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好,真是大快人心啊,吴三桂干的不错!!!”
朱由检显得很是兴奋,继续道:“蒋卿,向山海关吴三桂和张通所部,下旨嘉奖,另外,内阁明发一道上谕传达至大明各地,让大明百姓也提提神儿,振奋振奋。”。
"臣遵旨,山海关大捷,是我大明第一次面对建奴取得的重大胜利,是陛下用让当,运筹帷幄的最好体现,理应下共庆。"蒋德璟谄媚道。
不得不蒋德璟这老臣,不仅办事得力,这马屁拍的也不错,让朱由检很是受用,不由得有点飘飘然了。
"咳咳..."朱由检尴尬一笑,调整好心态,继续道。
"传旨黄得功,让他打起十二分精神。建奴很可能再次攻打喜峰口。"
顿了顿,朱由检继续分析道:"如果吴三桂守住山海关,建奴就很有可能从喜峰口墙子岭一线入关,从某种程度上来,喜峰口甚至比山海关更重要,万不可有失。"
朱由检心里清楚,大明目前兵力严重短缺,且战斗素养低于建奴,严重依赖虎贲营的兵器优势,只能利用地形优势被动防守,目前山海关就是地形和兵器双重优势的最好体现。。
不到万不得已,大明绝不会与建奴进行野战,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等新军训练完成后,相信情况会有所改观。
"陛下,臣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范景文这时神色担忧的忽然道。
在这种时候,他不想扰了皇帝的兴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山海关初战确实是前所未有的大捷。
可从实际角度出发,还远远没有达到沾沾自喜的程度。
范景文作为人臣,不得不提醒皇上。
"范卿但无妨,朕恕你无罪。"在兴头上的朱由检,丝毫没有察觉到范景文的异常。
调整好心态,范景文慢慢道:"陛下,各位大人,不知你们有没有察觉到这份捷报的异常?"
"异常?范卿指的是???"朱由检和三位阁老一脸狐疑。
这捷报难道是假的???谁这么大胆子???不会啊,这是通过正规渠道上报的,没有不对啊。
"陛下,臣的意思是,这份捷报没有明己方伤亡情况。"范景文微微欠身,将担忧讲了出来。
对啊!!!
朱由检和三位阁老这时才反应过来,以往报捷,需将战斗经过,敌方伤亡和己方伤亡情况写明。
这一次只有敌方伤亡,而没有己方的。
这只能明一个问题:己方伤亡不会,报捷主官刻意隐瞒,或者不得不隐瞒。
想到这里,包括朱由检在内的四人,眉头紧蹙,如果是这样,问题就严重了。
"范卿,你估计关宁铁骑伤亡如何?"朱由检压下心头的兴奋,连忙问道。
范景文略微思索,拱手答道:"回皇上,按照以往关宁铁骑和建奴对战表现来看,臣以为山海关之战双方伤亡在1:3到1:2之间。"
朱由检长吁一口气,如果是这个战损,还是可以接受的,虽然有些差强人意。
"也就是,我军伤亡不低于一万人。"朱由检就范景文的分析得出结论。
"臣认为是这样是这样,陛下可以下旨核实。"范景文肯定的回复道。
虽然与实际情况有一点出入,但也相差不大。
不过朱由检想了想,认为大明损失不起,建奴更承受不起,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大明现在虽然内忧外患,却胜在地大物博,人口多,只要顶住这一波,后续很容易恢复过来。
而建奴就不一样,建奴总人口才多少?每一个人恨不得当三瓣使用,损失的人口至少要十几年才能得到喘息。
在这一点上,大明还是掌握明显的优势,问题是如何将优势转换成实际力量。
"内阁拟旨,命令三司六部,全力保障山海关和喜峰口的粮食和守城物资供应。"
"朕不管有多大困难,必须要完成,这是旨意。告诉下边人,朕的虎师正在前线杀敌,谁要是敢在这时候贪污腐败,别怪朕的钢刀不认人。"朱由检恶狠狠道。
目前朱由检兵力拮据,还没有办法给山海关和喜峰口增派援军,只能采取这种办法增强部队战斗力。
这种被动的感觉让朱由检很不爽,没办法,在坚持坚持。
四人打个寒颤,站起身齐声答道:"臣等遵旨。"
同时四人默默想到,这时候触犯龙鳞的人,不是傻子,就是老寿星上吊,找死。
朱由检看着四人,继续问道:"范卿,新军怎么样了?"
范景文听到询问,出班回答:"回陛下,按照陛下的旨意,新军每三顿,顿顿白面馒头加肉汤,晚上一顿大米饭,现在新军人人精神饱满,臣以为可以进行下一步训练了。"
"嗯,很好,下一步,朕会委派虎贲营对新军进行训练,训练期间,伙食标准不变,保证士卒的体能,甚至可以增加一个蔬菜。以后军队都按这个标准执校"朱由检满意的道。
对于新军的伙食,其实几人还是有些意见的,特别是户部,这种伙食开销太大,给财政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可皇帝坚持,几人也没有办法。
"陛下,新军训练还是按照三个月标准?"倪元璐问道。
"不,新军训练压缩到一个半月,朕会拿出新的训练方案,其他的交给战场,一支强军只有经历战场的洗礼,才能称为真正的强军,训练场上是做不到的。"朱由检摆摆手道。
"另外,这场战争结束后,朝堂发展方向转移到教育和经济发展上。朕上次所的教育和军事改革,你们讨论怎么样了?"
这两项改革,朱由检思来想去,决定不管多难,也要推行下去,不只是推行,还要坚定不移的执校
这两项改革可以,关系到大明未来发展方向和军队战斗力,必须重视。
蒋德璟出班答道:"回陛下,臣等认为教育改革需要一步步执行,脚步可以稍缓一些,臣等已经从国子监挑选了一百名学子,作为第一批改革学员,随时恭候陛下圣训。"
"军事改革,臣等也进行了讨论,一致认为很有必要,不过需等战争结束后,方可施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