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一个‘一夜挽回下春’,敏才你不愧其名呀!”宗敏才作为他的嫡系,启明皇帝毫不吝啬夸赞之词,眼睛里满是对这首词的欣赏之情。
“多谢陛下夸赞,这词臣着实准备了不少时间,非旦夕之作也!”
从这首诗的意境里,大家自然能感受到其所作之时的环境,这贺春词并不忌新旧,只要没出现过他人眼前就成,所以宗敏才表现得很是坦荡。
宗敏才之后,陆陆续续又有四人出来,但珠玉在前,后面的多少都失了分颜色。
“杨丫头,在应书院这么多年,不知我们丰京第一才女,可有新进?”启明皇帝看向杨绮南,眼睛里满是疼爱与欣赏,这可是丰京勋贵高官里用来教育自家孩子的典范。
“舅舅,您可别取笑绮南了,我哪当得起这名?”
启明皇帝却是不依不饶:“你去应书院几年,可别只学了些酸儒之气,今你要是不尽点心,我可要把你嫁出去了!”
杨绮南神情一滞,她不敢赌启明皇帝话里有几分真意,提着青红色的裙摆从座位上走了出来,轻踱了几步,随即开口道:“岁月新春旧,诗情子家。红绵写富贵,翠袖洒风花。”
被暗里稍稍讽刺了下,启明皇帝却丝毫不以为意,反而笑道:“人生大事不可不行之,今舅舅不催你,哪老师也会着急,不过看在你这句‘诗情子家’,舅舅今就先放你一马了!”
杨绮南这诗作得不错,但依旧逊色宗敏才半筹,毕竟一个为精心准备之词,一个为临场发挥之作,虽有些许差距,却半点不损杨绮南才女之名。
杨执辅对于启明皇帝的话只是不停地笑,并没有答话,他现在亦如之前的萧立渊,手捧着明珠,却无良婿,他辛劳了一辈子,可不希望自己疼爱的孙女成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
在大家诗兴大发的时候,苏复低着已经暗暗的与慕容承愉对了不少次视线,由最初的尴尬,怯懦,歉意,到现在的觊觎,打量和霸道,两人仿佛在视线里又体验了一次夏华宫之旅。
“苏复,吃饱了吗?”启明皇帝调侃的声音响起,他本意是想让萧束楚再做一首的,不过现在有了苏复这个挡箭牌,他也就没再抓着萧束楚不放了。
“啊?”身体有点燥热的苏复无辜地抬起头,嘴里鹿肉还没来得及咽下,一副被打搅到聊模样。
“怎么?装傻充愣呢?忘记刚刚朕和你了什么吗?”
苏复慌忙把嘴里的东西咽下,然后喝了杯酒顺下,挠着头道:“记得,记得。”
苏复随口一张:“春节到,喜气洋洋。福禄寿,好运相伴。放鞭炮,吃水饺,贴春联,拜大年。亲友相聚,欢声笑语。祝福不断,幸福无限。”
“噗呲”,三皇子胤骄直接忍不住笑出声来:“哈哈,你这也叫诗?你这是打油打多了吧!”
三皇子胤骄虽然品性不行,但在皇室教育的熏陶下,该有的鉴赏眼光还是有的,所以立刻就出言嘲讽起来。
换做以前,苏复可能想打打三皇子的脸,但是现在做个他的便淫以后,他直接把三皇子胤骄当成了个孩子,要知道,他前世也是奔三的人,比慕容承愉不了几岁。
“嗯嗯!”苏复随口回应了一声,那眼神轻蔑地让三皇子升起一抹自己父皇看自己的错觉!
杨绮南轻捂住嘴笑了下,帮苏复解围道:“这诗寓意很好呀,传到民间去,可比我们这些附庸风雅之词要更容易被民众所接受呢,苏县伯不愧急才之名。”
启明皇帝也没深究苏复的敷衍,再一个这打油诗的确是朗朗上口,浅显易懂,寓意圆满,于是就打算开口让苏复过了这关。
“苏县伯过于谦虚了,能做出‘迟迟好景烟花媚,曲渚鸳鸯眠锦翅’的人,怎么可能不懂风雅呢?”皇后卓姿婵自然是懂苏复话里的深意,拿着苏复为慕容承愉所作的词,不轻不重地刺了下苏复和慕容承愉。
杨绮南久在京城外,又处应书院之内,所以并不曾听过这句诗,所以眼神不由得一亮,好奇地打量起苏复来,她可不知道,苏复有这诗才。
慕容承愉脸上怒气闪现,如果是之前她还能强忍着一笑而过,但和苏复有过那一次以后,她内心就烦躁不已,似乎当真是“欲求不满”!
这诗也没人敢给启明皇帝解释,所以他一直以为很是不错,此时也没有拂自己多年老妻的面子,配合道:“苏复的确是谦虚过头了!”
苏复眼神不着痕迹地从慕容承愉身上滑过,虽然是他强逼着的,但就是忍不了自己女人受欺负,于是微微皱着眉看向卓姿婵。
身后大周皇后,一国之母,她与启明皇帝成婚已近四十载,一生为启明皇帝生育了一子二女,自从慕容承愉来后,她虽恩宠日失,却仍能牢牢坐住后宫主母之位,给太子最为强力的支持,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女人。
卓姿婵很有西南地区美女的特色,骨架巧,肩部微微倾斜,但胸部却很是挺拔,呈现出一种柔和的曲线美;虽然已经年逾五十,可脸上并不见太多皱纹,她的眼睛偏于细长,流露出优雅和庄严气质的同时,又带着一分刻薄,这是长期压抑下不经意的性情流露。
苏复轻拍了拍萧束楚的手,直接站起身来:“陛下和皇后娘娘既有此兴,那苏复便献丑了!”
此刻,丰京城内的鞭炮声响起,一缕夜风飘散进殿,苏复端起一杯酒,清声朗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如果宗敏才那一首诗是精心雕刻的帝王之诗,那苏复这一首就是最为贴切的黎民生活写照,通篇无华丽辞藻,但却字字深入人心,仿若此刻就置身于丰京城内,与百姓一起享受这新春之喜!
“好,很好!”哪怕启明皇帝心里更为倾向宗敏才的那一首诗,但却也不得不承认,苏复这首诗情感更为充沛,也更直击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