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被张飞所为,弄得心生疑虑,不敢轻易进军,他如今是心有余悸。
但另一边,情况就不一样了。
早在曹操出兵之前,他就已经派人,通知袁术与刘表,让他们对豫州南部施压。如此两面夹击,才能突破如今豫州的防线。
淮南之地,袁术整顿兵马,他等待这一刻已经很久了。为了向刘备报仇,他调动了十万大军,这是袁术麾下,最后的倚仗。
要是几年前,袁术根本不会将十万兵马放在眼里。但今日,他需要砸锅卖铁,才能凑齐这些兵马,可以相当不易了。
可是,袁术依旧没有犹豫,他相信,只要击破刘备,他就能扭转如今的局势。
虽豫州难以夺回,但他却可以趁势北上,将刘备的徐州占据。不过这一切,都建立在攻破豫州,令刘备无法回援的情况下。
在得到曹操消息后,袁术很是积极,直接统领兵马,向着豫州边界而去。
此战,他可以是倾巢而出。
纪灵、张勋等战将,皆在大军之中,袁术也相信,这一战是十拿九稳,不会有什么意外。
毕竟,刘备狂妄自大,好高骛远,这才刚占据豫州,便想着去司隶奉迎子。现在豫州兵马不足,又没有刘备坐镇,如何抵挡得住三路联军?
大军向前,此番,袁术将阎象和杨弘都带上了。虽然有的时候,阎象会反驳袁术的决定,但不可否认,他确实是有些能力的。
至于杨弘,那就更不用,他本就是袁术亲信。
策马扬鞭,袁术神采奕奕,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虽然刘备还没有凉凉,但以如今的局势,袁术充满信心,他相信刘备再无回之法。
“刘备这大耳贼,当真是自寻死路,他与吾为敌,又得罪了曹孟德,却还敢贸然离开豫州,他当真以为,我们不敢动手吗?
现在,刘备身在司隶,必然进退两难,这一战,吾定要一雪前耻。就算豫州不在吾手里,刘备也休想得到。”
袁术信誓旦旦的道,态度很是坚决。
虽然未来之事难以预料,但袁术相信,面对三方夹击,豫州守军只有一个结局。
紧接着,袁术继续朗声道:
“等攻破豫州之后,吾便领兵拿下徐州,吾定要让下人知道,想困住我袁公路可没有那么简单,吾岂弱于袁本初?”
袁绍一直都是袁术的心结,当初处境艰难,袁术不得已向袁绍求援,实际上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他希望证明自己。
而现在,机会就在眼前。
杨弘连忙拱手道:
“主公英明,此番定能大败敌军,一雪前耻!”
众将亦是附和。
但在众人之中,有一人却沉声道:
“主公切不可掉以轻心,虽然刘备不在豫州,但他既然敢去司隶,定然有所安排。若是心生怠慢,恐怕结局难料。”
袁术本来怡然自得,却听见有人泼来一盆冷水,脸色顿时一变,他扭过身看去,开口劝诫的正是阎象。除了阎象,还有谁敢和他这样话?
“哼,如今刘备不在,吾又有何惧?如今刘备防守汝南的部将,只是吕布麾下一裨将罢了,如此乌合之众,何足道哉?”
正处于膨胀状态的袁术,直接开口反驳。
而阎象看了袁术两眼,犹豫之后,终究是没有继续劝。
有些话,现在再多袁术也不会听。只有等到真的出事,才会后悔莫及。
袁术不再理会,大军疾行而去。
——
在荆州,刘表等人亦是在商议。
虽然此刻,文聘已经领兵在南阳边界,随时可以进攻豫州,但他们依旧有所犹豫。
蒯良在刘表面前,拱手沉声道:
“使君,如今曹操与袁术,皆是出兵豫州,我们却无需如此急迫。不如暂时静观其变,若是两方推进顺利,再出兵也不迟。
以我们从司隶得知消息,刘备已经奉迎子,更是斩杀李傕,若是贸然与刘备为敌,却没有取得相应的战果,就适得其反了!”
南阳距离司隶也不远,所以刘表早就得知,刘备在司隶的战绩了。虽然三方联合,一起进攻豫州,看起来胜券在握,但谁也不能确定结果。
万一刘备及时赶回来,力挽狂澜,将曹操与、袁术击败,刘表又该如何是好?
蒯越表示赞同,颔首劝道:
“正是如此,刘备实力不容觑,虽然我们答应了曹操联手,却没什么时候出兵,只要拖延半个月,看看局势变化即可。
若是两军不发生变故,刘备亦受缚于司隶,我军只要一道命令,便可直逼豫州。到时候,也为时未晚,使君大可放心!”
刘表眉头微皱,他现在确实心生顾忌。主要他和刘备都是汉室宗亲,而刘备成功奉迎子,总归是令他有些不安。
思索之后,刘表的目光忽然看向蔡瑁,问道:
“蔡瑁,你觉得此事应当如何?”
听得刘表之言,蔡瑁也有些意外,但他并未犹豫太久,很久开口道:
“此事蒯子柔、蒯异度的不无道理,这本就是曹操、袁术和刘备的争斗,我荆州参与其中,确实有些冒险,虽然有利可图,也要心谨慎。
如今局势未定,暂时观察局势,等到一切明朗之后,再出兵更加稳妥。”
既然众人都这样了,刘表本就有些优柔寡断的性格,此刻也决定下来:
“也罢,那就让文仲业暂且驻扎于豫州边界,再派人仔细打探消息,若有什么变故,马上送回襄阳。如果一切如常,曹操、袁术进攻顺利,他也领兵杀入汝南。”
此事定,刘表派人传令而去。
——
三方兵马大军压境。
对豫州的压力,自然是不容忽视的。
虽然荆州兵只是在边境驻扎,暂时没有杀进豫州,但其威慑同样存在。
更别曹操与袁术,皆是来势汹汹。
张辽受刘备所托,统领三万兵马,驻扎于汝南,为的就是防范袁术与刘表。
所以,当异变发生,这两边的消息,皆是送到了张辽大帐之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