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5章 伊尔114?你们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车队在塔什干的街道上绕了一个多时,才终于到达位于城市东边的契卡洛夫飞机制造厂。

    加长奔驰车里面刚才还算活跃的气氛在驶入厂区大门的那一刻开始变得有些沉重起来。

    透过侧窗玻璃,怀国莫可以清晰地看到厂区内高大的车间、广阔的跑道,以及不远处停机坪上随意停放着的几架老型号伊留申飞机。

    一切都诉着这座亚洲最大飞机制造厂的辉煌过去。

    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透过装饰用的花团和饰板看到厂房侧面几块破碎的玻璃,以及地面上石板缝里长出来的野草。

    虽然距离联盟解体才过去5年多一点,但一般程度上的表面功夫甚至已经无法遮挡住这里已经显露出的些许破败和荒凉。

    车队缓缓通过一排状态不一的伊尔62飞机,从机况上看,已经有很长时间没人维护它们了。

    1991年12月25号当,这些飞机可能正被送到此处大修或者升级,但随后而来的一切让它们失去了用户,被迫永远留在这个内陆戈壁的城剩

    或许是注意到了怀国莫的视线,谢尔盖·洛兹科适时地打破了快要凝固住的空气:

    “这些都是贵国很熟悉的老型号,放在今已经过时了,等会我会带你们看一下伊留申最新型的几种飞机。”

    华夏方面的随行人员很快把这句话翻译给了怀国莫。

    后者愣了一下,随即发出爽朗的笑声:

    “好,那我们就拭目以待。”

    几分钟后,浩浩荡荡的车队停在了契卡洛夫厂二号总装车间的门口——

    一家有年产上百架飞机能力的大厂,自然不可能把所有型号都丢在同一个地方进行总装,那样很难把效率提上去。

    下车之后,首先进行的是一个简短的欢迎仪式。

    怀国莫身为华夏一方的代表团领队,自然免不了要走完握手讲话合影的三步标准流程。

    最后从盛装打扮的乌兹别克姑娘手中接过花束和礼品。

    契卡洛夫厂显然也是花了些心思的。

    不过他的注意力却并不在这些。

    刚刚从远处看还没觉得,如今到了眼前,才能感觉到这座工厂的惊人规模。

    两总装车间尽管从编号上分开,但是其建筑本身其实是连在一起的,从怀国莫的的角度上看,整个生产建筑堪称连绵不绝,如同一座山一般。

    作为总管国防工业的科工委领导,他过去自然也见过华夏那边的飞机制造厂。

    但不得不,今到达这里还是有些刷新了他的认知。

    虽然他已经很好地掩藏住了自己的惊讶,但心不在焉的状态还是被洛兹科察觉到了。

    好在他只是以为这群华夏军人是不太喜欢繁文缛节,只想着尽快进入正题,因此也没多想,只是示意旁边的库切罗夫迅速结束流程。

    当一行人真正进入到总装车间里面的时候,难掩的萧瑟感更是铺面而来。

    一眼看过去,十几架架完工程度不同的半成品飞机错落有致地停在地面上,厂房另一边的角落里还摆放着几个尚未进入总装流程的机身和机翼,至于其它的零部件,以及机器设备就更是难以计数。

    然而其中只有两架看上去接近完成的飞机周围放着装配型架,几名工人正拿着工具爬上爬下。

    技术岗位出身的怀国莫很快看出来,他们并不是在组装飞机,只是在进行必要的维护而已。

    作为一种结构复杂、零组件数量极多的复杂工业品,飞机装配的最终步骤难以靠任何自动化设备完成,高度依赖有经验的工人操作。

    但人类对于位置,尤其是长距离位置点的把控显然是不够精准的,因此为了提高飞机总装的精度和效率,工程师会根据一个型号的定位点位置、定位方式、固定方式、形制等要素设计出专门的飞机装配型架。

    对于型架装配的飞机来,没有这个设备,总装流程是根本无法进行的。

    显然,除了那两个幸运儿之外,其它的半成品应该已经处于半废弃的状态了。

    看到这一幕的怀国莫简直感觉心在滴血。

    这些飞机虽然看上去不大,但要是论数量,那几乎相当于华夏一整年的产量。

    但是随着脚步前进,两架飞机的全貌逐渐出现在了他的视野里。

    一种极其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

    怀国莫皱了皱眉,脑海中飞速闪过了一个自己之前跟欧洲代表团谈判时,在资料中看到过的型号。

    “这东西是不是跟新舟60有点像?”

    怀国莫侧过头,用中文向旁边的航空工业总公司董事长梁卓平问道。

    也不能怪前者没有太多印象,实际上在常浩南帮助603所给它进行一番大改,极大地提高了商业竞争力之前,新舟60,或者过去的运7-200a基本就是个透明。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个型号在今年之前,虽然名义上属于军民两用型号,但其实是由民航局在负责管理,科工委全面接手过来满打满算也就仨月时间。

    其中的两个多月怀国莫都在处理谈判的事情。

    不过,还没等梁卓平回答,走在最前面的洛兹科已经来到飞机旁边,回过头介绍道:

    “这是一架马上就要完成总装的伊尔-114m,60座,最大起飞重量21吨,满载情况下可以在500km\/h的速度下飞行1000公里,3.6吨商载下可以飞行2800公里,性能完全可以对标欧洲的atr42,非常不错的支线客机……注意地上的电缆,不要摔倒。”

    “从定位上讲,这个型号计划用来取代过去的安24,也就是贵国许可证生产的运7运输机,在技术细节和飞行操作方面跟老型号也有一定的顺承关系,无论是制造厂还是用户都可以很快适应……”

    显然,洛兹科此行之前做过一些功课。

    但不多。

    他知道华夏如今民航产业急缺先进型号,有大量运7之类的老飞机在一线服役,并且航空制造业也正在转型升级。

    但凡这次行程能提前一年,眼前的伊尔114m对于连运7-200a都搞得焦头烂额的华夏而言都极具吸引力。

    然而在新舟60已经捞到了意大利合作方,甚至眼瞅着就能拿到15个欧盟国家适航证明的情况下,你再跟我们这个,似乎就有点不合时宜了……

    “洛兹科先生。”

    趁着对方一句话讲完的空当,怀国莫心情复杂地插了一句:

    “我想,或许我应该提前向您透露一些秘密。”

    “什么?”

    显然,这个俄国人此时尚且自我感觉良好。

    “根据前段时间华夏和欧盟达成的协定,我们航空工业在运7平台上改进的新舟60客机应该很快就可以进入欧洲市场了,所以对于您刚刚的这个型号,可能并没有什么需求。”

    在翻译把这句话转述为俄语之后,现场一片寂静。

    “……”

    洛兹科突然感觉到有点发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