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49章 蜀地烽火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对此也无甚想法。虽然死了王波,确实是让这波动乱这个第一领导人,可能确实有所损失,但实际上却并不能对此次动乱造成什么决定性的影响。

    毕竟,当时王仙芝也死了,妨碍唐末起义军跟着黄巢继续辗转大江南北了吗?

    不过,经过此次蜀地动乱,朝廷对内政应该能够更加慎重,也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避免出现动乱、出现动乱后及时镇压消弭的对策了。

    最起码,不会出现蜀地多灾,官府还满不在乎的情况了。

    想到这里,他也这么对眼巴巴瞅着他的赵光美等人这么了。

    几人纷纷松了一口气。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不免回忆起了自己征战下的日子。那时的各种义军,也是一股又一股,此起彼伏,死一个头领人,根本不算什么,于大局也并没有太大影响。

    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人都活不下去了,甚至其中还有不少底层的蒙古人。

    于是,他开口道:“百姓只要能够活下去,就不会生起作乱之心,所以你们必须要让百姓们能够活下去,有希望。”这话他已经过很多次,见儿子们依旧认真听着,他又道,“当然,要是政治清明,皇帝贤明,还有人在地方作乱,那就是贼寇,必须尽快讨伐,切不可迟疑手软。”

    【王波的妻弟李顺,也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

    【被推举为新的领袖后,他继承了王波的作战方法:杀掉贪官污吏,查抄豪族大富之家,把贪官污吏的钱财和查抄得来的钱财都分给百姓们。】

    【当然,查抄豪族大富的时候,李顺还是给他们留下了足够家中人口日用的粮食。】

    【这件事他做的很早,在他成为领袖后,他就召集了占领地区的富人大姓,勒令他们申报所有的财产和粮食,除留下生活必要的部分,一律没收,大赈贫乏,从而大受贫苦民众的拥戴。】

    【由此,大批底层百姓踊跃加入起义军,起义军的力量迅速壮大。】

    【此时,李顺率领队伍先是攻克蜀州、邛州,随后又趁势攻克了永康军(四川都江堰市)和双流、新津、温江、郫县,对成都形成包围之势。】

    【这时,是淳化四年年底。】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瞳孔紧缩:“太快了!”这样的速度,几乎是各地烽火并举一般,虽然只有一支主力队伍,但与当初蜀地十七州并反也没有太大差别了。

    “朝廷呢?朝廷怎么还没有派出军队?”对成都形成包围,明显下一步就是要攻打成都了!这样的一地州府都要被围攻了,为什么朝廷还是没有什么反应?

    “总不会,朕还没有收到消息吧?”他瞳孔地震。

    秦朝。

    “均贫富。”嬴政默念了一下这句话。

    朝堂上,不少大臣的面色也早已变化,变得有些难看。

    不论日后情况如何,也不论这个分钱分物是否有什么分发标准,但在这时,王波和李顺是真的把豪族官吏们的资产分给了那些卑贱的底层黔首。

    扪心自问,如果现在,有人举事,给那些黔首们分财分物,他们会就此跟随吗?

    会!虽然答案并非他们所希望,但确实是会。

    他们甚至不是为了建立某个国家,也不是为了恢复某个旧国,而只是为了能够有吃的、有钱财。

    这与当下的主流思想当然是相违背的,但在场的所有人都发现,这是难以违逆的事实。

    【为什么会这么快?】

    【除了起义军作战勇猛外,起义军的军纪和他们的政策也是关键。】

    【李顺带领的起义军,军纪严明,对普通百姓秋毫无犯;而他们每到一地,都会打击当地的贪官污吏和奴役百姓的地主豪族,为民除害的同时,也给当地百姓分发财物。】

    【如此一来,各地百姓都很欢迎起义军。】

    【“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时两蜀大饥,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

    【不少地方甚至有主动开门,迎接李顺的军队的现象。】

    汉朝,元狩四年。

    秋毫无犯,军纪严明。

    不少人都想到了昔年高皇帝初入咸阳,也是严明军纪,不允许进犯百姓,最终收获民心。关键是,与项羽的残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也是高皇帝最终能够入主下的一个原因。

    宋朝,后世几代。

    一些官员对李顺和起义军的行为相当看不上眼,无比唾弃:“此皆人行径,这些贼子,只知用这些蝇头利引诱乱民,却没什么别的方法,不懂真正的堂皇大道。”

    “是极!这些民众也是乱民,贼军的利益,就让他们背叛国朝,不记恩义!”

    【宋朝对此也做出了反应,先前曾经派兵讨伐王波的成都知府吴元载被革职,另派郭载知成都,并调来西川转运使樊知古,命他协助郭载任职成都,共同镇压起义军。】

    【但是呢,这两个人选都有点问题。】

    【郭载这个人,十分狂妄,觉得起义军根本不算什么,之前没能镇压是吴元载无能;而樊知古,不知是认为自己不被重用而心中郁郁,还是老于世故知道此次义军难以对付,就总是自己身患足疾,迟迟未曾到任。】

    【后来,郭载虽然拉着樊知古一同到了成都,也并没有做出什么亮眼的成绩,只是凭借成都的高大城墙防守,没有扭转官兵整体败湍局势。】

    【做出了一番成绩的是时任都巡检使的卢斌,也是之前雍熙北伐中跟随曹彬从属东路的将领。李顺围了成都后,他率六百兵马赶赴成都,斗战连月,杀退了不少次起义军。】

    宋朝,淳化四年。

    赵光义眼角抽搐,确实,朝廷还是有所反应的。但是这个反应,好像没有什么意义啊!

    这两个人选都是什么人选,要知成都,此时不应该找几个又能稳定内部局面,又能对外作战的人吗?怎么就找了这么两个人。

    樊知古他可是知道的,之前和参知政事陈恕一起联络有无,泄露宫廷话语,为人轻率,在户部任职时总是出岔子。倒是先前累任转运使,颇得赞赏,自己就把他扔回去继续干转运使了,没想到,现在他连转运使都干不好了——心中郁郁,不就是对朕不满吗?

    “樊知古,朕信任他,是以委任他为西川转运使,巡视川蜀诸郡县,但此时蜀地民不聊生,贪官污吏横行于世,他这个转运使是怎么做的?”赵光义干脆骂出了声,怎么做的?看神迹他总自己身患足疾就知道了,怕是自己难以行动,干脆就没怎么出去巡视。

    倒是卢斌,真的是让他眼前一亮。

    几年前,卢斌就曾在地方平定动乱,还被他召回京城,当面奖赏。现在看来,当真是一个不多得的人才!

    他笑吟吟开口:“朕记得,当初北伐之时,卢斌就是那个向国华(曹彬的字)建议退兵时要结成军阵的人?确实是一名神武雄强、敏锐果敢的将领!”

    明朝,洪武年。

    皇子们接着悄悄话。

    朱橚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赵光义屡屡没能成功的原因:“我觉得,他每次对外,在有敌方内乱加成的情况下还没能成功,他这选人眼光也是一个原因。”

    “有道理,这成都选了两个人,两个都不怎么样。起作用的反而是之前就担任都巡检使的卢斌,这次可没有特意调动的人。他这眼光……就算不调动卢斌,卢斌的职责也得过来,但也不能就选出那么两个人啊。” 朱樉对此比较赞同。

    “不不不,”朱棣探过来一个脑袋,“我觉得不止是选饶问题。蜀地的乱象已经有那么长时间了,宋太宗自己检查蜀地也发现上百个贪官污吏,他怎么就没更换更换蜀地的主理官员?就比如这樊知古之前就是西川转运使了,他不出去巡查,蜀地出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事情,宋太宗居然还让樊知古接着在任上呆着……”

    【但不论是消极防守的郭载和樊知古,还是奋勇作战的卢斌,都没能阻止成都的陷落。】

    【淳化五年正月初,起义军首次围攻成都,但在西郭门失利。】

    【为了麻痹成都守军,李顺假意做出从成都撤军的姿态,随后直接进攻放松了警惕的彭州(四川彭县)、汉州(四川广汉),只用了两就攻下了这两座城池。】

    【而此时,成都又放松了警惕,李顺便打了个回马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回师围攻成都。】

    【正月十六,成都被攻破,郭载和樊知古带着随从逃出成都,跑到了梓州,卢斌也退回梓州。】

    【李顺入成都后,旋即宣布建立“大蜀”,自称大蜀王,建元“应运”,任命了从中央中书令到地方知州等官职,铸造了“应运元宝”等钱币。】

    【此时,义军已扩充至数十万,李顺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分兵攻下四川许多州县,东至巫峡,北抵剑门,南至嘉州(四川乐山),蜀地的大部分地区都成为了大蜀的一部分。】

    宋朝,开宝元年。

    赵德昭突然想起来一件事情,关于赵匡胤先前的经过此事,朝廷形成一套完整的应对动乱的体系:“爹爹,应对动乱的体系,除了先期赈济灾民,稳定局势,那等动乱掀起后,除了镇压,难道就是收归军队?”

    毕竟,募兵制专门留下的口子就是为此准备,只不过此次蜀地动乱,中央一直未曾重视,也就没有利用这一机制。

    “但是,神迹之前就提到过,我大宋军队人数暴涨……不会都是因为收纳流民吧?那到底有多少次动乱?朝廷能养得起这么多人吗?”

    赵德昭有点崩溃,膨胀至百万人数的军队,就算大头都在地方厢军,收纳的流民也只是给口饭吃,这也是无数的物资啊!但要是养不活,就只能再次想办法增加财政收入,那难道不会早就更多的流民吗?

    赵德昭这么一,赵匡胤也反应了过来。此事确实有点恶性循环之嫌,但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在不改动大宋的根本政策之前。况且,如果军队人数如神迹所言,膨胀数倍,那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明这种做法对稳定社会、压制动乱确实是有效的。

    唐朝,贞观三年。

    看到李顺的起义军节节胜利,最后占领蜀地大半地区,一种将领们眼神发亮。

    “接下来就是打剑门!”程咬金兴致勃勃道,作为交通要道、入蜀咽喉、军事重镇,剑门当然要掌握在自己手中,掌握了剑门,就可以极大程度上阻止外来兵马进入蜀地,也就是为自己争取时间。

    谋臣们对此也极为赞同,长孙无忌道:“打下剑门,如得川蜀。”昔年,先有诸葛丞相于剑门设立关隘,抵御万敌,又有姜维以三万人马拒魏国邓艾十万大军于关外,剑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不过,若是这一支‘起义军’失败,可能他们并没有在接下来宋朝军队到来之前,打下剑门。”李世民分析道。

    被泼了一盆冷水的将领们颇有些怏怏:“是啊,也是……”

    【此时,也就是淳化五年正月,赵光义才听到川蜀之变,知道了起义军已经攻陷成都府,不由大为震惊。】

    【于是,赵光义立即命亲信宦官王继恩为西川招安使,率领大军前往镇压。

    王继恩完全袭用当初宋太祖赵匡胤平蜀的路线,一路奔向巫峡,沿长江水陆并进西上入蜀;另一路则直扑剑门关,以保证入川的后援军队和战争物资畅通无阻。】

    【而在朝廷大军即将压境的时候,李顺却犯了一个致命的战略错误。】

    【攻下成都府、收复蜀地大部分地区后,李顺把起义军的主力派去攻打梓州(四川三台),而仅派数万人去攻打入蜀的门户剑门。理所当然的,攻打剑门的起义军惨败,根本不可能夺得剑门。而梓州的防守也极为坚固顽强,起义军围攻八十余而不下,还遭到了重大伤亡。】

    【而到了此时,李顺也没有想着要把主力调取攻打剑门,或者为攻下剑门做些增援,以至于这条入蜀关键地区依旧掌握在宋军手中,为王继恩入蜀大开方便之门,也为之后起义军节节败挽定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