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他离家将近十年,当年只是个十三四岁的孩子,如今样貌大变,就算他不乔装打扮,村里人也不一定能认出他。
三人很快就来到了村里,刘鑫本以为自己的家里没人住,定是破破烂烂,哪知道,从外面看整整齐齐的,似乎翻修过。他心中大奇,这是怎么回事呢?
他想进去看一下,只是大门紧锁,于是便上前敲门。敲了半没人开门,看着周边也没有人,三人便赶紧翻墙进去了。
刘鑫进到屋里之后,再也抑制不住心里的感情,顿时热泪盈眶。时的回忆如泉涌般在他的脑袋里面翻滚。
里面一共三个房间,他还记得最左边的房间是厨房,中间的房间是他和父亲的睡房,右侧的房间是书房。以前村里人都问父亲,父子俩住一个房已经够挤了,右侧的房子为何不住人?父亲,读书才是最重要的。
当时父亲是村里面唯一的读书人,还经常帮村里抄写什么来着。父亲去给邻村的大户人家的私塾授课,回来时还要给刘鑫讲课。有时父亲还偷偷地把大户人家的竹简拿回来给刘鑫看。
刘鑫把屋子里里外外看了一遍,屋里三个房间各放着几张桌子,桌子上有灰尘,应该是很长时间没人进来过了。屋子仍是屋子,但他生活过的印记早已不在。他还记得邻居有一户人姓李,如今也是人去屋空。
看不出什么来,刘鑫叹了一口气:“咱们走吧!”
“去哪?”
“找里魁,问一下情况。”里魁是一里之长,也叫里正或里长。
几个人稍微打听,便找到了里魁,这是一个年纪约六十的老人。刘鑫突然想起来了,他还记得这里魁,九年前他离家时,此人也是里魁,姓王。可惜他乔装了一下,估计里魁不认识他了。
“王老先生,我们仨有些问题想问你,回答好了,这些钱归你。”刘鑫掏出几百钱来。“回答不好的话,呵呵。”
许褚把刀从刀鞘中拔出,发出声音来,把王里魁吓了一跳。这平头百姓胆子比较,稍微吓他一下,他就不敢轻易撒谎。
“村东面那个刘政,以前你认识吗?”
“刘先生!”里魁愣了一下:“认识!”
“他是村里人吗?”
“是呀!”
“我是,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住在村里面的?”
王里魁想了一下:“大概……老朽有些不记得了,大概……对了,二十多年前,那时老刚当里魁,他就来了,具体是哪一年,老真想不起了。”
“那他为什么来村里,他是一个人吗?”
“不知道,但他不是一个人,还带着他父亲,当时他也才二十出头。”
“他父亲?他父亲叫什么?哪里人?”
“这个……这个老真记不起了,他父亲当时病重,来了之后没多久就死了,他他无处可去,想留在村里,老看他识字,和村里长辈商量一下,就同意了。”
“他没有田,日常以给村人写字为生,后来还在一家大户人家的私塾授课呢!”
这里魁知道得挺多的,刘鑫觉得自己很幸运,真是问对人了。
“那他授课的那家大户人家还在吗?”
“不在了,十年前黄巾贼作乱,当时乱得很,那家人不知去向了。”
“那家人叫什么?姓什么?”刘鑫记得父亲去大户人家的私塾授课,但又想不起来是哪里。后来下乱了,在离开这里的前两年,才停止授课,那家人还给了不少钱。
“姓王,老记得,就在营陵县南面,距离这里五六十里路,当时王家的人都会派马车来接他过去授课,去一趟要两三时间。”
“对了,刘先生有个儿子,当时才十岁左右,刘先生去授课时,就把孩子留给邻居照看,那邻居七八年前加入黄巾贼,就死了。”
“那孩子叫什么名字,你还记得吗?”
“叫刘金,对,村里人叫他金子,开玩笑刘先生想发财了,听他儿子现在了不得了。他以前住那屋子,常年不住人,破破烂烂的,后来官府的人来修缮,他儿子现在是个大人物。”
刘鑫哑然一笑,这里魁把他名字搞错了。唉!这时代通讯落后,百姓知道的消息要滞后好几年。只是,官府的人把他家修缮了一遍,自然是想讨好他。
“你知道是谁让修缮的吗?”
“知道,听是咱们北海相让人修的。”北海相应该是时曾让梨的孔融,他当北海相也有个五六年了。
刘鑫点零头,又问:“刘政的妻子呢?”
“哦,你是徐夫人……”
“嗯!”刘鑫有些激动起来,父亲从未提过母亲之事,他也只知道母亲姓徐,其他一概不知。
“徐夫人是城阳营县人,听到距离这里几百里路,是逃荒过来的,当时快饿死了,是刘先生救了她,她就留在了村子里,两人成亲了。后来生刘金时就死了。徐娘子人特别好,只可惜命不长。”
刘鑫又向里魁问了不少问题,总算了解父母的一些信息,可惜仍是没有打听到父亲究竟是怎么来到朱虚,家又在哪里。把里魁打发走时,他把钱给了里魁,并嘱咐他不要外泄今日问话之事。
刘鑫又凭着记忆,找到了祖父和母亲的坟墓。九年了,坟墓已是杂草丛生,差一点就找不着了。太史慈和许褚帮他除了杂草,他带些了香烛等物品,拜祭了一下。
在这墓碑上,有着他祖父的名字,叫刘焱。她母亲的墓碑也有名讳,叫徐蕊。
拜祭之后,三人收拾一下东西,准备去昌乐县,那是北海治所所在,刘鑫要去找孔融。孔融当北海相多年,又修缮了他的旧屋,他总得表示一下感谢,另外他也希望能从孔融的嘴里打探到一些消息。
从朱虚到昌乐县约一百里路,队伍两时间便到达。安置队伍后,三人做了改变,由太史慈出面,刘鑫和许褚伪装成太史慈的亲兵,一起去见孔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