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攸最终还是被袁绍请了回来。
虽然方才,荀攸确实是往城外而去,但他走得并不急,这是给袁绍时间,让他做出决定。
同时荀攸的离去,会给袁绍一种紧迫感,令袁绍不得不考虑清楚利弊。
就此刻来看,荀攸的计划是有效果的。
当袁绍将荀攸请回来,结果便是显而易见。荀攸在袁绍面前,身边都是袁绍的谋士,但荀攸却淡定如常,问道:
“不知袁公请在下回来,是所为何事?”
袁绍面露笑容,道:
“公达先生勿要见怪,方才有所怠慢。”
荀攸抱拳:
“袁公客气,若袁公没有其他的事,在下便先行告退了。”
见荀攸又想走,袁绍多少有些无语,他目光闪动,开口道:
“公达先生不必着急,吾已经考虑明白,子确实不能落入奸人之手,所以此番奉迎子,乃是吾分内之事。”
果然,荀攸得到了他想要的答复,既然袁绍这么给面子,他也是赞叹道:
“袁公英明。”
袁绍没有纠结,方才与众人商议,他已经想好了接下来该怎么办。
很快,袁绍继续道:
“只不过,公达先生应当知道,如今吾正与公孙瓒开战,若要奉迎子,必然要抽调不少兵马,刘备兵强马壮,可没有那么好应对。
是以,吾要奉迎子,少不了孟德相助。
只要孟德出兵攻打豫州,刘备不能兼顾首尾,此事便简单多了,吾与孟德皆为大汉忠良,这应当没什么问题吧。”
袁绍可不愿意让曹操捡便宜,他现在和荀攸之言,便是让曹操在袁绍出兵之前,率先进攻豫州。
这样一来,袁绍便有了一定主动权。
而荀攸,虽然有些意外,却在情理之郑他知道,袁绍没有这么好忽悠。
袁绍能够割据一方,实力强盛,自然不是庸碌之辈能够做到。而且,在袁绍麾下,亦是人才济济,田丰、沮授等谋士,皆是不容觑。
荀攸不会低估了对手。
所以,袁绍的要求,荀攸其实早就有所考虑。让曹操出兵豫州,为袁绍创造便利,这确实不是什么好事,但荀攸却必须答应。
因为,这对于曹操来,已经是最好的结果。
曹操如今最大的敌人是刘备,一旦让刘备的计划顺理成章的达成,曹操又将如何应对?
至于袁绍,或许以后也是曹操的劲敌,但那终究是以后的事。
如果眼前的问题都不能解决,那就没有以后了。
念及此处,荀攸拱手正色道:
“袁公的没错,我主作为大汉忠臣,岂能坐视奸贼得逞。虽然我主实力远不如刘备,如今也当倾力出战,牵制刘备兵马。”
荀攸表情凝重,得那叫一个认真。
也表现出曹操现在的艰难。
此言令袁绍有些尴尬,他仔细想想,曹操的日子确实不好过。虽然袁绍先前出兵,也折损大将兵马,却没有伤筋动骨。
可曹操就不一样了,之前与刘备厮杀,损失不,处境是越发艰难了。
虽荀攸的表现,让袁绍心生愧疚,但很快,他就恢复如常,颔首道:
“如此,便拜托公达先生告知孟德了。”
荀攸答应下来。
只要袁绍出兵与刘备对抗,曹操一定是能够获利的。但最终能够获得多少好处,还是要看曹操自己的本事如何了,无人能够预料。
而这次,既然袁绍明白了事情严重性,自然不可能掉以轻心。要是随便派些兵马过去,怕不是要重蹈覆辙。相信袁绍也不愿看见这样的事发生。
最终,双方又商议一阵,算是达成协议。
荀攸这才匆忙归去。
接下来,袁绍需要整顿兵马,派人奉迎子。
曹操也得准备进军豫州了。
好在,荀攸来冀州之前,曹操就在安排了。
最终。
袁绍派遣大将文丑,统领精锐十万人,西进司隶,欲要奉迎子。
——
曹操又派出两路使者,前往劝袁术、刘表。
如果只有曹操一方人马,他还真不敢觊觎豫州。虽然刘备统帅大军去了司隶,但豫州依旧有着不少兵马防守,没那么好对付。
正如众人预料的一般,袁术得到消息的时候,先是有些惊讶,随之振奋不已。
袁术直接召集众人,明自己的想法:
“这大耳贼,真是太没有自知之明了,他以为,自己占据了豫州,便是下无敌了吗?
此刻,他竟然统帅主力去了司隶,如今豫州兵马空虚,曹操派人来联络,要吾一并出兵,这是刘备自寻死路,他死期将至了!”
只见袁术猖狂的大笑着,之前被刘备按着暴打,实在是太憋屈了。虽然之前袁术不敢进攻豫州,却不代表他没有一点想法。
现在,机会终于来了。
连曹操都按耐不住,想要进攻豫州,袁术岂能熟视无睹?毕竟,这一战他不是孤军奋战,令袁术多了几分底气,看见了报仇的希望。
阎象听着袁术慷慨激昂的话语,却忍不住担心:
“主公,虽然刘备领兵去司隶,但豫州依旧有不少兵马防范。先前黄巾部众,已经尽数归附刘备,听整编了一支精锐之师。
若是贸然对豫州用兵,恐怕胜负难料。”
阎象当然知道袁术的脾气,但他作为袁术部下,既然想到了问题,当然要出来。
果然,袁术下一刻就变了脸色,他最讨厌有人给他泼冷水了。但想到阎象确实是忠心耿耿,他还是将这口气憋了回去,咬牙道:
“不必多言,这一战我军必胜,刘备不但会丢了豫州,到时候徐州都将被人瓜分。要知道,曹操已经派人去联系刘表了。
等到三路兵马杀出,兵马空虚的豫州,如何能够防范,吾定要让刘备后悔莫及!”
袁术传令下去,调遣十万大军,要倾尽全力,与曹操击破豫州,一雪前耻。
随着接连战败,袁术的势力已经大不如前,此番聚集十万大军,已经是掏空家底了。
但这也表明了袁术的决心。
不破豫州,是绝对无法甘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