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章 能臣忠臣
    永乐十六年。

    朱棣父子孙三人也在研究关于明朝灭亡的问题。

    朱瞻基提出了一个想法:“爷爷,爹,你们是不是和朝堂上大臣们争斗有关系啊?”毕竟搞政治斗争都开始用方孝孺当旗帜了,还明显是故意的。

    朱棣、朱高炽都面色阴沉,他们也觉得这个想法很有道理。宋朝的党争就极其激烈,那么没道理明朝就不可能有啊!朱棣自信他、他的儿子和好孙孙在位时应该不会有那种程度的党争,但后世子孙又不一定!

    “而且,不定他们斗争的对象是皇帝本人呢,所以才会用您和方孝孺来当例子。”朱高炽指出了另一个可能——皇帝大权旁落。

    朱棣的脸色愈发阴沉,他猛地一拍椅子扶手,道:“看来对这些文人、文臣的管理不能松懈!”

    对于朱棣三人打算对文人和文臣加强管理,永乐大臣们大致分成了两部分。

    一部分是参与了靖难的人员,他们轻轻松松,毕竟就立场而言,他们和方孝孺等可是敌对的,就算子弟从文也难以和这群人立刻走到一条道,因此,他们不仅不担心,有一部分还想着能否趁此机会多挣点功劳、壮大一下势力;

    另一部分就是和这些人略微有些联系的大臣了,他们都有些担心,虽然他们不是建文帝之臣,但和这些文人们脱不开关系,或者私下有着利益往来。

    洪武十三年。浙江浦江县。

    如果先前关于方孝孺效忠建文帝的内容是让他以及他的老师同学们有些担忧的话,现在神迹出的内容则不啻于晴空霹雳。

    看到“方孝孺被诛十族”时,他的同学们既是佩服他的气节,又伤怀于他的惨烈,还有些愤怒于朱棣的残暴。有名学子低低地喊了声“暴君!”,获得了其他人无声的赞同。方孝孺自己没觉得有什么,这是他的坚守,怎么可能因为暴君恐吓就屈服。但他没有听到老师的话,他望向老师宋濂,只看到了宋濂充满担忧的神情。

    “老师,没事儿的,我不会被吓到。万岁也不能因为这就要惩罚我!”方孝孺觉得老师是在担忧他的性命,于是出言道。

    孰料他的老师摇头。看他不解,宋濂道:“我不止担心这个问题,我还担心……”

    神迹接下来的话让他没有接着下去,因为他的担心已经变成了现实。

    朱棣杀了八百多人!但是诛十族是假的!但是这个法和文人有很大关系!……

    在这里读书的学生们大多都还没有真正接触过官场,他们心中的想法都还是自己根据书本理解得出的。他们不懂官场,也不是很懂实际上的政治,更不了解现在的洪武帝是什么人。所以他们虽然知道这件事是假的,也隐隐感觉有什么不对,但还是并不明白。

    方孝孺也不明白,他看着老师一瞬间变得悲痛、甚至有些绝望的神色,发出了疑问:“老师, 怎么了?”

    宋濂长叹:“你未来必然没有官场前途了!而我们这些文人,前进之路也将无比艰难!”他没有更多。

    宋朝。

    赵匡胤陷入了沉思:他已经尽可能地防备武将,以免重现唐朝旧事了,但是,现在看来,难道光武将还不够,文人们也得防?那这又该怎么做?

    秦朝。

    始皇帝看着神迹中显示的明朝遇到的问题,想到了现在的那些百家之人。诸子百家,若不能为朕所用,那么就没有意义!他看向李斯。

    李斯完美领会到他的意思,恭敬应是,并开始在脑中构想相应措施。

    【那么,方孝孺究竟该作何评价?】

    【他是一个忠臣。不论喜欢他的人还是不喜欢他的人,对于这个观点都基本赞同。他忠于建文帝,陪着建文帝到最后,也没有投降朱棣,确实实践了儒家理想中的忠君。】

    【那他是个能臣吗?这一点未必。】

    【他曾经写过一篇《深虑论》,被人推荐给管理员。而管理员的回答是:“他自己的命运怎么样?他自己的命运都虑不到,还谈什么深虑?”】

    【当然,他的精神是值得尊重的,坚守人格,绝不屈服。】

    【而以他拥有的博学知识,或许更适合做一个儒者、老师,教书育人。这或许也是朱元璋最初授予其汉中教授之职的原因。】

    明朝,洪武十三年。

    朱元璋摇头,虽然他现在还没有见过方孝孺,但从神迹的描述也可窥见一二。“忠臣而非能臣吗?”这种人平时其实也没什么大问题,但放到朱允炆和朱棣时期,能力不够就是大的罪过!“不过,确实适合当一面旗帜,做精神象征啊!”他踱了几步,决定还是按照神迹中自己的做法来,“还是让他当个教授吧!其他的就不适合了。”

    见大事儿好像过去了,朱柏又活跃起来:“爹,神迹中那个管理员是谁啊?”神迹只管理员,而画面中也只有一个书架旁的影子,根本没有展现任何信息。

    朱元璋撇了他一眼,见其他儿子们、还有大臣们也看着他,好像他知道一样,不由憋气:“咱也不知道!或许是后世之人吧,能被神迹提到他的评价,应该也是位英雄之人。”

    “哦。”朱柏悻悻收回看向他爹的视线,他爹这和没有什么区别!

    浙江浦江县。

    方孝孺看到神迹对自己的评价,只是低头沉默。他的同学们也不知道该什么,只能面面相觑,一时间连空气都安静下来。

    有个人实在受不了这古怪的安静,又有些担心方孝孺,便开口道:“师兄的《深虑论》我们都看过的,写的很好!那个管理员的评价未免有些太过了。”(《深虑论》写于洪武七年)

    又有几人出言附和,又安慰方孝孺。

    方孝孺抬起头,强笑道:“谢谢诸位师兄弟的好意。不过可能我写的确实不够好,毕竟后来我也确实做出了错误判断,没能挽救危局……”

    老师宋濂也劝慰他:“虽是后世评价,但这也并非不可改变。你如今学业已经足够优异,应当是缺乏亲自实践。日后多去看、去学,不可拘泥于书本,其他人也是一样。”此时,神迹讲到朱元璋最开始让方孝孺当了汉中教授,宋濂松了口气,接着道:“届时万岁可能也会授予你教授一职,先做一做教授也很好,以你的学问,日后着书立,成为一方大家也未尝不可。”

    方孝孺郑重点头,他知道这也是他最好的选择了。

    汉朝,元凤二年。

    此时霍光早已独揽大权。上官桀等人伏诛、汉昭帝委任,在如今的大汉,他可以是一不二。

    汉昭帝刘弗陵看了眼霍光,心想,霍卿就是神迹所的能臣吧,在他的治理下大汉百姓充实,四夷宾服。那他算不算忠臣呢?算吧,起码现在他没想当皇帝。

    刘弗陵叹了口气。

    【起能臣忠臣,就提一下明朝另一个大名鼎鼎的人:于谦。】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进士。后来,明英宗朱祁镇土木堡战败被瓦刺俘虏,京城一片人心惶惶,甚至有人提出了南迁。】

    【在这种情况下,于谦站了出来,驳回了南迁,服所有人坚守京城,并力主让英宗之弟朱祁钰登基,稳固民心。在新帝登基后,他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京城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

    【这一系列行为,可以是为大明力挽狂澜。不其他,只南迁一事,如果真的南迁,怕是明朝就和南宋一般无二了。】

    【而八年后,明英宗复辟,于谦最终被杀。】

    【他是能臣吗?显而易见。他是忠臣吗?当然。只不过,他忠于的不是仅仅朱祁镇一个皇帝,而是这大明下、芸芸百姓。】

    【只不过这样的名臣,更需要一个有胸怀的君王。朱祁钰可以,但朱祁镇显然不校最终也只能让人叹惋。】

    明朝,永乐十六年。

    朱棣刚开始还挺高兴:“十九年的进士?很快,我大明就要多一个人才了。”还没等他和儿孙乐一乐,神迹上的内容急转直下,“皇帝被俘虏?!被瓦刺???”朱棣简直勃然大怒,这哪儿来的无能子孙!打了败仗不,还能被俘虏!除了宋朝那几个皇帝,不会就他们老朱家了吧!

    不过,这个名字按顺序……朱棣顿时感觉眼前一黑、几乎喘不上气来,缓了缓,他睁开眼,见他的倒霉儿孙忙着叫太医过来,怒从心起:“朱瞻基,你生的好儿子!”

    朱瞻基连忙告罪,又劝朱棣:“是孙儿的不是,没有教育好儿孙。但是现在还来得及!爷爷您不要动怒,气大伤身啊!”

    一旁一直带着殿内的太医上前来给朱棣把脉,得出了气急攻心的结论。

    此时,神迹讲到了于谦的一系列举动。朱棣顿时感到了浓浓的欣慰之情。

    朱高炽也感动道:“于谦大人是我大明的恩人啊!爹,这样的人一定要好好待他!”

    朱棣赞同,命人去打探于谦的消息。至于别的,他想到神迹提到有人要南迁?也不知道是谁,不要让俺抓住!

    结果,又一个大雷来了。

    “复辟?这龟孙还能复辟?”朱棣比先前更生气了,“这朱祁钰居然没把他杀了?还能让他复辟?”不怪他这么生气,这朱祁镇之前干了什么可还在耳边回荡,谁知道他复辟后大明会变成什么样子!而且,八年就复辟,那朱祁钰又是什么情况?

    “于谦死了?”朱高炽看着另一句话,眼神投向了朱瞻基。

    “儿子定不会让那朱祁镇登上皇位的!”朱瞻基也很郁闷,他儿子还没影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