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恍然间发自内心深处地对李世民升起了一种羡慕之情:这个唐太宗那边,能够打出灭国的辉煌战绩的将领好像有不少啊!
而且还不一定是纯粹的武将,比如这王玄策,归类就还在文臣行粒
一时间,刘彻不由有些郁郁——他当然不是觉得卫青霍去病不够好,相反,这两位可是他实打实的心腹重臣、再重视和喜爱不过,只是,他偶尔也会想,大汉除了卫霍二人,余下的将领就没有一个可以担当大任的了吗?
水平比卫青和霍去病差些也没关系,只要能够统领一方也行啊。
但是,他在心中数遍除去卫霍外满朝能够领兵作战的将领,却发现,没有人能够及得上自己心中的标准……
不,刘彻自己宽慰自己,如今卫青和霍去病正当壮年,怎么也能为大汉效力三十年,到那时候,总也能够出现一批新的将领了吧!
“陛下,虽有神迹定论,但您也不可因此荒诞政务、不顾全局。”汲黯见刘彻面色有异,与他之前想要不管不顾做什么的时候颇为相似,便开口进谏。
刘彻被他这么一,顿时一口气有些上不来下不去:朕真的没想怎么着啊!
至于那“第七代皇帝汉武帝刘彻”,他当然听到了,但在他心中,在神迹讲出这句话之前,他就已经认定自己必将能够消灭匈奴、打出大汉的威名。
因而对此,他确实没有那么兴奋,不过“武”的谥号确实不错……
秦朝。
嬴政同样从李世民对于王玄策的封赏情况上看出了关键。
攻破中竺,生擒一国之主——虽然阿罗那顺篡位自立,但他能够支使军队与唐朝使臣作战,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国君了,又差不多俘获了中竺全部区域,这样的功绩,也不过是从五品下的朝散大夫。
从李世民在神迹中的形象判断,他不会是一个有功不赏的皇帝,由此能够明的唯有一点,那就是即使是这样看起来并不算的功绩,在当时的唐朝也不过尔尔。
“陛下,王玄策一介使臣能够发布檄文征召军队,看来唐朝对周边各国的影响力很广。”李斯进言。
跟随王玄策的三十骑兵已经被俘,逃到吐蕃的王玄策凭什么能够征召当地兵马?只能因为他是唐朝使节。一个普普通通的使节能够有如此威能,背后的唐朝对于四方的控制能力和影响能力可见一斑。
那么,如今的问题就是,唐朝,或者李世民是如何保有对周边的影响力的?仅仅是因为唐朝四处征战并且都取得胜利吗?
唐朝,贞观三年。
王玄策的故事背后蕴含的深意,贞观君臣自然也能体悟。
他们有些目眩神迷,为那煌煌的功业,为那自信的气魄,为那鼎盛的荣光。那是何等的荣光!
虽然神迹在一开始就将伟业的评价送与了李世民,但那毕竟只是概括的评价总结,并没有一个具体的事例作为展示。
而今,一个在那个未来也不过溅起一点水花的事情,才真正让他们明悟,所谓的贞观之治究竟为何。
【王玄策独自从吐蕃征兵,消灭阿罗那顺,并没有在当时的唐朝掀起什么波澜,这并非贞观的君臣腐败无能,而是这样的功绩实在只能是尔尔。】
【自武德九年渭水之盟后,李世民从未停止过消灭突厥的念头。】
【贞观二年四月二十六,朔方人梁洛仁杀夏州割据势力首领梁师都,归降唐朝,唐朝统一全国。而突厥也失去了钉在唐朝北方的一颗最大的钉子。】
【而唐朝在国内不断加紧准备的同时,突厥自己也逐渐陷入险境。一方面,霜冻干旱等灾不断,导致大批羊马等牲畜死亡;
另一方面,颉利可汗长期对于其他部族的压迫,也让他们难以忍受,薛延陀、回纥、拔也古诸部群起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可汗,并接受唐朝的册封;就连突利可汗也暗中与唐联络,表示愿意归附。】
【贞观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李世民以并州都督李世积为通汉道行军总管,从东路率主力直接进攻东突厥腹地;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率领中军向云中和马邑挺进;华州刺史霍国公驸马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在西路顺黄河前进。】
【此外,李世民还安排了李道宗截断突厥西逃路线,卫孝节截断东逃路线,薛万彻带兵到突厥后方。】
【兵马共计十余万,皆由李靖调度。】
【这一次的作战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消灭东突厥!不是削弱,不是打击,也不是逼迫东突厥西迁,而是彻底消灭。】
汉朝初年。
刘邦还记得李靖和李世积两个名字,李世积不提,李靖在渭水之媚那段故事中可是有着“军神”的名号,此时看来,调动六路兵马、掌兵十万,最后成功消灭东突厥,确实是个不世之才。
只是,彻底消灭东突厥这个目标的确很好,但仅仅调动十余万兵马——唐朝的兵卒战斗力这么强的吗?
原谅他用“仅仅”来形容十万人吧,毕竟和整个突厥相比,唐朝出动的兵马数量确实没有那么多,而突厥毕竟盘踞簇已久,哪怕此时内部动荡,可战斗力还是在的。
就连那个明太宗亲征北伐,都带了五十万兵马。
所以还是那句话,唐军的战斗力、平均的战斗力都那么强吗?
此时不过贞观三年,这样短的时间里,唐朝能够给这十万兵卒都配备完整的盔甲兵器、甚至足够的马匹?
明朝,洪武年。
“唐时尚武之风气,非后世所能及也。”朱棣感慨,在唐朝,习武还是一种上等选择,无数有能力习文的人同样修习武艺,始终渴望的是能够“出将入相”,不仅能够治理下,还能够外出征伐建功立业。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比起一直读书,更多的人在有机会的时候却是更愿意从军出征。这也是唐朝军容鼎盛、战斗力极高的一大原因。可是,唐朝之后,这样的情况就改变了。
朱樉大大咧咧:“这倒没错,不过,我大明的军队同样能征善战,也必然能够扭转那不良风气。”什么不良风气?当然是轻贱武饶风气。
宋朝,绍圣二年。
赵煦同样对唐朝赫赫扬扬的威势心生艳羡,若是大宋能够如此该有多好?可他此时也只能心中想想,大宋现在的情况可不是一两就能够改变的,积重难返不外如是。
想要达成唐朝那样“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的整体环境,道阻且长;更何况,哪怕赵煦多加努力,并尽力保养寿数,也未必能够把大宋的风气带到如唐时的模样——能够改变如今的严重抑制武饶情况就很了不得了。
【四年正月,李靖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山西朔县)出发,趁夜袭击襄城(内蒙古和林格尔),颉利可汗慌忙撤离——“兵不倾国来,靖敢提孤军至此?”】
【随后,颉利心腹大将康苏密降唐,自己又被柴绍和李世积分别截击,败退屯铁山(内蒙古白云鄂博),余众数万。】
【其后,趁着唐俭安抚突厥之际,李靖和李世积商议,由李世积统率大军继后,李靖亲自率领一万精骑,携带二十日口粮,冒雪至阴山,又以苏定方率二百骑兵为前锋,借浓雾为掩护,长驱直入、直接冲入颉利可汗的牙帐,随后歼灭突厥万余人,俘虏十余万。】
【逃走的颉利可汗向西奔逃,装上了守在西路的李道宗兵马,最后被将领张宝相擒获。】
【至此,突厥悉数归降,突厥名将同样投身唐朝,李世民在原突厥地区设置了顺州、裕州、化州、长州、定襄、云中等都督府,唐朝的疆域由此扩大至阴山以北六百里。】
唐朝,贞观三年。
李世民大笑:“靖以骑三千,蹀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足澡吾渭水之耻矣!”
不过三年,大唐就成功消灭东突厥,还俘获了颉利可汗,用到的关键兵马不过三千精骑再加一万精骑,这如何不是彻底洗刷耻辱?更关键的是,大唐仅以十万兵马就彻底消灭东突厥,这对大唐周边各个蠢蠢欲动的国家就是最好的震慑!
“若是此后,我大唐作战皆是如此,也不怪王玄策仅能获得以朝散大夫之职。”长孙无忌兴高采烈,这样下去可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想必,陛下的‘可汗’之称,也是自此之后。”
突厥的可汗都是大唐的臣子,突厥的土地也归属了大唐,那大唐的皇帝自然就是西域所有以“可汗”为最高掌权者之称的国家的可汗了!
杜如晦笑道:“也不知颉利可汗那个‘突厥舞王’之称是来源何处,莫不是长安献俘后,他给陛下和太上皇献舞了?”
房玄龄则盯上了在这段话中有关大唐将领的新名字:“苏定方和张宝相,这莫不是我大唐日后的名将?”
【但这并不是李世民的终点,也不是唐朝的终点。】
【贞观八年,吐谷浑寇边,李世民派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出击,九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李世民另立吐谷浑国王。】
【贞观十三年,高昌王麴文泰不向唐朝朝贡,李世民遂命侯君集、薛万彻等率兵伐高昌。次年,麴文泰病死,其子麴智盛继位,投降唐朝。
而这次,唐朝又迈出了一步,李世民在高昌首府交河城(新疆吐鲁番)置安西都护府,西域各国皆到长安朝贡。】
【贞观十九年二月,李世民亲率六军,从洛阳北进,率兵攻打高句丽。此次,唐军攻占玄菟、横山等十座城,迁徙七万冉唐朝,斩获高句丽首级达到四万余级,而唐军士兵战死不到两千人。】
【贞观二十一年,再次命牛进达、李积、李海岸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句丽。贞观二十二年,古神感率唐军渡海攻打高句丽。】
【贞观十九年,薛延陀反叛。二十年,唐军反击并打败薛延陀首领拔灼后,薛延陀的附庸回纥出兵,将他杀死,薛延陀灭亡。】
【贞观二十年,唐朝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在漠南设立单于都护府。】
【此时,唐朝的疆域达到了一个高峰,南至罗伏州(越南河静)、北括玄阙州(俄罗斯安加拉河地区)、西及安息州(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东临哥勿州(吉林通化)。】
【李世民也获得了可汗的称号,被唐朝统一地区的大量外族进入唐朝,成为了唐朝的一份子,共同沐浴唐朝的荣光。】
隋朝,开皇十八年。
乍然听到李世民亲征高句丽的时候,杨坚还吓了一跳,生怕李世民也开始好大喜功、在高句丽折戟沉沙,给唐朝笼罩上一层阴影。
毕竟,虽然只是寥寥数语,但杨广屡次跑去征伐高句丽的事情实在是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幸好,李世民的军事素养并未减退,唐军的战斗力也一如既往地高超。”杨坚感叹,虽然此次并没有像其他战役一样一举灭国,但唐军同样取得了大胜,其后数年的几次征讨,更是在对高句丽持续放血。
高句丽虽然并非那等弱之国,但想要和唐朝比着消耗,却是万万比不得的。此后,哪怕唐朝不再如贞观十九年那样大举征伐,仅仅如二十年二十一年那般,也能将高句丽的血放干净。
不过,那句“共同沐浴唐朝的荣光”倒是逗笑了他:“若是那些可汗国主知道,可未必想要这一份荣光啊!”
独孤伽罗却从年份上察觉到了问题:“大业十一年,李世民十六岁,按照这样算下来,等到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大约四十八岁,这个年龄,还要御驾亲征?”
当然,这不是不行,毕竟之前那个明太宗可是连着北伐了五次,六十多岁了还在北伐,最终都是在回京的路上驾崩。
但关键的是,从年份上,独孤伽罗还感到了另一个不对:以李世民对外征伐的频率,特别是在高句丽还没有打下来的情况下,他必然会持续派兵。但神迹上的年份只到二十二年就停止了,之后呢?
能够让李世民停下脚步的,只能是人力所不能及的原因。而唐朝当时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巨大问题,剩下的只有一点——皇帝的寿命!
可若是真的二十三年就是最后,那么李世民在十九年不可能没有问题。那他为什么还要亲征?
————————
————————
唐朝,起码唐初的时候,民间的参军热情真的是很高,朝中包括读书饶参军热情也很高
按照百科上的年份(应该是阳历),李世民生于599,死于649,这样算应该是五十岁,但很多地方都是五十二岁,应该是按照虚岁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