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3章 西夏-交趾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摇摇头:“能够趁内乱占便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有时候便宜也不是好占的啊,你总得做好准备才是。”就像神迹的,自傲心理,宋朝这是自信过头了,也被这个从而降的便宜糊了眼。

    至于李继迁假借奔丧为名趁机出奔,他看了看卫青和霍去病,在这方面他们二人更加专业。

    霍去病直接道:“观神迹所言,地斤泽是个不错的根据地,李继迁带人跑到这里,又有定难五州民心不稳,他必定会有人支持,而此时宋军主力都在准备攻辽或者正在攻辽,对辽战败后的宋军也未必能够节制住他。”暗戳戳地鄙视了一番宋朝的战斗力。

    卫青则道:“李继迁能够当机立断出奔,可见是个既有野心,又有果敢之人。慈人……绝不会轻易停下。”讲完李继迁,他还想到了宋朝所处的环境,“况且,就算李继迁一人势力不足,他未尝不可寻求辽朝的帮助。”

    总之,最后西夏是立国了,李继迁还是太祖。

    宋朝,太平兴国三年。

    赵光义深深地记住了李继迁这个名字,就是他让朕颜面扫地,率领定难五州反叛大宋,日后还独自立国……

    他看了看群臣,按捺了自己蠢蠢欲动的心思,打算等神迹结束后就派人去定难五州那里,把李继迁神不知鬼不觉地干掉。若是不行,就先把他带回京城来。

    至于李继捧,也是个无能的家伙。

    【从太平兴国七年年底开始,逐步有了一支力量的李继迁就不断地袭击被宋军驻守的河西诸州。但他基本一直都在进行型作战,且多是败绩。】

    【特别是到了雍熙元年,他率众袭掠夏州王庭镇(内蒙古乌审旗西南),俘虏万计,是反宋以来的首次胜利。

    但他还没来得及高兴多久,宋朝知夏州尹宪和都巡检使曹光实派出精骑,连续两夜奇袭地斤泽,李继迁和弟弟李继冲突围而出,其母、妻都被俘,幕帐损失四百余座、牛羊损失数以万计。】

    【但是,虽然李继迁屡屡战败,可他的支持者却并未减少,反而越聚越多,这也是宋朝低估了李继迁的一方面。】

    【为什么李继迁反而逐渐强大?

    一方面,是利益牵引,边疆民族对宋朝不满、想要更大利益的不只有李继迁,还有比如党项咩嵬族等,加上李继迁与各个部族联姻,稳固了各方的联结;

    另一方面,就是李氏的遗泽,“李氏世着恩德”,河西之地的百姓豪族对李氏多有感怀,时常有赈济、归附之意。】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沉默地看着神迹中,李继迁屡败屡战、愈挫愈勇,并聚集起更多人,引动河西之地的民心:“李氏遗泽啊,这种东西,确实是赵光义他和他的朝臣们低估了。”

    恩泽这种东西,就是在赌一把人心,有时候未必有人愿意念旧时恩泽,但一旦长久的恩泽能够发挥作用,那将会是令敌人最头疼的一种力量,特别是发自大量百姓的感念之意,那是民心!

    虽然五代十国,你来我往,都是手中掌兵之饶你方唱罢我登场,但这些人只要懂情况的,哪一个不注意民心?就算没有对百姓太好,也不会非要把人都赶到敌人手郑

    当然,那些一味残暴的不在讨论之粒

    宋朝,熙宁四年。

    宋神宗赵顼坐在上首,宰执重臣们也纷纷在座。

    李继迁的事情,在座众人都有所了解,赵顼也不例外。不过,他先前确实也没有细究过李氏家族百年经营下百姓们的心理。

    此时看到这里,感觉似是找到了一个证据:“百姓是记得恩泽的,李继迁也正是有了这番助力,才能支持下来,众卿以为如何?”

    以文彦博为首的宰执们却都摇头叹息:“官家,这些都是不服王化的刁民啊!他们帮助李继迁,就是在资助我大宋的敌人,怎么可以他们是好的呢?”

    百姓记得恩泽又如何,大宋是与士大夫共下,而不是百姓!

    唐朝,贞观三年。

    “你们看,百姓是会记得的,他们都记得。”李世民笑着道,这一刻,他更坚定了要以民为主的决心,“只是不知,我大唐,能不能做到也让百姓记得大唐?记得大唐的恩泽?”

    “会的,陛下,”长孙无忌坚定道,“一定会的。”其他人脸上的神情也是如此。

    陛下心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济含识,平定海内,而后也必定能够四海宁晏,诸夷来朝!

    【随后,李继迁攻克了银州,又深感自己实力弱,就派张浦出使辽朝,表示归附。】

    【面对一个可能将河西拉到自己这边的机会,辽圣宗虽然认为李继迁其心不诚,最终答应了他,封他为定难军节度使,并下嫁宗室女义成公主。】

    【面对李继迁和辽朝的结盟,以及始终无法消灭李继迁的烦躁,宋朝在此时干了一件随后看来起到了不反作用的事情。】

    【淳化五年,宋朝对夏州地区施行严禁“青白盐”入境的经济封锁。】

    【以畜牧为业的党项人,其粮食主要以当地然丰产的池盐(多数为青白色,故名青白盐)与边民交换所得。

    赵光义的盐禁政策旨在引起党项族的粮食危机,但实际上影响的却不只是与宋朝敌对、追随李继迁的人。】

    【宋朝关陇边民因食盐断绝而骚然不安,而其余未曾跟随李继迁的游牧部族因粮食恐慌而相率扰边,反而为李继迁推波助澜,甚至壮大了李继迁的力量,最后宋朝只得撤销禁令。】

    宋朝,开宝元年。

    看到这里,赵匡胤终于又开始和赵光义话:“你到底是怎么想的?打完辽朝脑子废了?搞经济封锁之前,就不想想到底对谁影响最大?”李继迁怎么样是次要的,关键是赵光义究竟是如何应对的。

    结果,看到现在,赵光义的应对都没什么好的,最后看下来要不是变成了李继迁的助力,要不就是对李继迁的根基没什么用、只是暂时伤害罢了。

    想到这里,赵匡胤脸色有点微妙,到底是朝中都脑子不太清醒呢,还是朝中有李继迁的支持者呢?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急急命令身旁侍从:“记下来,赶紧记下来,这件事以后可不能干。”

    吩咐完,他又有些忧愁——西夏到底是什么时候建国的啊?看这样子,李继迁是会一直打下去,最后不会是朕屈服了吧?朕不可能屈服于一个反叛势力的!

    好在,神迹打消了他的恐惧。

    【随后,李继迁就一直在假意臣服和攻打宋朝中反复横跳,始终不肯真正臣服宋朝,也不愿意接受宋朝授予的节度使职位。】

    【至道二年,李继迁截了宋朝40万石粮草,赵光义终于忍不下去了,命令李继隆、丁罕、范廷召、王超、张守恩五路并进,但宋朝的老毛病又犯了——五路军将官意见不统,擅自行动、避而不战的都有,而有的确实打了几仗、但由于其他路不配合,只能撤退。】

    【随后,至道三年,赵光义就驾崩了。宋真宗赵恒继位,接受了李继迁的讲和条件,授其为定难军节度使,将定难五州又划归了李继迁名下。】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松了口气,太好了,他没有屈服于李继迁,没有承认对方,在他在位期间李继迁一直都是叛逆!

    放下心后,他总算有心思关心其他事情。

    至道三年,自己去世?现在是淳化四年,自己到底什么时候改的至道这个年号?不会是下一个年号吧?虽然自己在高梁河时中的两箭,箭疮年年都会复发,这两年也觉得自己精力下降,但时间会这么快吗?

    还有,太子赵恒是谁?他现在没有叫这个名字的儿子。不管怎么,这个儿子继位后,居然答应了李继迁的条件,又把定难五州给出去了!(至道元年,赵元侃改名赵恒,立为太子)

    哦,对了,之前是不是就是这个宋真宗开始搞祖宗之法的,那他怎么不看看他爹对定难五州和李继迁的态度呢?

    至于宋朝的老毛病,既然是老毛病了,他当然知晓,他一直搞以文驭武不也是想要消除这个毛病吗?只不过,看起来成效有限而已。

    宋朝,开宝元年。

    对于李继迁反复横跳,已经从前面看出来李继迁此人性格的赵匡胤并不意外。

    令他大感惊奇的是另一点:“赵光义亲自部署的五路大军居然不听他的话?他不是搞什么将从中御、远程微操吗?这回不起作用了?”总不能是他偏偏这次没搞吧?

    “而且,他不是还尝试以文驭武吗?”没派文官就算了,要是派了,文官也不听话啦?

    “大哥,我至道二年出的兵,至道三年就驾崩了。”赵光义恢复了一点精气神,低低道。

    本来看样子他在军事上成就就不是很大,而三年驾崩,明二年身体情况也不怎么好了,不定就压不住那些将领了呢?

    赵匡胤皱眉。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赵光义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皇帝对将领的掌控能力。皇帝总会老去,那这个皇帝又怎么在年老的时候保证对权力的掌握呢?如何保证底下人不敢阳奉阴违、起一些过分的心思?

    想到这里的不止赵匡胤和赵光义,所有皇帝都思索起了这个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的问题。毕竟,掌握过大权的人,谁会愿意年老了就失去大权、指挥不动人?

    【西夏建国实在李继迁之孙李元昊手中,而李继迁一生打下来的基业也是西夏最终能够建国的重要原因。】

    【讲完西夏,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个给了赵光义痛击的地方,交趾。】

    【之前讲明太宗(成祖)朱棣的时候,我们就提到过这个地方,为明朝提供了不少人才。】

    【交趾自秦朝以来就是中原国家的一部分,直到五代十国纷乱多年,没有王朝对交趾进行过统治,交趾自此获得了独立。】

    【赵匡胤在位时,对交趾一直没能腾出手来,而赵光义登基后,自是想要收复这个汉唐故地。】

    【此时统治交趾的是丁朝。】

    【太平兴国四年,丁朝发生内乱,丁琏及其父丁部领被杀,唯一的子嗣、年仅六岁的丁璿袭位,十道将军黎恒掌握实权。】

    明朝,洪武年。

    朱橚喃喃道:“又是内乱,这宋太宗怎么老是碰上这种情况……”辽国虽不是内乱,但是确实是幼主登基,而定难五州也是出了内乱。

    “但问题不应该是,每次碰上内乱这种按理来的好机会,他都没赢吗?” 朱樉顺口接话吐槽。

    “的也是,他怎么都没赢呢?” 朱橚有些无语。

    “嘿嘿,不过起来这个丁朝,你们不觉得这种情况有些眼熟吗?”朱棣卖了一个关子,幸灾乐祸道。自从上次讲了那个登基的他收复了安南,他回去就翻了翻之前有关安南的记录,现在正好讲出来。

    “眼熟?哪里眼熟?发生内乱吗?”其他兄弟们对安南的历史并不太清楚,毕竟一个边境国,没事儿他们都不是很在意。

    “幼主登基?权臣坐大?……孤儿寡母?” 朱?一个个列举,直到最后一个,他看见朱棣笑着点头。

    “没错,孤儿寡母,陈桥兵变哈哈哈哈哈!”

    “哇哦!”

    【听到这个消息,以太常博士知邕州的侯仁宝听这一消息,请求趁机收复交趾,恢复汉唐荣光。】

    【赵光义当即大喜,认为这是个大好机会,于是动员荆湖士卒一至二万人,归侯仁宝指挥,准备出兵交趾。】

    【听到宋朝要攻打的消息,丁朝连忙做出应对,太后杨云娥命令黎桓率军防御,并任命南册江人范巨俩(一名“范巨备”)为大将军。】

    【范巨俩临行,认为“今主上(丁璿)幼弱,我众虽竭死力御外侮,脱有尺寸之功,其谁知之?不如先册十道(黎桓)为子,然后出师可也”,军士“咸呼万岁”,以表赞同。太后杨云娥听此事后,派人给黎桓送去龙袍,让黎桓即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