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165章 化被动为主动
    郑国刚的这几条建议,其实都不是华夏第一次提出了。

    早在京都议定书签署期间,就已经多次出现过类似的表态。

    但作为一套完整的减排方案,被华夏系统性地摆在桌面上讨论,却还是第一次。

    并且这也不太符合华夏过去十几年间的低调风格。

    因此,不少其它国家代表团的成员甚至都没能在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多数还沉浸在前面华夏和美国两边的激情battle上面。

    但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很快,就有人琢磨出不对味的地方了——

    按照人口确定排放限额?

    还是华夏提出来的?

    不仅如此,还要先除去工业革命以来积累的历史排放数据?

    好嘛,你有堂堂13亿人,工业化也就是最近50年的事情,你当然是爽了。

    额外减排10%说的比唱的都好听,但真算下来还是突出一个遥遥领先。

    那别的国家还要不要过日子啦?

    美国好歹有个3亿多人口,问题还在其次。

    欧洲那些工业化又早,现在人口又少的国家,比如什么低地三国,还有北欧诸国,按照这种办法算下来,排放限额岂不是要变成负的?

    要知道,京都议定书中有关减排的部分虽然没有强制力,但却定下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内容,就是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而各国,当然主要是各发达国家下一阶段的计划是把碳排放限额跟碳交易市场结合起来。

    这样,只需要把排放量比较大的低端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再通过碳排放权交易把花出去的钱赚回来,就可以永远锁死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上限。

    但现在被华夏这么一搅合……

    还怎么玩得转?

    别说向别人出售碳排放权了,恐怕全世界都得找印度孟加拉等几个人口基数巨大但工业产量又不太高的国家去买碳排放权。

    但如果要反驳华夏人的话……

    一方面别人的表态有理有据,而且主动做出了让步10%的承诺,加上挟刚才怼赢美国代表之威,实在是没人愿意率先触这个霉头。

    另一方面,大家虽然在私底下都脏的一批,但21世纪初这会,表面上至少都还维持着体面的人设。

    保护发展中国家,在明面上几乎是和保护环境同等级别的政治正确。

    搁在以往,这种下场撕X的活,发达国家一般都是收买几个小国代表代为进行,自己只是作为幕后遥控者。

    直到差不多撕出结果,再以一个争议终结者的身份下场。

    嘴上说着“我来讲两句公道话”,但其实一点公道不讲。

    但这一次,大多数国家都只是猜到了华夏会和美国针锋相对,却根本没人料到,前者会趁此机会提出一个如此有建设性的意见……

    自然也没有准备。

    于是,场面一时间竟然僵在了原地。

    一众代表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几乎不约而同地把视线投向了在场的法国和德国代表——

    毫无疑问,按照刚才华夏提出的计算方式,最吃亏的必定是一众发达的欧洲小国。

    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的气候问题的讨论当中,欧盟是作为一个整体被纳入考虑的。

    但众所周知,典型的欧盟官员同时拥有意大利人的组织力、德国人的灵活性、法国人的谦逊、比利时人的想象力、荷兰人的慷慨和还有爱尔兰人的智慧。

    换句话说就是什么事都不可能办成。

    所以在2004年这会,部分欧洲国家仍然会单独派出代表参会。

    就比如作为欧洲发动机的德国和法国。

    并且考虑到华夏近些年跟欧洲走得很近,由他们来提出意见也不会把气氛搞得过于紧张。

    不过,德法两支代表团却直接发扬鸵鸟精神,权当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因为他们其实并不想反驳。

    正如刚才所说,欧盟在国际计算碳排放权和进行碳交易时是作为一个整体。

    但细分下去,还是要在内部为每个国家设定一个限额。

    因此,德法两国反而可以利用华夏提出的方案作为筹码,来加强自身在欧盟框架内的话语权。

    至于碳排放量的问题……

    首先,大家都不觉得华夏的方案能够原样获得通过。

    别看华夏现在好像占尽优势,但真正有强制力的排放条约,是要等到2007年左右才开始正式谈判的。

    最后还要有表决流程。

    到时候就算面子上再不好看,各个既得利益国也不可能批准这样一份内容离谱的文件。

    总会有所妥协的。

    其次,就算真通过了,欧盟也可以通过吸纳一众中欧和东欧国家来扩充人口数量,再通过入盟协定把这些国家的碳排放额度转移到西欧。

    真心不急。

    就在主持人实在有点看不下去,准备出言强制结束华夏这一轮已经超时许久的发言时,一直都没有被注意到的俄联邦代表团,却出乎所有人预料地开了口。

    “我们认为,虽然华夏代表提出的建议很有建设性,但仍然存在几个严重漏洞。”

    刚刚摸到话筒的主持人瞬间又重新坐了回去。

    没人想到,竟然是貌似应该跟华夏站在一起的俄国人率先发起质疑。

    但很快,他们就意识到情况有些不对……

    “首先,一部分位于寒带的国家,维持基本生存的成本就要比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更高,因此应当考虑到这一点,按照各国处在高纬度地区内的领土面积,或是年平均温度对这些国家进行补偿。”

    “其次,一个国家在产生二氧化碳的同时,其国内的森林和草地等资源也会同时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但目前依据卫星遥感计算碳排放的方式却无法涉及到这一部分,因此,应当在计算净排放量之前再额外减去这个部分……”

    “……”

    显然,这一系列提议与其说是提出质疑,倒不如说是在查缺补漏。

    而且更加离谱。

    你俄国人有820万平方公里的森林和300万平方公里的北寒带国土面积,加在一起比加拿大的国土总面积都大。

    还要点脸吗?

    好在,有了第一个起头的之后,其它国家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比如刚才一直装死的美国代表又站出来表示,相比于陆地,海洋本身以及水生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应当把领海和专属经济区面积也纳入考量当中。

    海合会国家的代表则认为,考虑到化石燃料仍然是整个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那么应当认为生产化石燃料,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国家是在为全人类承担碳排放责任,需要在计算排放限额时根据化石燃料产量或出口量有所豁免。

    还有个别真心想要达成共识的国家,认为无论算人头还是算面积都不太合理,反而应该计算每单位GDP所产生的总量……

    总之这下子,整个会议厅几乎真的成为了菜市场。

    就连华夏代表什么时候从台上下去,都没有太多人注意到。

    而回到座位上的郑国刚,则一脸兴奋地和丁仲理紧紧握手……

    在一次成功的反击之后,趁热打铁提出我国对气候问题的动议,这部分内容并不在最开始的计划之内。

    而是由后者在出发之前提出的。

    在这条时间线上,因为很多事情并未发生,华夏在气势上并不是很虚美国。

    所以,上级上级领导最终通过了这个有些针锋相对的建议。

    这才有了刚才的突然袭击。

    和所有其它代表一样,丁仲理和郑国刚也从一开始就没指望刚才那个提案本身能够获得通过。

    但是,能在过去一直被压制的情况下,不仅代表自己,也是代表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发出声音,这本身就是一次伟大的尝试。

    更不用说,华夏方面还成功引导了整场讨论的方向,彻底化被动为主动,打了个相当漂亮的翻盘仗。

    “还真就成功了……”

    丁仲尽力压低着自己的声音。

    却压不住语气中激动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