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50章 大力发展纺织业
    对于乔玄的想法,孙坚和常威都并不在意。随着会稽特产名扬下,肯定会有很多人来宁波城打探消息,他们只要把各项产品的核心技术牢牢抓在手上,其他的压根也不怕别人看。

    就在香香带着吴国太、大乔三女逛街时,常威也带着哼哈二将去到了作坊,打算让来福把珍妮纺织机给研究出来。

    百姓的四个基本需求,衣食住行,现在宁波城百姓食已经解决了,住也凑合过去,行则是个长远的大工程,唯独衣还是要依靠大量进口,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加上百姓现在手上有钱了,这方面需求也就越来越大。

    这么能赚钱的行业,常威当然想把它掌握在自己手中啦。

    起来,珍妮纺织机的原理并不复杂,就是将横着的单个纱绽改为竖着的八个纱绽,效率一下子增加到原来的八倍。

    常威时候在农村便见过奶奶用过这些纺织机。所以吩咐来福搞一台现在百姓家中的纺织机回来,便开始左看看右看看,不断提出自己的建议。

    虽珍妮纺织机是在1764年,由英国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

    但早在珍妮纺织机发明之前的四百年前,中国已经有了类似的纺织机,效率甚至比珍妮纺织机还要高,可以同时纺32个纱绽。

    这种纺织机被记载于1313年的《王祯农书》上,大约长6米,宽1.5米,同时纺32个纱绽,用人力或畜力驱动,一可以纺出棉纱将近120斤,远远超过四百年后的珍妮纺织机。

    可令人遗憾的是,这种领先世界的纺织机并没有流传下来,明朝中后期便已失传,更没有像珍妮纺织机那样,促进整个英国的机器生产,为中国打开科学和工业之门。

    除了32绽纺织机外,《王祯农书》还记载或复原了不少古代的机器,比如西晋发明的“连磨”,由西晋人刘景宣发明,可以用一头牛同时拉动八具石磨。王祯成功复原了这种“连磨”,并制造出实物。

    如果《王祯农书》上的机器和农具都投入使用,中国农业甚至整个中国社会的面貌都有可能发生改变。但是,为什么也没有发生呢?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这样先进的机器没有在中国普及?理由其实也简单,在劳动力饱和的古代中国,节省人力的机器注定不会有前途,与其造新机器,不如多用几个人,人工比机器便宜啊。

    因此,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发明,大部分都是超越人力、克服自然障碍的新技术,单纯提高效率的并不多。无论是生产者,还是官府,都不太喜欢减少人力的发明。

    明朝后期,苏州、松江等地区出现一些上万工人规模的大型纺织工厂,如果改用32绽纺织机,用的人不是可以减少一大半吗?这才是问题所在,纺纱效率提高几十倍,工人只需要原先的几十分之一,剩下的工人不就失业了吗?

    事实上,珍妮纺织机刚刚出现时,也遇到过类似问题,很多纺织手工业者纷纷捣毁夺走他们饭碗的珍妮纺织机,迫使发明者哈格里夫斯一家流落街头。但是,英国人坚持下来了,使珍妮纺织机得到推广普及,并由此引发了工业革命,中国则没有做到。

    而这种顾虑在宁波城中压根不用担心,因为现在宁波城中人手极度短缺,而且大多百姓生活都过得去,不用靠女人纺织赚钱来活下去。

    至于常威为什么要发展纺织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是要解放所有生产力,现在宁波城正处于高速发展中,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人多力量大,让女人也加入建设大潮中,这样子宁波城才能快速蜕变,成为一个工业化城剩

    其次,大力发展纺织业,也能提高妇女的地位,而且还可以提高家庭收入,有利于自己房地产行业等各行各业发展,促进经济繁荣。

    同时,一旦珍妮纺织机诞生,必然会摧毁其他势力的农经济,毕竟其他地方不像宁波城,到时常威再顺势发展种桑和养羊产业,让其他势力成为自己的原材料供应地,这有利于会稽对其他势力的渗透和控制。

    而且只要纺织业发展起来,必然会让大量铜钱流入宁波城,这样子有利于以后汇丰钱庄发行纸币,因为想发行纸币,必须要有大量的铜钱作为后盾。

    虽然常威只有半桶水,但有时候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重要,有了常威的指导,来福带领工匠只用了不到两个月便把珍妮纺织机的成品弄出来了。

    试验过成品的常威,当即拍板让诸葛瑾大建纺织厂,并派人大肆收购蚕丝、苎麻等原材料,一下子导致会稽郡、庐江郡、豫章郡等几个地方原材料价格暴涨。

    而孙坚知道哈士奇集团的动作之后,也马上安排糜竺跟上,可没过几,糜竺便跑来叫苦道:“主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