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协一看,这是长水校尉种辑。在长安之时,就是种辑出面联系河东军队,护送他到雒阳,他心存感激。
“原来是种校尉,不知是何事?”
“陛下,数月前,北海王刘某曾上奏疏起一事,百年以前,第四代北海王刘焱继承王位,但后来传言这刘焱并非第三代北海王刘威的亲生之子,我朝安帝便废除其王号,贬其为庶民,后来这刘焱畏罪自尽了。”
“但北海王刘某称,他近日查阅族中古谱,据族谱所载,这刘焱确实是第三代北海王刘威的亲生子,当年乃是受人诬告,刘某请求恢复刘焱的名誉及其北海王之爵位。”
刘协这才想起数月前确实有过这事,只是长安大乱,没有人会管这种事,不知道种辑今日为何突然提了起来。种辑提了,他就不能不处理了。
“朕依稀记得确有此事,诸位大臣,你们看朕该如何处理呢?”
种辑又:“陛下应派冉北海调查此事,确认其真假,如为真,当准北海王之请,否则将其拒绝。”
议郎吴硕站了出来:“如若派人去北海,需经过豫州黄巾贼聚集之地或徐州,徐州又有吕温侯、袁术等人大战,如何能过去?何况,北海王已将事情原委在奏疏写得很明白了,以北海王的为人,此事必为真的,陛下又何必怀疑?”
吴硕在提醒众人,豫州和徐州正在打战,这等破事就别查了,直接决定就是。
偏将军王子服也:“吴议郎所言有理,陛下刚在许县落脚,当以大事为重。”他转身曹操:“镇东将军以为如何呢?”
曹操看了王子服,北海王是谁,刘焱又是谁,关他屁事?他向刘协施礼:“陛下,臣不知事情原委,不便发言,还望陛下参考诸臣的意见。”
刘协看到没人反对吴硕的意见,便点零头:“就如吴爱卿所言,朕下道旨意,准北海王所请。”
这事处理之后,刘协又问:“诸位还有事奏吗?”
这时,曹操走了出来:“陛下,鲜卑人频繁侵扰幽、并二州,征北将军为保大汉边境,于年初出兵北伐鲜卑,今已大获全胜,征北将军特派人来许都朝见陛下,向陛下报喜。”
刘协听了,心中大动,随口问道:“鲜卑是我大汉北方之敌,征北将军可是立了大功。”
在场诸臣顿时议论纷纷,路途遥远,他们还真不知道刘鑫北攻鲜卑之事。听到刘鑫竟能攻破鲜卑,无不大吃一惊。这可是比肩卫霍的功劳。
“既然征北将军派人来觐见陛下,陛下还是先见一下来人再。”议郎吴硕提醒了一下。
“好吧!那就宣进来。”
过了一会儿,王凌走了进来:“参见陛下!”他看着年仅十几岁的刘协,心中感慨汉室的衰落。
“平身,咦!原来是王司徒之从子。”刘协竟认出王凌了。王凌曾跟随王允在长安住过几年时间,或许刘协见过了,还记得王陵。
“陛下的记性真好。”
“原来你跟了征北将军。”
“正是。”王凌无心在大庭广众之下和刘协叙旧,就赶忙进入正题:“陛下!去年底,征北将军得知长安大乱,担心陛下的安危,本想率军进入长安,保护陛下周全。”
“两年前,袁绍狼子野心,曾勾结鲜卑人,两次掳掠我幽州,分别攻代郡、右北平郡平刚城。为保护北境安全,征北将军将兵力集结于北地,防范鲜卑人南下。”
“如此一来,将军没兵力去长安拱卫陛下。况且,从管子城到长安近四千里路,这路程太过遥远,将军闻陛下之危,心如刀割,却无能为力啊!”王凌努力地挤出几滴眼泪。
“征北将军,曹将军乃忠义之人,当年为追击董卓救陛下,甚至不惜全军覆没。闻知曹
将军出兵去迎接陛下,征北将军这才放下心来。”
刘协微微一笑:“征北将军之言,朕亦相信,当年董卓作乱,唯有征北将军追击到潼关,可惜独木难支,功亏一篑。”
“多谢陛下谬赞!陛下离开长安时前往洛阳,征北将军得知后,亦再次想出兵迎陛下,奈何鲜卑人南下掳掠,才无奈作罢。”
王凌又接着:“闻知陛下前往雒阳,但雒阳已被董卓烧了,唯恐陛下受苦,征北将军便让下官押送几百车财物过来,从右北平至此,进献给陛下。”
刘协听了,心中大喜,他可是过过苦日子的。东归时,他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此时,他觉得刘鑫真是个好人。刘鑫送给刘协的东西,除了书籍、棉衣等东西之外,还有些钱粮等。当然,这些东西未必能全部落入刘协的手里。
王凌接着:“今年年春,鲜卑人再次南下掳掠,征北将军忍无可忍,便率军北上,前后击破鲜卑大军十余万,将位于幽州、并州北部的鲜卑军队消灭殆尽,东部鲜卑不复存在。”
鲜卑不复存在?诸臣听了顿时呆若木鸡,本来他们以为刘鑫只是打败了胜仗而已,哪知竟是这么大的功劳。
“征北将军派微臣来见陛下,一则报功,攻破鲜卑,将士立功,有功则必有赏,否则将士灰心,二则将军建议陛下,将鲜卑草原之地纳入大汉领土,可单独设一州,为定北州,共分四郡,分别为饶乐郡,治所饶乐城,芦郡,治所芦城,定北郡,治所定北城,管子郡,治所管子城。”
“如此,我大汉可对北方草原实施管理,治理地方,大汉从此不再有北方之患。”
诸臣再次愣住了,连曹操也不例外,长这么大了,从来没听过在北方草原设行政机构,实施管辖的。
“你刚才所言可属实?”长水校尉种辑问了一句,王凌所讲太匪夷所思,他有点不相信。
“陛下,臣所讲句句属实,征北将军有奏疏在此,还请陛下翻阅。”着,王凌递上刘鑫写的奏疏。刘协细细查看起来,奏疏有两道,一道是讲述大战的过程,另一道是请功,后面列了一个长长的名单。朝堂中,大臣们都在交头接耳地讨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