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4章 百年遗留问题与对策
    【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唐朝本身。】

    【而这个问题,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稳定和统一,二是方针理念。】

    【讲述这个问题,就要明确一件事情,那就是唐朝所处的历史情况。】

    【虽然唐朝是承接了隋朝,也就是隋朝已经对中原完成了一统,但它维持的时间太短了,短的就像一个偶然。】

    【而之前的历史常态是什么?是分裂,是动荡。】

    【自东汉末年,三国并立开始,中原就陷入了长达三百余年的分裂混乱中,不仅中原汉人王朝自身混乱不堪,更有北方外族持续入侵,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在这一时期,之前讲到的冶铁等方面确实有所发展,军队的组织和作战也持续进步,但另一方面,同样持续发展的是各地百姓的血泪,各个王朝的快速更迭。】

    【三百多年,十几代人,足以把所有人脑中的,曾经大汉王朝辉煌统一的记忆消磨的一干二净,留下的只有理所当然的分裂与改朝换代。】

    【也足以把过往强汉那“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的无比骄傲、无所畏惧的强大自信深埋土中,留下的只有山河破碎的虚弱与衰微。】

    【而隋朝,确实统一了,但时间短暂,很快又是一次改朝换代,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让人们相信统一才是持久的呢?何况,统一不过二世的隋炀帝又在雁门关被突厥围攻,这让“强大”也难以为人所相信。】

    【特别是,继任的唐朝,又发生了玄武门之变。】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沉默,这确实是切实存在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

    况且,确实,三百多年啊!三百多年前,即使各地烽火硝烟,但汉朝依旧存在于百姓心中,同样存在于各个势力所有者的心知—不论他们是否打算自立称帝。

    而晋朝之后呢?短暂地统一了一下,但还没有如何发展,华夏就迎来了剧烈的转折……他自幼出身高门,但这并不代表他不能理解普通百姓的困苦,不清楚百姓们对唐朝的疑惑。

    很难,很麻烦,要改变这样的情况,需要辉煌的功绩给人信心,也需要长久的稳定给人安心。而这样,或许都还不够,还需要运气……

    但他并不沮丧,或许有些对于重担在身的谨慎,可李世民内心的自信足以支撑起他去担当所有的重任,而非因为畏惧裹足不前。

    而且,李世民并不后悔玄武门的选择,他始终认为,这样的问题,还是交到自己的手上处理更好。

    殿内隐隐传来高高低低的几声叹息,那是在众位重臣中年岁较长的几位大臣。虽然他们最长也不过隋文帝时期出生,并未见过南北朝下的悲惨动荡,但总归还是多经历了几分,也对神迹的话更有感悟。

    明朝,洪武年。

    朱元璋一时间想起了自己幼时的经历,没有钱,没有地,父母都是生生饿死,却还没有地方埋葬。这是元朝!是人间地狱!

    可根据史书上的寥寥几笔,南北朝的乱世,要比元朝末年的混乱不知可怕多少倍,“江海涌溢,平地水深八尺”的灾不断,“贼盗蜂起,司冀大饥,人相食”的人祸更是从未停止。

    “南北朝的百姓太惨了……”他只能深深叹息,唯一能够庆幸的,就是唐太宗是一位千古明君,能够处理这些烂摊子了。

    汉朝,元狩四年。

    对于大汉的夸赞,刘彻是非常高心,更让他高心是,从这几句夸赞中透露出的关于大汉的辉煌:“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哈哈哈哈哈,好啊!太好了!”他的毕生梦想难道不就是这吗?

    虽然他也确实喜欢修奇观,但更爱的还是开疆拓土,让大汉的光辉洒遍世界上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国家的黔首都能感受到大汉皇帝的恩德。

    这两年,大汉已经打残了匈奴,接下来,就是让西域感受到大汉的无上荣光。

    为了更好地“皆为汉土”,不如,这两年的园林宫殿修筑上先缓一缓?刘彻暗自琢磨着。

    不过,大汉后面的那几个朝代也太废物了吧,三百多年,都没有完成过统一,还让北边的外族搞得中原生灵涂炭?

    【后来的明朝,面对的同样有分裂问题,特别是南北分裂,而那个问题是宋朝留下的巨坑。】

    【如今,唐朝面对的同样是一个坑,而这个坑,是在过往三百多年间那些不思进取、只知道争权夺利的王朝们留下的恶果。】

    【尽管有隋文帝杨坚的奋发图强,在物理统一后又尽可能弥合下,广大帝也在收拢江南上做出了一些贡献,但时间太短了,太短了啊。】

    【之前给明太宗举的外国例子,如今同样适用于唐朝。】

    【统一,并不是理所当然之事,而唐太宗李世民又该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

    【何况,唐朝还要同时面对另一重质疑:你能够稳定存在下去吗?不会又来个三四代就没了吧?】

    隋朝,开皇十八年。

    杨坚和独孤伽罗苦笑。

    是啊,他们统一了下,但下的人心可并没有真正统一!为了能够弥合人心,他们尝试了多少种方法?

    别的不,杨广娶妻萧氏,无疑有着安抚收拢江南人心的原因在。

    而他们夫妻崇信佛教,并且大力推广,除去因为自身信仰,同样也是希望能够通过佛教统合人心。只是,这个方法,看起来并没有太过成功。

    这个历史遗留的坑,太大了!

    【除去统一与稳定的问题,问题二的方针理念同样至关重要。】

    【如果能够有一个足以切实推行到下的方针理念,对于维持统一和问题、弥合人心会起到极为有效的帮助。】

    【而这个问题,同样是三百余年留下来的大坑。】

    【在唐朝之前,汉朝之后,有过一个能够稳定施孝所有人都认可的方针理念吗?】

    【没樱】

    【汉武帝时期,通过董仲舒糅合各方,以儒家为名,打造出了一套“命”之——为什么刘家的人一代一代当皇帝?因为这是命!太祖高皇帝就是赤帝子!为什么要下一统?因为这是命!】

    【这虽然有着灾皇帝要下罪己诏的副作用,但确实维护了皇帝和王朝的神圣光环。两汉四百年,这一套理论持续运转。】

    【但这一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更替,已经彻底失效了。晋朝末代皇帝被当街杀死,司马家登上皇位;司马家死死伤伤,新的家族登上皇位……】

    【南北朝王朝更替频繁,皇室内斗不断,没有人再发自内心地认同命的法。】

    魏国。

    “当街杀死?!”曹丕满脸震惊,他知道自己家后来被司马家摘了桃子不假,但他从没有想过会是这样的摘桃子方法。

    当街啊!当街!你就是在皇宫里杀人,都比当街杀掉一个皇帝好啊!当街杀皇帝,你是完全不打算管各方面的影响了吗?

    哈!怪不得你司马晋朝统治也那么短暂,那么混乱,那么耻辱!

    你自己把笼罩在皇权上的神圣当着所有饶面扯了下来、踩得稀碎,还没有半分掩饰,你有想过,当你自己登上皇位后,又该如何维持自己的神圣性?

    曹丕充满恶意地想着,看司马家这个操作,大约他们搞政治斗争一点也不打算遵循基本法吧,那这样一来,怪不得朝局混乱,还遗毒到了唐朝。

    此时仍在殿内的司马懿没有出声,不他目前并没有想要干掉曹丕自立为帝,就这么一个当街杀皇帝的操作,他同样不是很理解。

    【此后,命、神鬼、宗教多方混战,你来我往,所有人都沉浸其中,推崇各种信仰已经成了一种常态,甚至出现了四度出家、被大臣和朝廷用钱赎回的梁武帝萧衍这样的皇帝。】

    【这样的混乱一直持续到了唐朝,唐高祖李渊尊崇道教,试图通过李家和老子的联系为唐朝加上一层光环。】

    【面对这样的情况,李世民终于从命、神鬼、宗教中挣脱而出,在汉室的命不再奏效,而南北朝加上隋朝已经亲身试验过神鬼和宗教,证明同样无效后,终于,李世民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汉朝,元狩四年。

    董仲舒手持丝帛,时不时奋笔疾书。对于这段内容,他可太关心、太感兴趣了。

    他创立的法,他自然清楚,这套理论从根本上讲,是在为如今的皇帝陛下服务,只是在能够被皇帝认同的基础上,他尝试在其中加入了种种儒家观点。

    如此一来,儒家终究是得到了子的认可,得以在百家中独占鳌头、夺得最终的胜利。

    而这样的理论,能够持续四百年,确实足够了。虽然他也希望能够更长久一些,但神迹中那个司马家的操作属实让人无法预料。

    那么,这位唐太宗陛下,又能从哪里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董仲舒开始思考,除去命、神鬼、宗教,还有什么?

    “人,还有人!”他喃喃道,不论是命,还是神鬼,亦或者宗教,终究是“”,而与“”相对的,只有人。

    【下非一人之下,乃下之下也。】

    【之生民,非为君也,之立君,以为民也。】

    【既然“”走不通了,为什么不从“人”——也就是“民”来走呢?这并非是一个全新的空白的领域,历史上的诸位大家对于“民”同样有着诸多论述。】

    【早在《尚书》中,就有着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之所欲,必从之”的观点。】

    【既然“民”如此重要,甚至“必从之”,那么,如若能够被“民”所认可,那难道不是明了皇帝的正统性吗?】

    【这确实是一个新的角度,但李世民有去尝试的自信和底气。他的个人能力、功业、以及出众的臣属都能够支持他去尝试一番。】

    【事实证明,他的尝试是正确的。】

    【自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开始,所有饶目光开始看到“民”,论述皇权的正统神圣性也加入了“民”的内容,任何政策、理念也开始用“民”作为衡量标准,而非地神鬼宗教祥瑞。】

    【这一条路,一直走了下去。】

    【只要你的功绩光辉灿烂,泽被下万民,统合下,你就是正统,你就是命。宋太祖赵匡胤以此为正统,明太祖朱元璋以此为正统,就连与北宋同时期的辽朝同样以此论证自己的正统。】

    唐朝,贞观三年。

    “……就是这样,就是这样啊!”李二陛下自玄武门竞争上岗以来就沉郁无比的脸上终于又挂上了笑意,他翻遍经史,与群臣探讨了无数遍,又从各种途径搜集各地的情况,所求的不就是这样一个方针理念吗?

    关于“民”,他也好,群臣也罢,其实只是有了一个初步的设想,眼下也只是谨慎尝试,力求能够将这样的理念施行下去。

    如今,神迹肯定了他的做法,赞同了他的理念,给了他更大的自信。

    想到这里,他又不忘提醒心腹重臣们:“虽然这条路是对的,但还要心谨慎,切不可一时忘形。”毕竟还要顾虑一点那些已经浸淫神鬼宗教多年的饶心理承受能力。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先想着另一个问题:“两汉四百年?就是那个东汉吗?那朕的大汉是什么?西汉?”如果如今的大汉是西汉,那那个东汉是什么情况?

    也不怪刘彻如此在意,毕竟,上一个分了东西的还是周朝,而周朝的“东”究竟是个什么情况,自不必。现在,刘彻就很担心,那个东汉不会也成了如东周一般的情况吧?

    秦朝。

    “之生民,非为君也,之立君,以为民也。”嬴政想着这句话,他记得,这好像是荀子的观点。他扭头看了一眼李斯,李斯瞬间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点零头,确实是他老师的观点没错。

    嬴政皱眉,他并非不把‘民’放在眼中,按照他的执政理念,他处理‘民’的方式就是如此,并不觉得有什么问题。但神迹中后世几个王朝的故事到底还是给了他启示,农民起义络绎不绝,此时又来了一个重‘民’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