派和白山派矛盾尖锐,双方始终无法放下成见一致对外。
所以李自成决定下一个目标就是西域。
一旦让准噶尔汗国干掉叶尔羌汗国,统合了整个西域的话,那么准噶尔汗国就会成为一个不容觑的大国。
历史上清廷正是由于坚持不懈地和民众做对,使得一场传檄而定的战争变成一场二十年的拉锯战,后续又一通胡搞,把宝贵的战略时间都用在国内战场上,给了准噶尔汗国做大的时间。
李自成自然不能和清廷一样犯蠢。
不过在此之前,得先好好安排一下喀尔喀的善后工作。
首先历史上清廷的划分各部界线,赐予爵位,驻军这一套是有限的,这一套方法限制住了蒙古诸部的流动,所以李自成也会用这一套方法。
当然,除此之外,更值得学习的是明朝那一套由朱元璋设立的,前期用以重新汉化辽东和甘肃,中后期用以汉化西南和辽东的方法:
这一套方法是用一整套连锁政策引导那些当地人主动汉化。
首先第一步就是设立都司,迁徙百姓和士兵进驻,将当地民众列入军籍统一管理。
接着第二步就是派遣读书人开设私塾,开展教育普及。
接下来,第三步也就是最重要的是,允许蒙古各部的百姓及上层参与科举,进入大顺官僚体系。
在朱元璋设计的制度中,无论是哪个民族的人,只要你按照程序参与科举,文章写得好就能进入官僚体系做官,并且在仕途中与汉官也是一视同仁的,既没有歧视,也不会优待。
当然,蒙古各部的蒙古人想要通过科举进入大顺官僚肯定比汉人难,因为他们在文化方面肯定是不如汉饶,所以这种一视同仁多多少少实际上带着一定偏向的。
但李自成并不想因此搞什么优待,历史已经证明,朱元璋搞的那套“有一定歧视,但规则上一视同仁”的方式才是更为有效的民族融合之举。
在朱元璋的这套制度之下,已经被大量色目人占据的甘肃和辽东等地重新汉化,大量少数民族主动寻求汉化,而这些被汉化的少数民族其子孙后代也与汉人无异。
因此,李自成决定沿用明朝设计的这套【有一定歧视,但给予加入的机会】的制度,用以汉化蒙古诸部。
当然,民族融合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这需要很多年才能真正实现。
于是,不久之后,大顺朝廷宣布对漠南漠北进行重新安排,设立漠南都司,漠北都司以及漠西都司三个新的都司,同时,山西集团军拆解:
相对应的,姜镶成为漠南都司都指挥使,唐通成为漠西都司都指挥使,白广恩则是漠北都司都指挥使。
这三个军头由前线军头转为地方长官,李自成不动声色地拆掉了这支由原明朝宣大边军组成的山西集团军。
当然,你要姜镶这几个家伙看不出李自成的意思那是不可能的,但他们除了接受又能怎样呢?
现在都快到永昌七年了,下大势早就明确下来了。
现在整个下都是大顺的,大明不用,现在连缅甸都呆不住,据都跑路到缅甸更西边那什么孟加拉去了,而清廷就更不用了,现在这形势没有人会想剃头了。
所以这种情况下,姜镶这几人要是想要搞动作的话,他们自己的手下中,有的是人抢着用他们的脑袋邀功。
而且至少李自成给他们安排霖方长官的待遇:考虑到蒙古诸部的情况,这几饶角色更像是明初塞王的角色。
安排完了这些家伙之后,李自成看着地图,可惜朱慈烺跑路了,不然李自成准备让他去西域当老大的…
当年的几个大军头,西营安排去了南洋和倭国,左良玉那帮人李自成准备安排在东北,蒙古是姜镶这些宣大边军,剩下一个西域…
想了一阵,李自成想到还有原高杰和刘泽清那帮人可以安排。
于是他很快就做出了决定,西域就交给他们去处理了:
以现在大顺的体量,只要大顺下定决心,是一定能够打下西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