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79章 风暴前夕
    【而兄弟之间的斗争经过这一次事件后,愈发激烈。】

    【武德七年秋,突厥再次入侵关中,由突利可汗和颉利可汗带队。】

    【面对匈奴的屡屡侵扰,以及唐朝此时并不十分强壮的情况,李渊开始召集朝臣商讨究竟该如何处理突厥的问题。】

    【于是有人建议:暂时打不过,咱们还跑不过吗?】

    【持有这一观点的大臣认为,突厥之所以屡屡侵袭关中,就是因为长安富庶,他们是为了求财以及粮草。那么只要我们把长安烧毁、不在此定都,突厥就不会再来关中侵袭了。】

    【这倒也是个办法。于是李渊就派中书侍郎宇文士及到终南山以南的樊州、邓州巡视,找一个适合当做新都城的地方。】

    【但终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一方法,萧瑀等人就觉得此举不妥,但毕竟李渊还没有正式开口要迁都,他们这些大臣也不好直言反驳。】

    【李世民也不认为迁都是个好方法,于是他站了出来婉言劝李渊,并表示自己绝不会让匈奴能够威胁唐朝。】

    汉朝初年。

    刘邦活动了活动身体,换了个姿势,思索道:“李渊选择迁都,这本身只是一种选择,倒没什么。但是,他选择迁都的原因中,突厥占比多大?而其他原因又占比多大?”

    毕竟此时的突厥确实看起来比较强大,而唐朝方才完成一统没有几年,此时发动一场全面战争并不是最好的时机。避祸这件事本身没什么。

    但其实迁都本身确实不是最佳的选择——在还有其他可能的前提下,长安终究还是有着不的政治意义的;而且,还是那句话,唐朝一统不久,此时迁都是否会动摇国内的信心?

    萧何等人也认为迁都这个选择并非最佳,而李渊确实也没有真正迁都,只是考察地点、不迁也无所谓。但他能够做出这样的姿态,其中是否有关于朝堂势力整顿、以及三个儿子争斗的原因也不好。

    刘邦叹了口气:“信息还是不够啊。”神迹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具体过李渊在基本统一、太子秦王争斗的时候做了什么。

    东汉,建安年间。

    曹操眯了眯眼:“李世民就算不在乎迁都,只出于他的功绩多为军功,就不能支持迁都。”

    他必须打!虽然没有得到具体的信息,但策府既然能够开府设官,再加上陕东道大行台的属官,可以推断出李世民身边应当聚集有一些开国时期的功臣。

    这些人,也必然是支持不退缩、迎战突厥的一员。

    【李渊并没有立刻被服,相反,他对有人驳斥自己的命令很不高兴,就派李世民带着三十多个骑兵到关中巡视,让他拟定击退突厥的计划。】

    【大约李渊是想让李世民看看唐朝的现状,让他认识到迁都才是最好的选择。】

    【但李世民并没有改变想法,巡视完回来后,李世民依旧坚决上奏不可迁都,最终李渊还是打消了念头。】

    【随后,就派遣李世民和李元吉去抵御突厥,也就是五陇阪之战,这一战,虽然唐军势弱,但李世民通过突利可汗和颉利可汗之间的矛盾,打消了突厥继续入侵唐朝的打算,暂时立下了盟约。】

    【同时,各地的唐军坚决抵抗并反击匈奴,并且获胜,也进一步打消了突厥想要入侵中原的想法。】

    宋朝,开宝元年。

    赵匡胤对于这次反间计的运用十分欣赏:“突利与颉利矛盾已久,唐太宗对于人心的把控实在高超,又神勇过人,才能让突厥暂时退兵。”

    知道突厥两可汗互有矛盾的人并不少,但有多少人能够制定出一个可行的、立刻见效的计划,还敢于亲自上阵实施?

    想到此,赵匡胤就想起了辽国和定难五州,还有赵光义的种种操作。

    不得不,虽然赵光义这些事情都没干成,但他遇到的时机却并不差。当时,定难五州难道不是一个挑动矛盾的好时机吗?辽国固然皇太后能力高超,但也不是完完全全无机可乘。以及那个交趾……

    【面对李世民更加高涨的声望,李建成和李元吉觉得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了。】

    【一次,李建成和李元吉邀请李世民到东宫夜宴,酒后李世民却心口剧痛,吐血不止,陪同在侧的淮安王李神通惊恐地扶着李世民回了秦王府。】

    【顺带一提,在武德五年,李世民就被李渊要求搬出了承乾宫,到了宫城外西侧的弘义宫居住。】

    【李渊对儿子还是有那么点关爱之心的……不多,有一点点。】

    【于是他就亲自到了李世民的秦王府,探望了李世民的病情。】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笑出声:“哈哈哈……确实,李渊还是有点对儿子的关爱的,只不过不多。朕猜,这次李建成和李元吉也不会出什么问题,毕竟李世民又没什么大事儿,嗯,没死。”

    在他看来,李渊确实还是有那么点对儿子的关爱的,不然李世民功劳这么高,若非是自己儿子,早就成了李渊的名单第一名。

    但关爱绝对不多,否则李渊就不会放任争斗到这个程度。

    听了刘彻的话,霍去病有些神色微妙,趁着刘彻自己笑得开心,他悄悄和卫青话:“舅舅,陛下的意思是,李世民若是真的被毒死,李建成和李元吉就会被处置吗?”

    卫青默默地拍了拍他,示意他先别想那么多。

    霍去病重新坐回去了,卫青才暗暗叹息,观神迹所言,李渊宠妃不少,那子嗣大约还是有的,若是李建成和李元吉把李世民毒死,那不定李渊还会扶持幼子。

    【看完李世民,他就诏令李建成:“秦王一向不能喝酒,你们别在夜晚聚会宴饮了。”】

    【又对李世民,晋阳起兵、平定下都有你的功劳,本来要立你为太子,但你坚决推让,我当然还是要成全你的好意。而你的哥哥建成当了多年太子,我废他也不忍心。而你们兄弟之间,“观汝兄弟是不和,同在京邑,必有忿竞”。】

    【那怎么办呢?】

    【李渊就让李世民离开长安,去洛阳去,呆在陕东道大行台,“自陕已东,悉宜主之。仍令汝建子旌旗,如梁孝王故事。”】

    【听到这话,李世民对着李渊哭泣不止:“今日之授,实非所愿,”儿子我不想离开父亲你的膝下啊!】

    【但李渊大约此时决心比较强,依旧坚持让李世民去洛阳,还“洛阳、长安两地近在咫尺,我若是想你了,随时都能去看你,你不用伤心。”】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看到了熟悉的名字,停止了对李渊爱子之心的嘲笑。

    不,不能停止,只是找到了新的方向:“梁孝王,这是什么好的例子吗?”梁孝王,不就是刘武,他的便宜亲叔叔吗?备受当时的窦太后宠爱,受封睢阳,他父皇还曾经许诺让刘武继承皇位。

    但刘武的作用是什么?讨太后欢心,以及在继承皇位的诱惑下充当诸王和京城之间的防卫,七国之乱时梁国确实扛了不短时间。

    刘武的结局又是什么?心情郁郁,后患有热病,六日即亡。而梁国一分为五,被他的五个儿子分别继常

    李渊提了这么个建议,是为了李世民好吗?

    隋朝,开皇十八年。

    杨坚一直感觉有些不对劲。

    已知,李渊封了李世民策上将、可自行开府授官,而目前虽然没有明确的内容,但在他的推测中,李世民的势力的来源绝对与开国的军功集团有关——不然李世民是没有办法搞到这样让太子忌惮的地步的。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李世民身边为什么会有这样有威胁的开国军功集团的聚集?

    不要是因为李渊不亲自上阵打仗。

    哪怕不能亲自上阵,作为占据正统大义名分的李渊,想要收拢这样一个集团还是可以着手进行的。而此时的将领之首李世民,又是李渊自己的亲儿子,这就让李渊更加占据道义高点——父对子的高点。

    将领们是认这样的高点的,或者,大部分人都是认的。

    而李渊很缺乏手段吗?也不是,受到正统教育、又历练多年,他的手腕哪怕没有太高明,也够用了。

    那为什么李渊还是让这样的力量聚拢到了李世民身边?——他自己没有允许这样的力量向自己靠拢,他不接收这些饶力量!

    他在清除这些开国军功集团。

    杨坚推导出了这样的结论,不由有些恍惚,李渊你真的就是这样想的吗?虽然不是不行(毕竟杨坚自己也这么干过),但你能够掌控住局势吗?

    你看看你的几个儿子吧。

    李世民会乖乖坐以待毙吗?从故事的开头得知,他没有,他搞了宫廷政变。

    而你的另外两个嫡子,此时的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难道就是两个乖孩子吗?显然也不是。

    【李世民没能服李渊,让自己留下来,只能准备去洛阳。】

    【在他即将出行的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也收到了消息。与李渊不同,他们两人并不认为放李世民去洛阳是什么好选择。毕竟,洛阳是李世民的自留地,到了洛阳,李世民就像是蛟龙得水,有地有兵,想要处理就很难了,不如他留在长安更好控制。】

    【于是,二人就暗中让朝中的自己人向李渊递交奏疏,:“秦王身边多数是洛阳一带的人,听到洛阳去,都欢欣雀跃,看样子,只要一走,就没有打算回来。”】

    【听到这样的话,李渊最终打消了让李世民去洛阳的念头。】

    【顺带一提,武德七年,李世民的益州道行台被撤销了,或者,唐朝此时的行台已经基本上被李渊逐步撤销,唯一一个稳定存在的也只剩下陕东道大行台了。】

    明朝,洪武年。

    朱柏吐槽:“虽然回到洛阳,唐太宗如蛟龙得水,但留在长安也未必就是处于劣势啊!”不过确实,长安还有可能能够控制,洛阳是完全没法伸手过去了。

    只是唐高祖果然对儿子的关爱是有一点,但并不多。有人劝秦王身边多有洛阳之人,意思是秦王在洛阳根基深厚、羽翼丰满,你就放弃让他去洛阳了……

    朱橚正在翻书,看唐朝的职官部分,没有管兄弟们的讨论。终于,他找到了自己要看的内容:“之前是唐太宗初为尚书令对吧。”

    将兄弟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后,朱橚开始念书:“尚书、侍郎之职,掌下官吏选授、勋封、考课之政令。”这是关于尚书令手下的尚书和侍郎,“五品已上,以名上中书门下,听制授其官。六品已下,量资任定。”

    六品以下,量资任定。也就是,在六品以下的官员任免上,尚书侍郎是有一定的自由任免权的,这份权力能否为担任尚书令的李世民所用?

    虽然高级官员很重要,但基层官员的重要性同样很高。

    【到了这个地步,争斗已经开始刀刀见血,或者,所有人都开始逐步走向最后的一击。】

    【李建成和李元吉与后宫嫔妃的联系越发紧密,不断让后妃对李渊吹风。】

    【李世民也收到了不少愿意效力于他的饶劝,如李靖和李世积就过“大王以功高被疑, 靖等请申犬马之力”。】

    【而一个很有故事的人此时也在“三个鸡蛋上跳舞”,没错,就是封德彝。】

    【他一面劝李世民及早对付李建成和李元吉;

    一面,向李渊谏言:“秦王恃有大勋,不服居太子之下”,要是不打算立为太子,就赶紧给他找个地儿安顿了;

    还有一面,则是去给李建成提建议,让他发动事变:“夫为四海者,不顾其亲”,当年汉高祖分我一杯羹,就是现成的例子啊。】

    唐朝,贞观三年。

    寂静,是此时的皇宫大殿。

    封德彝早在贞观元年就病逝,李世民还为了他辍朝三日,追赠司空,赐了“明”这个谥号。

    此时突然看到封德彝这么三方出计,着实是打破了众饶过往回忆——虽然之前神迹中就有李渊欲废太子是封德彝劝,但当时他们虽然有些嘀咕,却也并没有太过在意。

    此时看来,这封德彝当真是个人才!三面卧底,居然还能不露半分马脚,所有人都觉得他对自己忠心耿耿、才智过人……

    当即,便有人开始弹劾封德彝,大约是被欺骗的愤怒加持,虽然是临时起意,这些大臣们却也出口成章、条分缕析,将封德彝生前的种种问题全部都梳理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