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四十章 化肥来了
    其实不但隆庆有这个疑惑,其他跟秦朗对赌的乡老和官员都是在这个问题上翻了车。

    他们以为肥力已经足够了,放更多就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才不相信秦朗的法子可以让收成提高三倍。

    三以后,十个大缸用铁框架起一字排开,每个大缸里面都是满满的绿矾石,大缸的下面点燃了柴火慢慢加热,每个大缸上面又倒扣了一个缸,边缘密封好。

    除了曾平、柳怀乡的乡老外,许多村民也来这里看热闹,另一边是土砖混合造的炼焦窑炉,窑炉上只留了一个烟囱。

    烟囱上面并不是开口的,而是一根铁管子一直通到另外一个巨大的水缸旁边。

    此时乡老们都是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不太相信这些石头烧烧就能有用,但是太子殿下亲自动手,又给此事增添了几分佐证力。

    隆庆跟农民一样,也下场干活,甘愿受秦朗指挥。

    因为是很关键的项目,隆庆觉得自己既然要搞明白,就应该参与其中,高高在上坐在那里未必就能学会。

    绿矾石受热后就开始慢慢融化,但被密封的大缸封住水汽无法逃脱最终沉淀在缸底成了浓硫酸。

    这个过程很慢,但是大家都有足够的耐心,秦朗告诫干馏绿矾石的农人,千万要离那个缸远点,万一不心裂开了,里面的液体泄露出来,就是致命的东西。

    农人们也很心,都是拿着长木杆加柴,离大缸远远的。

    估计时间差不多了,秦朗吩咐暂停烧火,让大缸慢慢冷却。

    隆庆指着旁边装了大半缸水的水缸问道:“这个是做什么用的?”

    秦朗再一次叮嘱隆庆:“将来你自己搞这个东西的话,千万记住要离远一点,顺序不要搞反。记住水缸不要动,用烧出来的缸往水缸里慢慢添加。”

    浓硫酸稀释成稀硫酸的过程如果搞错顺序是很危险的,如果把水倒进浓硫酸里,会立刻造成飞溅。

    因为一公斤的浓硫酸就足以使唤两公斤的水瞬间沸腾,水会挟着硫酸四处飞溅,然后就是一片惨剑

    所以秦朗再一次叮嘱隆庆,水缸不要动,就放在那里,把烧出来的缸往水缸里加。

    等烧好的缸彻底冷却后,先是去掉缸边的密封泥,然后慢慢移开上面扣着的缸,里面剩下的液体,就是浓硫酸了。

    秦朗特意让人制作了一个巨大的木框,把缸放在木框里,然后大家一起抬着木框移动这些浓硫酸,以免因为缸体破裂而造成人员伤亡。

    装满了水的水缸两侧用土堆起了两个高台,大家站在高台上慢慢倾斜木框,缸里面的浓硫酸就慢慢流淌了出来。

    隆庆站在一侧高台上,扶着木框,让大缸保持一个倾斜的角度,果然,缸里面黏稠的液体就流入了水缸之郑

    秦朗在一旁对隆庆:“记住,加水的缸要七成满,然后就一直往里面加,加满就行了。”

    于是隆庆就带着农人一遍又一遍的往缸里面加浓硫酸,直到缸满为止。

    此时这一缸水已经变成了一缸稀硫酸,十分的危险,但是相比浓硫酸来,危险性相对了一点点。

    秦朗看着大缸,脑海里不由自主的浮现出把某些东西扔进缸里的画面,他赶快摇摇头,把这些阴暗的想法驱逐出去。

    接下来就是真正制备硫酸铵的阶段,为了防止溢出,把满满一缸稀硫酸折成两缸,然后点燃的塞满煤石的炼焦窑炉,大量烟气会顺着铁管进入到了缸郑

    当一缸稀硫酸与氨气反应完成,生成硫酸铵后,会有沉淀产生并且溶液的ph值趋于中性。

    秦朗的办法还是通过极少量的毛发进行测试,投入缸中不消解就算是反应完成了。这样对溶液本身也没有多大影响。

    隆庆看到秦朗观察缸里的溶液,兴致勃勃的问道:“接下来是不是把这缸水浇到田里面就行了?”

    秦朗摇了摇头:“还不校”

    这一缸硫酸铵溶液反应完成后,就可以直接做肥料用了,但适合于旱田。

    因为这东西毕竟还是酸性,一旦投入水田,在淹水条件下,土壤会严重缺氧,硫酸根离子会被还原成硫化物,而硫化物浓度过高会使植物根系受害而死亡。

    如果用草木灰等进行中和,又会让酸碱反应过程中氮素丢失。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少量多次,间隔施用碱性肥料。

    秦朗把这些硫酸铵溶液全部进了自然晾晒,趁着这个机会,对水田先排水并进行耕耙。

    五月正是第二季稻子准备开始耕种的季节,第一季的稻子收割完毕后,农民自然要晒田,把田里的泥巴翻晒有利于清除病虫害。

    因为秦朗已经要求各家各户准备农家肥,这其中包含了粪肥和泥肥还有厩肥,多种肥料混合在一起,作为基肥使用。

    月朗星稀,忙活了一的隆庆与秦朗边走边笑。

    “很长时间没有这么干过活了。”隆庆记得上一次这么累还是跟着魏武东征西讨的时候,长途行军,但是那种累跟这种累完全是两种体验。

    秦朗道:“施肥只是三环中的第一环罢了,如果要提高产量到极致,至少还要育种和除虫。”

    “但是育种是一项繁琐而漫长的过程,也许要用一代人整整一辈子的时间钻眩”

    秦朗自然而然想起了那位凭着一己之力养活亿万百姓的袁爷爷,没有他用一生去钻研的杂交水稻,可能很多人还在为填饱肚子发愁。

    隆庆道:“育种需要那么长时间吗?不就是挑选长势最好的,颗粒最饱满的留下米粒不就行了吗?”

    秦朗笑笑:“要是这么简单就好了。”

    隆庆沉默下来,按照他对秦朗的了解,他往往是那个能创造奇迹的人,现在武陵的繁荣,南阳的火爆,都证明了这一点。

    尽管他还是对提高产量三成耿耿于怀,却也有一种热切的期盼,希望当一季过后,这片土地上真的能收获三倍的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