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2章 第二次经筵,官家赏了个庄园
    第二次再去宫里,苏过便没有上次那么紧张了,不能参加贡举,能用这种方式在皇帝面前多刷几次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宫门外正好遇到范纯仁,苏轼连忙带着苏过上前问好,他比苏轼年长十岁,为人和政治倾向与苏轼较为类似,都是那种比较务实,不参与党争的温和保守派。

    范纯仁笑道:“子瞻有子如此,真让人羡慕。”

    “尧夫兄可别捧他了,”苏轼也笑道:“尽在这些道上面花时间,虽有些成绩,却也难免耽误学业。”

    下的父母都是一般,起孩子来,总是谦虚中又带点骄傲,装出一副怒其不争的样子。

    范纯仁笑道:“子瞻这话可不中听,我看五郎着实做得不错,棉花一物我上次听你介绍了一遍,便觉得大有可为。”

    苏过上前谢过,道:“世伯谬赞,不过还是得等明年收获之后,才好是否真的利民。”

    试种的这个过场还是要走的,不然显得自己轻浮,苏过自然知道河南这一块是可以种棉花的,虽不如新疆,但新疆眼下还在西夏和回鹘人手里呢。

    范纯仁点头笑道:“老成持重之言,不过我看好你。”

    范仲淹在世时,评价自己的几个儿子,谓“纯仁得其忠,纯礼得其静,纯粹得其略”,颇为中肯,范纯仁在道德方面与其父类似,廉洁勤俭,平易宽厚,又不失原则,不屈从。

    三人笑着入了宫,到了延义阁,便各自安坐,静候娘娘与官家的到来,当然,苏过还是站着,带进来的棉制衣物也交到了宫人手里。

    很快人便到齐,还是上次那些老面孔,大家寒暄数句,娘娘和官家便到了。

    流程还是一样,常规的授课结束后,茶歇时间,内侍搬上从高俅那里取来的棉花棉絮,又将苏过刚才带进来的棉袄棉鞋棉手套一并摆上,喊道:“近有翰林学士知制诰苏轼呈上棉花一物,乃是其三子苏过自儋州得来,言有御寒之奇效,今日特召其前来明。”

    苏过闻言先看了下刘挚,见他目光平视,毫无反应,这才上前应答,道:“是,棉花并非新进的舶来物,南朝时便由大食人或是竺人带入中国,《梁书》中记载的的高昌国白叠子也是此物。”

    着又将自唐朝起棉花如何被当做花卉之类的历史讲了一遍,都有史料佐证,在场众人无不点头。

    皇帝问道:“既然一直都是种在花园里,那你是如何发现它能御寒的呢?”

    这个苏过早有准备,但凡不好回答的事一律推倒古书上,毕竟古籍那么多,大家没看过也很正常,所以他答道:“我昔日在王荆公门下学习时,在一本古书上看过相关介绍,前段时间听儋州的黎人有大量种植的,便差人去拖了几车回来试了试,方知记载果然不虚。”

    “是什么书呢?”皇帝好奇道。

    苏过遗憾道:“未有书名,后来那本书也不慎遗失了,实在可惜。”要的就是一个死无对证,反正失传的书那么多,也不差苏过杜撰的这本。

    皇帝又指着未剥开的棉花和弹好的棉絮问道:“这是要加工后才能使用?”

    “是,”苏过答道:“需要先去籽,再弹得蓬松些,才能塞进被子或者衣物里面。”

    众人也都上前看了看,又试了下效果,当然只能是伸手进去了,毕竟都是女款的,范纯仁问道:“慈棉制品可用多久?”

    “不好,”苏过坦诚道:“关键是要防潮,如果保存得当,一、二十年肯定不是问题,当然,我指的只是里面的棉絮,外面的布匹并无特殊,也可以更换。”

    范纯仁点点头,如此来,便不担心需要大量田地来种植了。

    皇帝也道:“就看产量如何了。”

    苏过解释道:“我已取得种子,只等开春后种下,在东京附近产量自然不会太高,此作物喜光照,最好的种植地是西域。”

    众茹点头,倒也不是很担心产量一事,棉制品既然无需年年更换,需求终究是有限的,不必担心农户们为图利润放弃种植粮食。

    大宋在土地政策上比较宽松,可自由买卖田地,所以许多人卖了祖产去城里,既得了钱,又能另找一份不错的营生。在商业氛围浓厚的大宋,大臣们不担心棉花的出现会破坏粮食种植,类似把良田拿来种桑树这种事,已经绝迹千年了,现在的人不会如此短视。

    况且朝廷也不会完全不管,到时候自有农署的人会跟进,这都是后话了。

    不过苏过为了进一步减轻大家的顾虑,还是解释道:“种棉花的好处也不仅是可以用棉絮御寒,它的杆晾晒后可以生火,种子以后多了还能榨油。”在苏过的记忆里,农村很多地方到了秋冬季节都是烧棉花改,那时候还是土灶的下,也还没有空气污染这一。

    着上前,掰开棉花花瓣,取出棉籽放在桌案上。

    众人更觉惊喜,皇帝笑道:“如此一,真让人期待。”

    “不过棉籽油并不宜食用,”苏过也得实事求是,总不能为了推广棉花而隐瞒事实,道:“拿来做灯油倒是无碍的。”

    范纯仁问道:“不宜食用可是指它有毒?”

    如果是有毒的话,这个性质便完全不一样了。

    苏过有些尴尬,道:“算不算有毒我不好,但是长期食用会损伤身体,尤其是影响生殖能力。”

    这个时代可没有精炼技术,苏过暂时也没有往生物化学方面发展的兴趣,所以棉籽油的食用问题是解决不聊。

    众人皆松了口气,那倒还好,不致命就是底线,不然朝廷可不敢全面推广,因为很难保证百姓不会误食。

    老迈的吕公着这时才笑道:“只能做灯油也是好的,到时候让各地府衙加强宣传,减少百姓误食的风险便是了。”

    有没有毒,也得看剂量话不是?棉籽油的毒性,终归还是在朝廷的可控范围之内,加大宣传,让老百姓知情便可以了。

    不苟言笑的吕大防也在一旁默默点头。

    这时候的油虽然不稀奇,但还是很贵的,像书里常出现挑灯夜战的穷书生,其实是不太可能的,真是穷书生根本买不起每晚的灯油,不然哪里会有凿壁偷光和囊萤映雪的故事。

    皇帝又道:“听你最近在买田庄,打算明年开始种植棉花。”

    “是,”苏过答道:“总要花一年时间来验证下,才知道该如何最好地利用此物。”

    几人都点点头,皇帝起身到后面太皇太后处低语了几句,苏过偷瞄了两眼,隔着帘看不清楚娘娘的表情,似乎点了几下头。

    皇帝出来道:“既是如此,便在北郊的皇庄分出一块地来,交由你做试验。”

    苏过没想到着着又出意外,要是宫里赏块地给他,他自然美滋滋地收下了,可只是借给他用,那不是给官家当佃农了吗,他自然不乐意。

    不过他还是先看了眼他爹,发现苏轼正在摇头,于是答道:“怎敢拿皇庄试验,多有不便,田庄一事我已有眉目,朝廷到时也可派人跟进记录,我保证不作假不藏私。”

    皇帝似乎没想到苏过会拒绝,愣了下,不过很快反应过来是苏过理解差了,笑道:“你上呈此物有功,朝廷也该嘉奖,所以赐你一座庄园。”

    苏过这下想答应了,毕竟也不是白拿的,又看了眼老爹,还是在摇头,只得道:“此事还未有定论,不敢言功。”

    皇帝发现了父子俩的沟通,笑道:“内翰不可阻拦。”

    赵煦其实是很喜欢苏轼的,历史上苏轼后来外放去杭州,他偷偷让人带茶叶给苏轼,还专门嘱咐不要让别人知道,可惜亲政后,感情被立场掩盖,非此即彼,再也顾不上这份师徒之情了。

    被官家点名,苏轼只得上前道:“苏过年少,棉花之事还需谨慎,官家不可如此重赏。”

    皇帝正准备什么,帘后传来太皇太后的声音:“官家一片心意,卿不可再辞。”

    苏轼忙拉着苏过谢恩。

    娘娘又道:“经筵既已结束,大家可自行散去,苏卿父子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