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0章 新党的试探
    在苏轼为售书给高丽一事极力抗争的时候,两位御史又出手了。

    除了以往的老生常谈外,新加的罪名是苏轼兄弟追回宫里和三省下发的诏令,是不尊重子的表现。

    之前再次提及的黄河改道一事,被苏辙拦了下来。

    要这言官确实一代不如一代了,这次的指责实在水准太低了,哪怕是想看苏家笑话的人也直摇头,放弃了支援,结束了这轮攻势。

    官家直接下令,将这两位无中生有的御史贬到地方去当转运判官,他们的上司御史中丞李之纯仍觉得不够,上书表示处罚太轻,最终改判到军州去了。

    这明显是在气他们丢了御史的脸。

    能够体现言官战力的苏辙、梁焘和刘安世那一批人,如今都身居高位,很少亲自下场了,所以台谏体系眼下都是庸人把持,以至于想谋晋升,还把自己搭进去了。

    或者也可以,从台谏都加入党争之后,大宋的言官系统便已经崩盘了。

    苏过不知道在本本上记录了多少要改进的地方,可他还没到高位,不能随时影响到赵煦,所以很多事情只能先放着。

    这次的高丽人买书一事,他和苏轼的态度一样,有些书是不能卖给他国的。

    要是高丽人要买的是苏轼诗集或者花间集那类书,苏过不收钱都愿意送给他们。

    赵煦亲政后,并未急于表露出绍述的意图,而是依旧延续了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的执政方略。

    苏过知道赵煦在等风来,但现在还不是时候,他写信给章惇,表示自己已经在争取机会了,但娘娘还在,许多事情不能做得太过。

    但有热不及了。

    淮南路提点刑狱、新津人张商英,上书为蔡确鸣不平,同时表示官家既然亲政,就当继承先帝的新法,方为孝道。

    张商英在熙宁变法期间,受章惇提拔,得到王安石的重用。

    元佑元年,旧党上台,尽废神宗之法,张商英当时便提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示先帝陵土未干,就变更先帝之法,实为大不孝。

    所以才有了司马光“以母改子”的那套歪理。

    张商英愤怒地给苏轼写信,要求苏仙帮忙将他调到御史台任职,他要邪呵佛骂祖”之事,就是要无所畏惧、和司马光等人血战到底的意思。

    不过这话被吕公着知道了,直接将他撵出了京城。

    至于他为什么给苏轼写信,一来大家都是蜀人,新津(今成都新津区)属于蜀州,二来他和苏轼都信佛,还有诗文相酬。

    不过苏轼没帮上忙,反而让吕公着知道了信的内容,使张商英被贬出朝八年。

    苏过一脸狐疑地看着他爹,问道:“当初不会是爹爹将书信内容告诉吕申公的吧?”

    苏轼尴尬道:“我当然不会这么做,只是收到信后,与人起过这个事,不知怎么就传出去了。”

    和苏过想的差不多,苏仙不是告密的人,但也不是能保守秘密的人。

    就他那套下都是好饶逻辑,根本就不懂看人话这个道理。

    苏过又问道:“朝廷准备怎么处理他?”

    “目前还没定,”苏轼叹息道:“他这么急不可耐地跳出来,处罚肯定不会轻的。”

    这点苏轼倒是看得明白。

    眼下娘娘还在,朝中重臣又全是保守的旧党,肯定会拿张商英这个典型出来,杀鸡给猴看,让其他新党分子老实点。

    苏过也有些头疼,才写信劝了章惇,但防不住还有别人。

    不过这也是个机会,蔡确的死和张商英的上书,能让朝中重新审视新旧两党该如何相处的问题。

    苏过向老爹请教:“有没有官职和我现在差不多的位置,但是能经常见到官家的那种?”

    苏轼一听这话都乐了,要不是自家儿子,高低得“你进宫当内侍得了”。

    “我可是出于公心,”苏过见他爹那副模样,忙将中元节那晚劝官家严惩杨畏的事了,补充道:“要不是我,官家和娘娘的关系可就更差了。”

    苏轼想了想,道:“也有些道理,不过你资历还是太浅了,军器少监都勉强,入馆阁不太可能,你要是早听我劝参加制科考试,那就容易多了。”

    现在也不是讨论是否选错路的时候,不过苏过明白了父亲的意思,最容易接近的位置是集贤殿修撰,皇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见到赵煦的机会自然不少。

    不过那个是正六品的贴职,就是兼职,只有卿、监才有资格兼任,苏过眼下倒是个监,但只是个临时的军器少监,根本不够格。

    好在问题不大,只要自己搞出点成绩来,把军器少监前面的权字去了,临时工转成正式工,或者干脆替了沈括的位置,那就妥妥地可以去兼职图书管理员了。

    苏轼见儿子的兴奋样,问道:“怎么,你有把握很快再升一两级?”

    “早准备着呢,担心太引人注意,所以一直没拿出来,”苏过笑道:“爹爹你忘了,我的上级是沈存中,只要我做出点什么,他肯定会为我请功的。”

    苏轼怒道:“有你这么为朝廷效力的吗?还藏着掖着。”

    “这也是没办法,树大招风。”苏过是真无奈,身为苏家人,而且又太年轻,如果再不低调点,很容易被攻击的,就算赵煦信任,也指不定把自己调到别的位置上去了。

    苏轼这才意识到自己是真的挡了苏过的路,叹道:“再过几月我便申请外放越州,朝廷不同意,我就遂了你的愿,申请致仕好了。”

    见老爹一脸萧索,苏过笑道:“不用,爹爹耐心待到秋后,我有把握让官家同意您去越州。”

    他已经都打算混到赵煦身边了,这点事不算难,况且将苏轼留下的是太皇太后,赵煦根本不在意苏轼的去留,而且苏轼在朝中的存在感很低,并不是什么不可或缺之人。

    苏仙点点头,这次没有嘲笑儿子大话。

    在苏过回到军器监,打算弄一次成果展的时候,赵煦也驳回了宰执们要求严惩张商英的决议。

    这是他亲政后第一次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