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诸樊拜访楼令,表示愿意进行竞技,双方出战人数三百,地点便在“新郑”城外。
一切皆在楼令的意料之中,提议三天后展开竞技。
由于晋国一方有意宣扬,晋国与吴国各出三百人在“新郑”城外竞技的消息被传出来,很快该知道的人就都知道了。
“吴人脑子坏了?先是不告而来,然后挑衅晋人?”季孙宿是真的觉得吴国君臣脑子坏掉。
现在的晋国不说如日中天,展现出来的强大却是有目共睹,楚国已经退缩,中原列国被吓得像是鹌鹑。
突然间蹦出一个敢挑战晋国的吴国,很难不让季孙宿那样说。
华元恰好在鲁国营地这边走动,闻言说道:“听闻吴人取得一点成功就飘,看来是真的。”
话说一半,华元想到了什么,说道:“我没有记错,吴子称王了?”
在场鲁人立刻被惊到了。
吴国是子爵国家,在周王室体系之下,吴国之君的爵位一直没有变,自然还是一个子爵国家。
至于吴君寿梦称王这一件事情,讲实话就是知道的人不多,搞得鲁国一众人听了露出惊愕的表情。
这种事情很正常。
位处东南一隅的吴国又不是什么强国,他们极其落后且几乎不与外部交际,一度像燕国那般被以为已经灭亡了。
连有没有那么一个国家都不确定,列国也就不会联系,发生什么事情当然是无从得知。
“称王?什么时候的事情。”季孙行父一脸严肃。
华元答道:“在吴军趁楚国主力北上之后,他们偷袭了楚国的‘巢’地,打赢回去就称王了。”
在场鲁人真的没有听说吴君寿梦称王的事情吗?那是真的没有啊!
毕竟,吴国离中原太远,中原相隔着很多异邦的国家或势力,即便是列国知道吴国并未灭亡,互相之间压根没有来往,自然也就无从获知干了什么。
是不是能够从话语中听出一点什么?
看上去华元对吴国没有丝毫的好感,讲事实也是在上眼药。
鲁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且不论他们的权贵怎么样,一直握有记载历史的权柄。
当前的史官家族都很讲究节操,记录的只会是求证过的事实。
列国的权贵都一样肆意妄为,他们总是会想方设法干涉史官对历史的记载。
其他国家的权贵可能碍于话术的关系,很难影响到史官怎么样去记录历史。
鲁国的权贵基本上有学儒,而儒在当下并不是只会耍嘴皮子。问题在鲁国会不会耍嘴皮子很关键,也就导致鲁国的权贵远比其他国家的权贵更善于利用话术,屡次成功误导史官。
另外,关于偷偷潜入典藏室修改文献,鲁国权贵简直可以用锲而不舍来形容,一次次偷偷修改典藏室的一些历史记载。
华元开始讲吴国的一些事情,最后总结道:“你们见过他们的人了?对他们敢挑战晋国肯定不会感到意外吧。”
不管鲁国的权贵为人怎么样,他们保卫诸夏文明是认真的,并且远比其他国家的权贵更为排外。
前来会盟现场的吴国之人,大多数一看就是妖魔鬼怪,本身就给鲁国君臣很不好的印象。
再有华元前来社交有意无意的各种上眼药,可以想象鲁国君臣对吴国众人的印象到底怎么样。
鲁国是不喜欢晋国,他们更不喜欢一看就是异端的对象,不少贵族已经在脑海里构思,回国之后要写什么小作文了。
话说,华元为什么要那么做?一切只因为他听说晋国有意扶持吴国。
简单来说就是,一旦晋国扶持吴国,势必要降低对宋国的支持。等吴国真的被扶持起来,宋国对晋国的重要性肯定会下降。
吴国是楚国的敌国,等吴国强大起来一定能减轻宋国面对楚国的压力,事情却不是只看单面性。
宋国因为得到晋国的站台,作为异类可算不被太过排斥,渐渐融入了中原列国的社交圈,各方面的社交也在回归正常。
这个不排斥,从鲁国权贵热情招待华元就能够看得出来。
要知道鲁国是一个非常傲娇的国家,过去诋毁宋国最多的就是鲁国,乐此不疲地写各种小文章来抹黑宋国,鲁人将抹黑宋国视作是在保卫诸夏文明的正统性。
华元看到一众鲁国权贵开始嚼舌根,知道自己的目的达成了。
虽然鲁国是不怎么样了,但是他们还是能够深深影响到中原列国。
没办法的事情,鲁人真的挺爱说,总是能够引起一阵讨论风潮。这个也是多数国家在担忧历史记载被抹黑篡改,以及造成舆论风波,不轻易招惹鲁国的原因所在。
华元能够代表宋国。
季孙行父等三桓的一家之主也可以代表鲁国。
从鲁国这边离开之后,华元先后又去了其他国家的营地,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有意无意对吴国进行诋毁。
很多国家真的不在乎吴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他们惊奇的是吴国竟然敢挑战晋国。
“不是你们理解的那种挑战,应该是晋国与吴国正在商讨什么,晋国想要让吴国知道彼此的差距。”晏婴是很年轻,脑子明显比其他人更好。
齐君环讶异地问道:“你觉得晋国与吴国正在商议什么?”
“晋国与吴国相隔那么遥远。吴国看上去很野蛮与后落,很难对晋国产生什么威胁。臣猜测,该是晋国想要效仿楚国。”晏婴说道。
高固接过话,说道:“很久之前,楚国寻找扶持对象,秦国站出来接受楚国的扶持。那之后,秦国成了楚国的爪牙,好几次趁晋军主力南下偷袭晋国西疆。”
是的,很早之前的秦国因为跟楚国结盟,秦国被开除了诸夏的国籍。
那是楚国之君对周天子的地位进行挑战,等于就是楚国不再自认为周天子分臣。
随后,楚国为了有别于周王室(含分封国),楚人自己建立了一套新的体制,以此与周朝列国划清界限。
那样搞,说白了就是楚国不再自认为诸夏一员,他们已经另开炉灶了。而秦国与楚国结盟,秦国确确实实是被视作为楚国的爪牙,并且因为秦国主动跟白翟等异邦结成平等盟友的关系,早被列国视作蛮夷之国了。
秦国远在西边一隅。
齐国位处中原的东北一隅。
两个国家相隔数千里之遥,不但很难爆发冲突,相反在针对晋国上面有相同的需要,着实是有牵手的需要。
所以,齐国对秦国是不是蛮夷根本不在乎,他们好几次跟齐国眉来眼去,奈何秦国君臣好像是没有发现,没有得到齐国想要的回应。
至于远在南边的楚国一样不与齐国接壤,为什么齐国不愿意与楚国结盟,其实跟齐国与楚国打过争霸战争的关系不大,主要是楚国想当联盟的老大。
齐国好歹跟楚国打过争霸战争,并且在齐国历经大乱衰弱下去之前一直占据优势,怎么愿意当楚国的小弟。
另外一点,齐国信不过楚国。这个信不过是双向,并未单独一方秉承迟疑态度。
那是齐国与楚国争霸期间,朝对方实施的阳谋或阴谋太多,委实是没有互信基础。
“华元到处活动,一直在针对吴国,宋国是在担心他们的地位被吴国取代吗?”齐君环有这个疑问。
高固抢在晏婴开口之前,说道:“君上,宋国得益于晋国的接纳,总算是能够用平等地位与列国交际。他们一直在抵抗楚国的入侵,非常需要来自晋国的援助,自然不想地位被取代,或是晋国的各种支援被吴国分润。”
“那晋国扶持吴国对我们是好是坏?”齐君环直指核心。
高固都不用想,说道:“晋国想做到的,正是我们需要破坏的。只是……”,迟疑了几个呼吸的时间,继续说道:“我们无法直接干预,或许可以利用宋国?”
“不不不!”晏婴很着急,说道:“我们什么都别做!”
齐君环已经看出晏婴很聪明,视线移过去等待后文。
“小小年纪,能够位列这等场合已经是得到恩宠,要懂得分寸。”高固才刚表态需要做什么,后一脚被一个小屁孩推翻,只是警告,没有恶语相向或做其它,讲事实就是极有涵养了。
晏婴先向高固行礼,再说道:“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怎么可以吸引晋国的注意力,尤其是让晋国下军佐将目光转过来。”
这一下,高固再难受或愤怒都不好说什么了。
吞并莱国对齐国才是真正最最重要的事情,其余什么都要为之让路。
“确实……,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齐君环现在是越看晏婴越满意。
晏婴也不知道是要安抚高固或什么,温和地说道:“不用我们做什么,宋国会做到自己能力的极致。”
高固只是“哼”了一声,没有再说什么。
宋国确实是挺在意晋国要扶持吴国这一件事情。
点满社交属性的华元很忙,他看似顾不上暴露,也可能是不认为晋国知道了会对自己怎么样,来来回回在几个国家的营地转悠。
其他前来会盟的列国君臣本就得知晋国和吴国将要展开竞技,有宋国在使力,加上鲁人添油加醋各种建立在猜测上的传播,一下子就将胜势闹得很大了。
一件事情本来是那样,经过多手的传播之后,超大概率就要变得面目全非。
轮到后面,本是楼令为了展现晋国的实力提出竞技,变成吴国君臣挑衅晋国才有那一场竞技。
“是谁在到处谣传啊?”余祭简直是要气炸了。
季札弱弱地说道:“我的朋友告诉我,到处都有鲁人的身影,他们在到处嚼舌根。”
很显然,鲁人太高调,宋人极力表现得无害,使得吴国这边有人恨极了上蹿下跳的鲁国。
诸樊问道:“我们跟鲁国有仇吗?”
在场的人进行了回忆,一致认定他们都没有跟鲁人接触,至少过来后没有爆发冲突。
至于说祖辈上有没有仇?吴国是有史官没错,碍于各个权贵之家教育体系跟中原不一样,不像中原列国的弟子都要学历史。
几个兄弟之中,没有人知道历史上吴国是不是跟鲁国有仇。
只不过,哪怕历史上吴国跟鲁国没有仇,有了这一次鲁人各种诋毁,没仇也要变成有仇了。
经过这一次,吴人对鲁人简直是印象深刻,只是印象为负面。
“记住这个国家,日后弄死他们!”诸樊说得咬牙切齿。
吴国也会记载历史,并且国君一系是出了名的记仇,当代人无法报仇,一定会让子孙去报。
不管怎么说,反正就是晋国与吴国要进行竞技闹得声势极大。
“谁在搞事啊?”士匄一脸的晦气,说道:“本来不是多大的事情,闹得我们跟吴国一样的层次了似得。”
一个是天下霸主。
另一个是从东南一隅冒出来的小国。
结果经过这么一阵风波,闹得吴国能够跟晋国坐同一桌,算什么事嘛!
楼令却是乐得不行,说道:“往好了去看,起码经过这么一闹,吴国算是站上了天下的舞台,他们躲不过去了。”
一个十八线小明星突然间跟世界闻名的巨星同台合唱,知道十八线小明星能够因此吸引多少目光,获得多少窥探吗?
而吴国是一个国家,获得了与之实力不匹配的待遇,其余国家也就看个热闹,楚国恐怕就要认真了。
要是楚国拿正眼看吴国,以两国的实力差距,会发生什么事情,需要多猜吗?
士匄怔怔地说道:“是啊,吴国要遭殃了。”
楚国真的不弱,他们要是弱也没有资格跟晋国交锋数十年之久。
不弱的楚国认真对待吴国,没有那个硬实力的吴国肯定要倒霉了。
楼令很希望吴国能够得到教训,好让全国上下可以正确判断自己的实力。
要不然当井底之蛙的吴国很难接触,一定会对晋国提出遥不可及的要求。
“那位‘和平卫士’非常活跃,实在是活跃过头了。”楼令说的是华元。
士匄是一众卿大夫中最能够跟上楼令节奏的人,说道:“是他在搞事啊?”
楼令说道:“平时是很活跃没有错。不要忘记宋国对我们的依赖性,他怎么可能什么都不做。”
“只要打听一下,华元说过哪些话就行了。”士匄说道。
所以吧,说士匄能够跟上楼令的节奏,一点都没有说错。
事出反常必有妖嘛!
特别是那么爱社交的华元,他在这场大风波中极其活跃,尤其是跟鲁人有了配合。这么明显的反常,只要是注意到,马上就可以联想出很多事情。
士匄问道:“宋国敌视吴国?”
楼令说道:“大概是宋国知道我们要扶持吴国,开始在未雨绸缪吧。”
关于“未雨绸缪”这个成语,它是来自《诗经.豳(bin)风.鸱鸮》,倒是不用楼令跟士匄解释是什么意思了。
正因为士匄知道未雨绸缪是什么意思,马上做出恍然大悟的表情,再哭笑不得地说道:“华元想得真远。”
那可不!
作为一名享名当代的外交家,华元的社交技能几乎点满,每每能够在多个国家长袖善舞。
提到一点,大家可能会更直观,那就是华元乃栾书和子重共同的好友。
能够同时当第一、第二强国执政的好友,还能依靠个人私交屡屡办成国家大事。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牛逼!?
三天之内闹得沸沸扬扬,到了要展开竞技的当天,凑热闹的人简直不要太多。
“人太多了!”余祭最近有在列国走动,认出列国权贵几乎全来了。
借这个机会,吴国君臣倒是很适宜认人头。
列国一些人出于各种原因与吴国君臣接触,倒是让吴国重现天下开了一个好头。
只不过,吴人并不打算对所有国家邦交正常化。
诸樊脸色阴沉地说道:“来就来。”
他们已经认定是鲁人搞事情,简直是将鲁国给恨透了。
因为是那样觉得,他们并没有对晋国产生额外的感观。
另外一件事情,吴国君臣能感觉到齐国对己方的优待,他们一开始不清楚怎么回事,后面打听到齐国一直试图挑战晋国的中原霸主宝座,给予了一些想要交好的齐人更大的热情。
这里的脑回路是,吴国君臣认为齐国敢挑战晋国,想来齐国一定弱不到哪去。
在吴国君臣看来,多结交一个有实力的国家,反正没有什么坏处。
今天,代表晋国出战的是来自楼氏的私军,楼令自然要出面与吴国一方接洽。
“各自出三百人,交战场地为范围内周长两里,确定吗?”楼令必须进行确认。
诸樊正色说道:“如晋卿所言,确定!”
“有一件事情需要先告知公子。”楼令脸色变得极其严肃,说道:“既是竞技难免有所伤亡。我之麾下历经百战,尤其长期与诸多狄人、戎人厮杀,一旦展开竞技很难停手。”
最后的警告啊!
现在还有机会退缩与放弃。
等真正开打,出了任何事情别怨恨。
诸樊听得愣了愣,大概品味出楼令什么意思,说道:“既是进行较量,自然伤亡难免。我们正好想要一窥伯国的强大,你们完全不用留手。”
还没有正式打,怎么一副吃定了的样子,吓唬谁呢?
吴国要是会被三言两语吓唬到,他们怎么敢与楚国为敌,尤其是一输再输就是不认输。
楼令对诸樊点了点头,行礼再转身回到己方阵营。
当然,今天楼令不会亲自出战,也不会让楼小白上阵,由出战部队的军官带队就行了。
楼氏要出战的人员,他们是一百名甲士级别的人,以及被楼令划为“跳荡兵”的一百人,加上三十名弓箭手和七十名长矛手。
吴国那一方,他们肯定是精挑细选,一定是选择最为武勇的那一批人。
当前吴国的落后体现在很多方面,其中包括军队的武器并未形成制式,也就是武器五花八门。
军队为什么要求形成统一制式的武器?现代是方便弹药补给,冷兵器时代也是为了方便进行补充,再来就是冷兵器时代的排兵布阵需要。
“父亲,为什么不让我上?”楼小白是真的不理解。
楼令笑着说道:“虽然有那么多人来看,小场面就是小场面。你要是真的上阵,会显得我们太欺负人了。”
看看将要上场的楼氏私军怎么样吧?
一百名甲士,他们全员列装全身甲,其中包括面甲。武器配置了短戟、盾牌、雁翎刀、强弓,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
作为“跳荡兵”的兵种,他们倒是没有披甲,武器为雁翎刀和小圆盾。
弓箭手不用说了。
长矛兵也是全员披甲,只是不如甲士的防具那样完善,穿戴的是一种胸甲。武器是手持四米长矛。
再看吴国出战的那一方。
三百出战的吴人,着甲的不超过五十,多以竹甲为主。武器方面?戈占了多数,其它武器的种类太多,几乎就是齐国“勇士”的翻版。
两支要对战的部队进场,众人看到出战的楼氏私军,无数人看得吸了一口冷气。
中原的贵族,没有人不知道“甲士”这一类别,更清楚什么样的人才配称为甲士。
“这怎么打?”
“打,打个什么打,连破防都做不到。”
“大人戏耍小孩了!”
“可不是。”
议论纷纷之中,根本没有人看好吴国那一方。
那种不看好,从列装到排兵布阵。
出战的晋人,他们入场就摆好阵型。
一样是出战的吴人,他们却是简单的凑成堆,根本不像是摆出阵型的样子。
“他们知道怎么回事吗?”郤至问得比较戏谑。
楼令摇头说道:“看上去不知道。”
反正,没有从在场吴人脸上看到像是明白怎么回事的样子。
因为现场的议论一边倒,楼令不得不再次去询问吴国一方的意见。
其实就是,楼令要确认到底要不要开打。
需要特别再次求证,主要是列国都觉得晋国太欺负吴国,给予吴国一个反悔不打的机会。
诸樊代表吴国一方很坚决地表示:要打!
那好,只等战鼓敲响,双方正式展开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