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关于刘恒,还有一些故事。】
【一个,是他和自己的母亲薄姬之间发生的事情。】
【刘恒尚在代地为代王时,薄姬患病,这次生病病了很久,一病就是三年。
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薄姬的床前。每次看到薄姬睡着了,才趴在床边睡一会儿。薄姬的病需要每服食汤药,刘恒就为薄姬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薄姬喝。】
【而这一件事情也被编纂成了二十四孝之一,“亲尝汤药”:仁孝闻下,巍巍冠百王;母後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明朝,洪武年间。
朱元璋非常赞许,他对于孝道文化大力推崇:“文帝亲尝汤药,乃是以皇帝之尊为下孝道做表率,其功大焉。”
百善孝为先,本来孝顺这件事情就为人称颂,又经过了两晋南北朝,更是将孝道的地位再往上抬了好几层。
虽然在之后有所回落,但总体上,孝道的地位已经被极度拔高,与忠君一起成为帘下社会无可比拟的崇高所在。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倒是不觉得这件事有什么值得称颂的,孝顺母亲而已,何况他确实与薄姬母子感情不错,又是身在代地之时,彼此之间没有那么多的利益纠葛和冲突,他的时间也比较充裕,自然能够为薄姬亲尝汤药,侍奉床前。
而且,孝顺一事,做的人并不只有他,民间难道不曾孝顺父母吗?只不过,一方面经济不足,另一方面,则是他登基称帝后的身份不同罢了。
他关注点在于神迹后面所的那个“二十四孝”——这本身倒是也没什么,孝顺这件事情,是一直以来都被推崇的事情,只不过没有人总结出一个二十四孝罢了。
但是,这二十四孝同时透露出来的一点,则是对孝道的推崇,仿佛要比如今多得多。他不反对推崇孝道,但他在意这般推崇孝道,背后的原因所在。
毕竟,社会的精神风尚顶端能够容纳的内容是有限的,大力推崇一种风尚的话,必然会挤压其他风尚的容纳空间,而下所需要的风尚并不止孝道一种。那么,能够在不知道什么时期,让孝道如此被拔高,背后存在的原因相当重要。
东汉,建武十七年。
刘秀摇摇头:“太宗孝道虽好,但日后大汉过分推崇孝道,且将丧葬之事与孝顺挂钩,厚葬薄葬与孝顺与否关联,就是不太好的事情了。” 生事孝悌、死事厚葬的风气,先是蔓延了所有王公贵族和仕宦,随后又下沉到了普通百姓身上。
没有人不敢给自己的父母加以厚葬,哪怕家中实际上穷困无比,也要倾家荡产给过世之人买来大量的陪葬。
这样的结果无疑是灾难性的,让他登基后,不得不专门下诏:“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至于富者奢僭,贫者单财,法令不能禁,礼仪不能止,仓卒乃知其咎。其布告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
而他下诏之后的效果如何呢?不能没有效果,但效果也并没有那么大,并不能达到即刻禁止、转变风气的程度,只能一部分贫困或者心思灵敏之人有了选择罢了。
【另一件事情,就是汉家刘氏子的传统艺能了。】
汉朝初年。
“嗯?”刘邦有些好奇,什么才是汉家子的传统艺能?——这个词,听起来就和之前唐朝那个传统继承法感觉差不多,不太像是一个好事儿。
他不由开始思考,自己身上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中又有哪些是能够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的:冷静?知人善用?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用?喜欢美人?和皇后关系不好?想要改立太子?……
他想了半,把各种不知道算不算特点的内容都过了一遍,始终觉得自己找不到对应的“传统”——不是没有可能会传承下去的,只是他眼里那些都不能算得上这个“传统艺能”。
不别的,刘氏的那能者上、庸者下的风格,在刘恒这子之前的执政内容中就已经体现出来了,完全没必要在这里单路拿出来一遍。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也微微直起了身体,对这个内容产生了好奇。
汉朝,元狩四年。
刘彻同样好奇,毕竟,这东西既然能够是汉家子的传统,那岂不是自己身上八成也有?这样的传统,自己当然要理清楚。
东汉,建武十七年。
刘秀同样怀抱好奇和疑惑,汉家子的传统,王莽篡汉之前的那几位子必然算,自己复心大汉,子们也会有同样的传统吗?
明朝,洪武年间。
一贯正经历史未必了解,但乱七八糟的事情非常感兴趣的皇子们都觉得自己掌握了答案,又开起了会,这时候,他们完全把老爹抛在了脑后,一个个眉飞色舞、神采飞扬。
【这个传统,就是刘氏子对性别取向的不设限。】
“……”刘恒的表情有一瞬间裂了,没能成功维持住一贯的温和微笑。
神迹要的就是这事儿?这居然还能成为传统???
而且,他是不是要夸赞一声,这个描述的话语,的当真有够含蓄啊。
【“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努力种田,不如遇到丰年。好好为官,不如碰到赏识自己的君王。】
【而在汉朝,士人就有这样的一条途径,来更快地获得赏识和升迁。】
【从汉朝建立开始,这么一个风尚就出现了,太祖高皇帝刘邦有籍孺,惠帝时有闳孺,景帝时期没有过分宠爱之人,但武帝时期又有韩嫣和李延年,到西汉晚期,还有创造了“断袖之癖”一词的汉哀帝与董贤。】
【而在刘恒时期,则有邓通。】
汉朝初年。
刘邦难得有些尴尬,不过,这份尴尬很快就被他扔到了九霄云外。
“没想到,乃公的后人居然将这件事情也学了下去……”
吕雉则有些惊奇地看着他的表情,特指刘邦刚刚听到神迹起这个传统艺能时的略带尴尬的神情——刘邦这老混账,居然还会感到尴尬?
太稀奇了,她还以为这家伙的脸皮已经完完全全百毒不侵了呢。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这次的面部表情倒是没有任何变动,一派坦然——他确实宠爱邓通了,但这有什么?反正邓通也不是那等骄狂之辈,最关键的是,他和成仙有关啊!成仙!
这让自己怎么能不在乎他呢。
至于后代子孙,他又管不了那么多,不让他们这么搞,就真的能起到作用吗?
反正,这些宠臣到底都是男子,又不能诞育子嗣,宠爱一时而已,造不成怎样的风滥。
倒是这最后一个例子,汉哀帝,哀帝,这样的谥号……莫非这就是所谓的西汉与东汉之间的几位皇帝之一?
东汉,建武十七年。
刘秀松了口气,到哀帝和董贤就没有再举例了,不定,这其中没有他创立的大汉的事情呢。
【邓通的得宠带有一层神异的色彩。】
【某一,刘恒做梦,梦到自己欲上而不能,这时一名黄头郎推了他一把,将他推上了,他回头看,只能看到这名黄头郎的衣带在身后打了一个结。】
【于是,刘恒醒后,就到渐台去寻找这名黄头郎,最后找到了通,得知他名叫邓通,刘恒认为这与自己的梦境完全相符,于是日渐亲昵,赏赐邓通亿万钱,官至上大夫。】
【后来,刘恒让一个会看相的人给邓通相面,结果得到了一个不太好的结论:“可能贫穷饥饿而死。”】
【刘恒对此并不认同,他觉得,邓通贫富与否在于自己,有自己的宠爱,邓通怎么会贫饿而死呢?于是把蜀郡严道的铜山赏赐给邓通,准许邓通自己铸钱。】
汉朝,文帝前元年间。
刘恒对此表示赞同:“朕富有下,邓通如何会面对贫穷饥饿呢?”
至于赏赐邓通铜山、准许他自己铸钱的事情,刘恒同样不在意——毕竟,他对于经济货币的了解着实没有那么深刻,与大多数皇帝一般,并没有深入了解过货币的重要性和发行原则。
宋朝,开宝元年。
赵光美感叹:“文帝宠爱邓通甚矣,实乃殊遇。”不别的,刘恒自己都节俭无比,对于后宫宠妃同样如此,却能因为有相师相面邓通可能贫饿而死,就赐予他铜山自用,这不是特殊宠爱,什么是特殊宠爱?
赵德昭也道:“只是,虽然文帝确实赏赐了通,但这名相师的评语,还是没有出错。”
赵德芳有些好奇:“这名相师到底是谁?会是那位许负吗?”
【但是,这个结论在最后看来,还是应验聊。】
【而一个原因就在刘恒在位期间。】
【刘恒曾经身上长痈,而邓通经常替他吸吮脓水。但刘恒依旧不高兴,从容地问邓通道:“下哪个最爱我呢?”邓通:“应当没有谁比得上太子。”
于是,当太子刘启进来探问病情,刘恒就让他吮吸脓血,而刘启虽然按要求这么做了,却面有难色,显得好像不是那么情愿。】
【这事儿让刘恒不是很高兴。】
【而刘启同样不高兴,后来他听邓通经常替文帝吮痈,内心惭愧的同时,又很怨恨邓通。】
明朝,洪武年间。
对于这件事,皇子们当真只能是一番阿巴阿巴,面面相觑。
年幼的皇子,打一出生起,就已经是在尊贵舒适的环境中了,纵使朱元璋奉行棍棒交流,又对太子远超旁人,但物质上他们是真的没有什么匮乏,身边也是仆婢环绕,完全不需要自己动手做什么事情。
而年长的皇子,虽然确实经历过早年的战火,也已经就藩、就算没有就藩,也上过了战场,见过了诸多鲜血和尸体、种种惨不忍睹的伤情,自己也受过伤……
但实话,不论是年幼的皇子们,还是年长的皇子们,对于帮助他人吮吸脓血,都还是不太乐意的——哪怕这个别人是他们的老父亲。
何况,若是提早告诉他们,让他们有个心理准备也就罢了,若是如刘恒对刘启这般猝不及防,啊……
皇子们彼此对视,眼神中都是抗拒和不愿,又都充满了忧虑:虽然这事儿史书上有记载,但爹之前未必在意,如今神迹这么一,他们不会日后也要面对这样的情况吧?不要啊!
汉朝初年。
刘邦眼神也有点微妙。
虽然他起于草莽,一向也是不要脸皮、能屈能伸的风格,自己也认为自己什么都见过,但,吮吸脓血这事儿,确实是吧,有些挑战的。
刘恒这子拿这件事儿考验太子,也确实有些不合适——太子他平时在乎不在乎你,你感觉不出来吗?何必用这件事呢?
别刘恒感觉不出来,一个能在朝政上玩出花来、还没有什么恶名的皇帝,他对于情绪的感知、人物行为的判断都必然是高水平的,这样,自然能够判断出太子的态度。
再了,到了刘恒的时期,虽然大汉还有着内外忧患,但也不至于让太子都过不好日子,不能够相对地锦衣玉食,这么一个太子,你突然让他接触脓疮……
而且,邓通和太子生了嫌隙,等到刘恒驾崩,刘启即位,邓通必然没有好结果。
秦朝。
嬴政几不可见地皱了皱眉。
他时候的生活环境也并不算好,赵国为质,人间疾苦也是见识过的,可即便这样,他也决不能想象吸吮脓血——不管是自己给别人,还是别人、比如扶苏等给自己吸吮。
【刘启一即位,首先便把邓通革职;随后又有人告发邓通曾经私自跑到境外铸钱,刘启把邓通下狱审问,发现情况属实,于是定案,不仅没收了通的所有财产,还让他欠债几亿万钱。
馆陶长公主赏赐钱财,官吏就随即没收用来还债,邓通身上连一只簪子都没樱
无奈,馆陶长公主只能派人给邓通衣食,让他勉强能糊口。邓通最终没有得到一个钱,死在所寄居的人家。】