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慎闭目思索良久,将自己的想法了出来:
“要让麾下的将领臣服于自己,首先要做到恩威并施、赏罚分明,有功的嘉奖,有过的惩罚,做事不能太偏心;其次要给予手下足够的好处,赐给他们官职爵位、良田美宅,让他们感觉跟着自己有前途……”
“还有就是要学会制衡之道,绝不能让某人一家独大,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齐慎能开口对李振出这些话,已然是把对方当做自己的心腹了。李振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但是齐慎方才所的这些答案,全都不是他想要的。
对方叹了口气,摇头道:“主公方才的这些,当然都有道理,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
“那最重要的是什么……还请兴绪教我。”齐慎愣了愣,不解道。
“是兵马!是实力!”
李振提高声音,眼神定定地望着齐慎:“主公,想要别人臣服于你,别的什么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永远是这个!”
“孤已经有十七万兵马了,难道还不够多?”
“那十七万兵马,是主公麾下那些将领的,不是主公您自己的!”
“啧……”齐慎听到这里,总算明白对方的意思了,咂舌道:“兴绪,你是想,让孤自己亲自执掌一支兵马,威慑周边臣属?”
“没错,正是如此!”
见齐慎理解了自己的意思,李振总算心怀大畅,自顾自地笑了笑,随后眉头慢慢又皱了起来:“主公麾下将领众多,这些人手中本就握有上万兵马,主公又把他们封到各地驻守,时间久了,难免会有人心生妄念。”
“不会吧,他们对孤向来忠心耿耿,无缘无故,怎么会想着背叛孤呢。”齐慎咽了口唾沫道。
“现在不会,不代表以后也不会。”李振摇头道:“主公自己所在的治所,不过只有区区三万兵马,其中的一万多人还是原来的牙军,对主公根本谈不上忠诚。”
“万一有朝一日,其他藩镇发兵包围汴州,周边的将领们找借口故意观望,迟迟不来救驾,城内的牙军再趁机起事,届时内忧外患,主公拿什么来应对呢?”
李振到这里,话锋一转,正声道:“卑职为主公计,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力扩军!趁现在时间还足够,主公应该建立一支直属于您自己的亲军!”
“可孤的麾下,已经有一支五千饶亲军了……”齐慎犹豫道。
上次齐慎统兵离开长安前,有五千长安子弟自愿加入齐家军,后来到了河阳军,诸葛爽又送了他三百甲士。到达汴州城后,齐慎把这些缺做亲兵,全都编入了麾下,交给杨师厚统领。
“五千怎么够?”
李振闻言,撇了撇嘴,不以为然道:“依照末将看,至少五万!不,五万都还少,至少要有十万兵马!”
“主公试想一下,周边众将,手里不过才一两万的兵力,主公一个人就有十万,到时候谁想造主公的反,岂不是螳臂当车么?”
“主公若能拥有十万兵马,不但城里的牙军不敢造次,就是其他藩镇也会十分忌惮,不敢直接向汴州城进攻,就算真的有人进攻了,汴州附近的将领,担心事后遭到清算,届时也不敢不来救驾。”
“嘶……你得有道理,很有道理。”
齐慎听到这里,突然悟了——这不就是五代十国特有的禁军制度吗?
五代十国是武人争霸的时代,由于武将叛乱的事时有发生,基本上每一国的君主,都会大力发展自己的禁军,以保证中央的实力随时可以碾压周边。
以朱温为例,历史上对方建立后梁,除了沿袭唐朝的“子六军”外,还自创了一支“侍卫亲军”,两支军队共同组成了后梁朝廷的中枢力量。
朱温的六军,包括左右龙虎军、左右武军、左右羽林军、左右威军、左右神武军、左右英武军,共计十二支部队。
侍卫亲军则包含了左右龙骧军、左右神捷军、左右神威军、左右兴军,共计八支部队。
其实在朱温登基称帝,正式创立禁军之前,对方在其麾下就已经创立了许多军号,包括长剑军、长直军、衙内军、坚锐军、夹马军、突将军等等。
这些军号,基本都是朱温就任宣武军节度使时创立的,后来大都被改编进了“子六军”以及“侍卫亲军”之郑
后梁政权灭亡之后,这些制度并未终结,反而被后续的几个朝代继常“侍卫亲军司”渐渐地还被分成了“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到了后周时期又出现了“殿前司”,统称两司三衙。
两司三衙的机构和制度,后来通通被北宋继常
北宋君臣汲取了五代十国的教训,不但继续奉行五代以来“强干弱枝”的政策,不断削弱地方实力,而且还变本加厉。赵匡胤统一下后,直接将全国数十万的精兵,全部集中起来,统一划归中央掌管,称之为“禁军”,而留守地方的则称为“厢军”。
应该赵宋王朝如此做法,确实是卓有成效的,从此之后,地方再也没有与中央朝廷叫板的实力了。
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地方的军事力量越来越孱弱,一旦出现点什么风吹草动,或是有敌国入侵,或是境内发生叛乱,地方官员便无力应付,需要中央专门派兵镇压。
古典华夏自秦汉延续到大唐的丰沛武德,就这样一点点被消磨殆尽。
“唔……想得太远了。”
发现自己居然从唐末一口气想到北宋去了,齐慎赶忙摇了摇头,将思绪理了回来。
“兴绪,你得很有道理,孤确实应该从现在开始,专门组建一支亲军!此事拖延不得,明孤就开始着手,到时还需要你从旁协助,多多帮衬!”
以后下会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以后要考虑的事,现在的齐慎管不了那么多。
不管怎么,自己手里肯定要有一支亲军,不然别一统下了,将来怎么死的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